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計算第一股關停IoT公有云服務腰部雲廠商困局初現
東數西算的一把火,點燃了雲計算企業們的熱情。截至目前,包括阿里雲、騰訊雲、百度智能雲等在內的主流雲計算企業,已先後表態,稱公司將基於業務特色,開展數據中心建設運營,嘗試拓展業務。然而,即便是在由這一政策驅動帶來的紅利背後,看似一片繁榮的雲計算產業深處,也並非一片祥和。
近日,雲計算第一股的IoT公有云服已經關停,稱因產品運營調整,物聯網UIoT公有云將在今年3月31日0時下線。
一片繁榮的背後,雲計算產業深處,並非每一細分領域裡的企業們,都過得很舒服。
專家解密物聯網平台痛點
近日,有媒體接到用戶反饋稱,收到UCloud官方通知:“ 因產品運營調整,物聯網UIoT公有云計劃在2022年3月31日0時下線,建立您在收到信息後儘快到控制台確認並完成遷移,下線後所有數據都不再保留,感謝大家對UCloud的關注和支持。”
“物聯網平台領域牽涉的業務面太廣了,而且目前物聯網行業內場景過於分散和碎片化,目前這一領域普遍存在的情況是,底層技術的協議難以打通,大家出於各種原因考慮,往往不願意開放數據,這導致的結果是,這一領域的差異化特別大,很難通過標準化實現規模化商用,資源復用效果差”,在物聯網行業專家劉敏看來,由於物聯網如果要跨到其他的行業場景當中勢必要做一些改動,這個里邊成本是挺高的。“歸根結底,還是這個行業的錢越來越不容易賺了。”
資源向頭部集中,中小企業越來越難?
事實上,這已經不是首例宣布關停物聯網雲平台業務的案例。
據物聯網行業研究機構IoT Analytics新近發布的《2021物聯網平台公司全景洞察報告》,目前全球範圍內的物聯網平台企業,已由2015年的260家、2017年的450家增長至2019年的620家,整體數量增長了2.4倍,然而從2019年開始,這一數字首次降低至2021年的426 家。而且,其中的188家公司,已經不再被認為是物聯網平台公司。
據國際數據公司(IDC)最新發布的《中國公有云服務市場(2021上半年)跟踪》報告,在中國IaaS+PaaS市場,阿里巴巴、騰訊、華為、中國電信、AWS仍位居前五,總體市場份額達到76.7%,強者恆強,競爭膠著的局面已成為雲計算行業常態。隨著越來越多的資源和市場關注,不斷向頭部企業集中,未來中小企業的物聯網平台將變得越來越難。
2020年1月,隨著科創板上市的鑼聲敲響,UCloud從當時巨頭林立的雲計算領域殺出,成為了區別於阿里雲、騰訊雲等依附巨頭開展業務的第三方獨立雲廠商,也是國內首家登陸A股市場的雲計算企業。
上市之初,UCloud公有云業務增長失速,營收和利潤下滑等現象,便曾引發外界關注。如今,隨著公司宣布關停物聯網雲服務,公司的企業經營情況再次引發關注。在最新的財報數據中,2020年營收為24億元,較上年增長62.06%;2021年半年營收為15億元,較上年同期增幅為65.2%。
然而,隨著營收增長,公司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一直處於下降趨勢。2020年,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為-34,275.88 萬元,較上年同期下降36,394.94 萬元;2021年上半年,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為-31,194.44 萬元,較上年同期下降23,500.85 萬元。
上市之後,UCloud公司的股價一路下滑,最低時曾達到21.73元每股,較市值最高時跌幅超過425億元。
“東數西算”將降低公有云門檻
2月17日,據國家發改委官網消息,國家發展改革委、中央網信辦、工業和信息化部、國家能源局聯合印發通知,同意在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成渝、內蒙古、貴州、甘肅、寧夏等八地啟動建設國家算力樞紐節點,並規劃了10個國家數據中心集群。至此,全國一體化大數據中心體系完成總體佈局設計,“東數西算”工程正式全面啟動。
作為繼“南水北調”“西氣東輸”“西電東送”後,又一項國家級大工程。“東數西算”工程全面啟動建設為雲計算行業帶來了新一輪的政策驅動紅利。然而,對於雲計算行業企業而言,隨著由政策主導的雲計算產業佈局落地,政策牽引帶來的行業競爭加劇,以及行業壁壘減少,也正在讓這一領域基礎設施的供給門檻,變得越來越低。
有業內人士對新浪科技透露稱,隨著東算西數工程的開展,在推動數字經濟整體發展的同時,一些公有云廠商的技術和產品使用門檻也將被降低,這將驅使他們向著更上層的商業應用場景,以及業務服務領域不斷拓展新的業務。
根據UCloud2020年年報數據,2020年,公有云收入佔比為73.5%。但自2020年一季度以來,公司公有云業務增速下滑已經比較明顯。從一季度的20.55%,依此遞減至二至四季度的12.92%、2.02%以及-4.27%。
隨著雲計算公有云領域資源不斷向頭部集中,以及“東數西算”國家工程啟動帶來整體行業發展的競爭加速。雲計算行業正加速向著更加偏向應用層的PaaS以及行業SaaS層加速發展,此前長期深耕公有云領域的UCloud,又將如何應對這一市場的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