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研究揭示盧旺達種族滅絕親歷者的DNA化學修飾相關性
南佛羅里達大學(USF)基因組學計劃和全球健康與傳染病研究中心的科學家們,在為盧旺達人民提供所需的科學工具方面邁出了重要的一步。據悉,此舉旨在幫助解決1994 年針對圖西族種族滅絕造成的心理健康問題。
Derek Wildman 與盧旺達大學訪問學者Clrisse Mussanabaganwa(圖自:USF)
首項研究中,公共衛生學院的Monica Uddin 和該校教授Derek Wildman,對事件發生時在盧旺達生孕的圖西族婦女及其後代的整個基因組展開了深入的分析,並將她們的DNA 與在世界上其它地方生活的圖西族婦女進行了比較。
在發表於《表觀基因組學》(Epigenomics)的研究論文中,他們發現這一慘劇對婦女及其後代DNA 發生的“化學修飾”有關—— 其中許多修飾,已被早前的精神障礙(如創傷後應激障礙/ 抑鬱症)相關基因風險所指明。
換言之,這項研究表明—— 與基因突變不同,這些化學途徑的“表觀遺傳”修飾,可讓數代人對創傷產生快速反應。
(來自:Epigenomics)
Monica Uddin 指出:“表觀遺傳學主要研究針對DNA 開展的穩定、但可逆的化學修飾,有助於控制基因的功能,且可在比改變基因基礎DNA 序列所需的更短時間內發生。我們的研究發現,產前的種族滅絕暴露和暗示,確與後代基因功能降低的表觀遺傳模式相關”。
研究團隊中包括了來自盧旺達大學的訪問學者Clarisse Musanabaganwa 和她的同事,其在審查了59 個人的血液樣本中的DNA 後得出了這一結論—— 其中近半數親身經歷、或在母親腹中暴露於種族滅絕。這裡定義的“暴露”,特指受到與種族滅絕相關的創傷影響。
據悉,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NIH)資助了一項更大規模的“非洲人類、遺傳與健康(H3)”研究。相關工作旨在增強非洲科學家們在基因組學方面的能力,以及建立基礎設施的能力提升和獨立性,從而加強整個非洲大陸的基因研究,並最終為更好地採集全世界的人類基因組而做出有力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