清明雲祭掃,狂刮攀比風:親友花數千元“打榜”,付費越多越盡孝?
臨近清明,由於疫情等原因,遠在他鄉的人無法回家祭掃,互聯網祭拜再次受到追捧。新浪科技實測7款主流雲祭掃App及小程序後發現,這些產品多存在三種亂象。網絡祭掃行業亂象迭生的背後,行業發展亟需法律的監管與治理。
文| 新浪科技周文猛
編輯| 韓大鵬
劃重點:
1、新浪科技實測7款主流雲祭掃App及小程序後發現,這些產品多存在三種亂象。
2、多數產品設有攀比排行榜,祭拜品越多,孝心值和紀念館的排名越高。有用戶直言,為了讓別人看出自己盡孝,要花費數千元“打榜”。
3、殯葬行業管理人員建言,應盡快開闢網絡祭祀業務和服務項目,利用自身的信息優勢,加強審核把關和網站建設。
7家主流雲祭掃產品橫評。新浪科技製圖
套路“吸金”,活人“被祭拜”
疫情防控新局勢之下,代客祭掃、雲祭掃等多元化的祭掃方式,成為了人們緬懷先人,寄託哀思的風尚。但一些非政府組織類群體,卻開始打著在線祭祀的名義,實施套路斂財和欺詐等活動。
例如在“心紀奠”App上,免費創建紀念館後,敬獻香、火、蠟燭、鮮花、供品等則需要付費。此外,一個包含“專屬音樂”“專屬紀念皮膚”等功能的“至尊紀念館”,一年收費270元,10年收費1440元。如果要給紀念館掛上燈籠,則七天收費28元,永久點亮收費288元。
現實中的攀比和奢靡風氣,也被套用到了“心紀奠”App的收費服務裡,一些標價頗高的私人飛機、豪華汽車、高級別墅等,出現在了,祭拜品越多,孝心值和紀念館的排名越高。
在新浪科技實測的七款雲祭掃產品,除了心紀奠之外,紀念寶、懷恩紀念和故人居親情在線,也存在著相似的攀比排名功能。如果用戶想要把紀念館的所有商品全部祭拜,累計將花費近5000元。有用戶直言,為了在親友面前凸顯自己更盡孝,曾花費數千元“打榜”。
令大多數人難以接受的是,目前絕大多數的網絡祭掃平台,對於逝者的信息審核存在明顯漏洞。在創建在線紀念館的過程中,一些阿貓阿狗的寵物照片,也可以輕易上傳並成功創建紀念館。而這樣的代價是,由於對上傳對象的頭像審核不夠嚴格,一些並未過世的人的頭像和照片,經常以惡作劇的方式出現在被祭拜的“陵墓”上。
這也引起了一些網友的擔憂。此前就有網友表示,自己的頭像被掛在了紀念館中,這讓他覺得“毛骨悚然”。而在上述7家網絡祭祀平台中,僅有一家需要對逝者的真實性進行審核——活人被惡搞“祭拜”的操作難度,其實並不大。
據此前天津市殯葬事業管理處業務一科科長韓勇介紹,由於一些逝者去世時間年代久遠,無法提供死亡證明;與此同時,一些有網上祭掃需求的群眾是中老年人,過高的註冊門檻不利於他們享受便利的網絡服務。因此,不做過於嚴格的逝者信息審核,也成為了目前眾多網絡祭掃平台的通病。而這也滋生著亂象,一些人開始藉此侵犯他人人格權、添加造謠的生平簡介等,為誹謗之人留下後門。
“網絡紀念館雖然是虛擬的,但是現實中供奉的各類祭品一樣不少。”有體驗過相關祭掃服務的人員表示,“現在推出網絡祭掃服務的平台中,大多數產品界面粗糙、體驗不佳,但是各種供品和收費套餐卻很多,看上去像極了一些三流小公司或者團隊製作來割韭菜的。”上述人士表示,這類平台往往一兩年之後可能就打不開了,不僅坑錢,還存在洩露個人信息的風險。
此外,在一些線下代掃墓和祭拜的場景中,亂像也不斷湧現。有消費者此前表示,自己在網上購買價值200元的“代燒”服務後,在收到幾段商家發來的現場視頻後,卻發現視頻是一個月前拍的。對此,四川等地消委會還發布消費提示,稱近年來出現代客掃墓、代燒紙錢等祭掃服務,但存在“代掃”者隨意報價,收費不少卻不去掃墓的情況。建議消費者選擇正規機構,發生爭議及時維護自身合法權益。
法規缺位,很難監管?
對於“雲代祭”的商業模式和套餐定價如何設計,目前消費者各有看法,尤其是資費的高低,尚無定論。
“因為涉及到買賣、涉及到消費者付錢,所以這種高尚的、禮節性、祭奠性、民俗性的活動,也不應當掩蓋其受消費者權益保護法所調整的特點”,在中國人民大學商法研究所所長劉俊海看來,人去世後被別人祭拜,這是一種從情感上寄託對逝者哀思和尊重的方式,如果代客掃墓和網上祭掃的收費行為,則應納入到消費者權益保護的體系中。
而如果商家趁機玩套路、搞欺詐,收費後卻不祭掃或者虛假祭掃的,則應加以嚴懲。
“網絡祭掃看起來似乎難以監管,但事實上相關商家大多與公墓管理方有密切關係,各種要價在網上也會留有留痕,循著這些線索,便有利於監管部門主動出擊、精準發力,有效清掃網絡祭掃亂象。”對此,央廣網特約評論員胡欣紅也有同感。
事實上,目前“網絡祭掃”領域亂象層出的背後,根源還在於法規的缺位。據此前天津社科院社會學研究所所長張寶義介紹,我國現行管理殯葬的法規文件,還是2018年9月民政部公佈的《殯葬管理條例(修訂草案徵求意見稿)》,均沒有涉及網絡祭祀的規定。此外,在其他政府部門製定的互聯網信息服務管理辦法等法規裡,目前也沒有對網絡祭祀專門進行規範。
對此,有殯葬行業管理人員建言表示,有關部門也應該積極開闢網絡祭祀業務和服務項目,利用自身的信息優勢,加強審核把關和網站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