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過2000萬顆恆星的新目錄揭示了銀河系的化學史
聖母大學的研究人員與中國和澳大利亞的合作者一起,發表了一個新的樣本目錄,其中包括2400多萬顆恆星,可用於破譯銀河系中元素的化學歷史。這項研究本月發表在《天體物理學雜誌》上,代表了銀河系大約2400億顆恆星中的百分之一。
這標誌著聖母大學Grace-Rupley物理學教授Timothy Beers的一個里程碑,他的大部分職業生涯都在計劃和執行越來越大的恆星調查,以解讀銀河系的形成和化學演變,這一領域被稱為銀河系考古學。研究人員採用了一種新的方法來測量每顆恆星的光線,以推斷鐵等重金屬的豐富程度。他們還測量了它們的距離、運動和年齡。
將這些信息與恆星的距離和運動結合起來,我們就可以獲得銀河系中不同組成部分的起源,加上年齡估計,就可以為這一過程提供一個時鐘,這樣就可以對銀河系形成和化學演變整個過程有一個更完整的了解。Timothy Beers和合作者以前的光譜工作提供了用於校準新方法的數万顆恆星信息,這些信息是基於精確的光度測量。
直到最近,獲得大量恆星重金屬(如鐵)含量準確估計的唯一手段是通過拍攝中低分辨率的光譜,通過分析來提取這一信息。這個過程是漫長而艱辛的。Timothy Beers對金屬度最低的恆星,即鐵豐度低於太陽1%的恆星最感興趣,因為它們在宇宙歷史的早期就已經誕生,因此揭示了元素週期表中元素的起源。在20世紀80年代初,當Timothy Beers開始他的工作時,研究人員只知道有大約20顆非常貧金屬的恆星。這個新的目錄使Timothy Beers所說的”夜空化石”總數超過了50萬個。
這份新目錄包含了超過1900萬顆矮星和500萬顆巨星,預計將以多種方式推動對銀河系如何形成的認識。其中包括描述星系薄/厚盤的結構,即螺旋星系的結構組成部分以及圍繞大多數盤狀星系的恆星和球狀星團,稱為恆星暈。恆星目錄還將幫助研究人員識別被破壞的矮星系和球狀星團留下的恆星軌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