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報評年輕人選擇靈活就業:無須過度憂慮
春節假期結束,就業相關的話題再獲關注。日前,有媒體援引國家統計局消息稱,截至2021年年底,中國靈活就業人員已達2億人,其中從事主播及相關從業人員160多萬人,較2020年增加近3倍。其中引人注意之處在於,靈活就業已成為年輕人就業的新選擇。
圖片來自於微博
在平台上下單買菜,個把小時內快遞小哥送貨上門;閒來無事,打開短視頻平台觀看UP主(上傳者)製作的視頻;想學繪畫,打開某小而美培訓機構的網絡主頁預約課程……只要稍微复盤下日常活動就不難發現,你的生活已與靈活就業者緊密相連。與之相對應的是,靈活就業已成為中國勞動力市場的一種重要就業形態。
雖然有別於傳統就業中的僱傭關係,所有屬於靈活僱傭關係的勞動者都應被歸類為靈活就業者。在超2億人規模的靈活就業群體中,其實也存在著新舊之分。像建築工人、小商販等依舊屬於傳統的靈活就業者;而像外賣騎手、文案策劃、直播主播、電商運營等這些靈活就業群體,他們伴隨新經濟的發展、新業態的出現而崛起,當屬新型靈活就業人員。
新經濟的出現,新靈活用工需求和機會的產生,主要受信息技術的驅動。數字技術的發展、加速滲透以及數字平台的出現,讓供需雙方可以實現更有效的對接,進而形成新的就業市場。在這個新的就業市場中,勞動者准入的門檻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並且在勞動時間及其他約束等方面,勞動者都有了更大的選擇權。對於就業觀念更加多元開放的年輕就業者來說,這具有一定的吸引力。不同於他們的父輩祖輩,當下的年輕人對所謂的“單位”“公司”已不再抱有執念,他們更追求合興趣、匹配專業技能的工作,更享受工作中的自主性以及工作和生活的平衡。
也有人認為,年輕人靈活就業實則為就業難狀態下的無奈選擇。客觀地說,這種先就業再擇業的情況當然存在。但與此同時,也不能以偏概全,也要看到,靈活就業也確實是多數年輕人的主動選擇。
更值得指出的是,隨著新技術的發展,原有的產業鏈條還將被進一步拉長,職業種類被進一步細分,工作的範圍不斷拓展,很多新型的工作崗位和職業將被創造出來。而這些新業態的創造者和就業者,一定也只能是一代又一代年輕人。
在關於靈活就業的討論中,還有一種觀點認為,靈活就業門檻過低、技能要求不高,年輕人投身其中是短視行為,不利於個人以及社會整體人力資本的積累。這種憂慮的初衷可以理解,但事實上,靈活就業進入的門檻確實不高,但要留存的門檻卻並不低,也需要一定的技能支撐。
以帶貨主播為例,不看學歷不看工作經驗,只要願意人人都可當主播。但據統計,在這個賽道上,近9成的“腰部”和“尾部”主播生存不易,沒有一定的知識積累、不具備一定的綜合素質的主播很難上升到“頭部”。靈活就業並不一定意味著“低能”,類似的偏見不可不除。
相信隨著新技術的發展,靈活就業的發展還將加速,對現有勞動市場將持續造成衝擊。面對如此龐大的靈活就業群體,有關方面應有所為。其中人們最為關心的是將建立針對靈活就業者的基本養老、基本醫療制度納入議事日程的優先級,同時儘早設計出符合該群體勞動特點的職業傷害保險制度框架,明確權責及基本規則,切實保障該群體的權益。
此外,有必要支持和鼓勵各方為靈活就業人員提供技能培訓服務,提供繼續教育的環境與條件,引導該群體加大對自身的人力資本投資。這不僅有助於靈活就業者個體獲得更穩定、有質量的生活,提高就業質量,對處於人口紅利衰減期的中國來說也同樣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