滅絕恐龍的小行星撞擊發生在春季增加了其他物種的滅絕率
小行星撞擊地球對恐龍來說是災難性的,一項新研究表明撞擊發生的季節可能大大增加了其他物種的滅絕率。有證據表明,6600 萬年前那場毀滅性的撞擊發生在北半球的春天,它消滅了地球上四分之三的物種,並在當代墨西哥形成了奇克蘇魯布火山口。
這個時間點意味著,赤道以北的許多動物剛剛從嚴酷的冬季走出來,會特別容易受到碰撞所釋放的強烈熱浪影響。南方的其他動物可能會好一些,因為當時是秋天,特別是如果它們蜷縮在洞穴裡的話。
小行星的直接撞擊引發了一場極端的全球熱浪,這對許多暴露在外的動物來說是致命的。之後,氣溫被認為在核冬天(nuclear winter)中急劇下降,使更多的物種走向滅絕。核冬天假說是一個關於全球氣候變化的理論,它預測了大規模核戰爭可能產生的氣候災難。
瑞典烏普薩拉大學的古生物學家Melanie During 說:“為了能夠對抗核冬天,你首先必須在實際的撞擊中倖存下來。南半球的任何東西都已經有了庇護,有了更好的生存機會”。
當小行星撞擊時,它將熔化的岩石轟入太空,這些熔化的岩石在同一天以“撞擊球狀物”(impact spherules)的形式回到了地球。科學家們發現一些這樣的球狀物停留在從北達科他州一個叫Tanis 的化石地點挖掘出來的槳魚和鱘魚化石的鰓裡。
在化石周圍發現的更多的球狀物表明,當這些魚死亡時,玻璃狀的顆粒仍在下落,將死亡時間與撞擊的那一天,甚至可能是那一小時聯繫起來。這些魚似乎是在被碰撞中震起的沉積物活埋時死亡的。
科學家們在《自然》雜誌上撰文,描述了他們如何確定了魚骨生長速度的季節性週期,以及與浮游動物(一種魚類的主食)豐度的季節性變化相關的碳同位素的變化。這些發現都表明,這些魚在春季死亡,因此小行星也在春季發生碰撞。曼徹斯特大學的菲利普·曼寧教授在12 月發表的關於這些化石的單獨研究也得出了類似的結論。
然而,目前還不清楚北半球的小動物是否真的比南半球的小動物情況更糟。烏普薩拉大學最新研究的共同作者Dennis Voeten說,有證據表明北半球的海龜在小行星撞擊中被消滅了,之後它們的棲息地被南方的海龜重新佔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