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誘發性慾:華人科學家《自然》發文,揭秘蛋白質催欲作用
對包括人類在內的任何動物而言,進食與交配可以說是最基礎的兩類行為。而如何在這兩種行為之間進行決策、權衡優先級,對動物的生存、演化至關重要。但動物如何實現這樣的決策,卻是個未解之謎。
在一項發表於《自然》雜誌的研究中,美國加州大學聖地亞哥分校的王競教授團隊(包括博士後林暉皓和鄺美華)破解了這個謎題。他們發現果蠅在攝入富含氨基酸的食物後,將注意力從進食轉移至交配行為。這個行為轉換的關鍵在於腸道釋放的神經肽——利尿激素31(Dh31)。神經肽Dh31的發現為理解腦腸軸在進食行為之外的作用打開了全新窗口。
“令我們感到意外的是,僅僅一個分子就能對個體的行為決策產生如此巨大的影響,”王競教授說,“我們的研究從機理上解釋了Dh31如何作用於大腦,進而改變這兩個對於演化至關重要的行為驅動力。”
研究團隊發現,飢餓的雄性果蠅在面對食物與雌性果蠅時,會選擇優先進食。進食氨基酸或高蛋白食物的果蠅遠比進食蔗糖的果蠅要更快速、更強烈地開始求偶行為,這個行為的轉換往往發生在短短幾分鐘之內。這一結果說明,氨基酸通過某種途徑迅速激活了與求偶行為相關的神經通路。
究竟是什麼信號分子在操控這個行為切換的開關?已有的研究發現,在哺乳動物中,胃腸道的內分泌細胞釋放的一些飽腹激素能促進生殖行為,研究團隊因此從果蠅的內分泌細胞中著手尋找線索。他們發現,果蠅在攝入氨基酸後,腸道內分泌細胞會釋放Dh31。
為了驗證這個發現,研究團隊借助CRISPR敲除果蠅調控Dh31的基因,這時果蠅即使攝入了氨基酸,交配的比例也沒有提升;而在另一組實驗中,在激活表達Dh31的內分泌細胞之後,果蠅立馬投入求偶行為。
對Dh31信號的進一步溯源確認,起到催欲作用的Dh31源自果蠅的腸道,而不是想像中的腦部。借助三光子鈣成像技術,研究團隊證實,神經肽Dh31從腸道中釋放之後,通過循環系統,在幾分鐘之內便能抵達大腦,這就解釋了從進食到求偶的快速行為轉變。
▲從進食到交配的轉變,需要腸道的Dh31和Dh31受體(圖片來源:參考資料[1])
而在進入大腦之後,Dh31可以激活兩類表達Dh31受體的神經元,進而通過兩條獨立的神經通路影響果蠅的行為:一類神經元抑制進食行為;另一類則促進求偶行為。
“研究結果表明,信號分子Dh31會改變這兩個對立行為的優先級:缺少Dh31時,進食佔據上風;但當腸道釋放Dh31之後,求愛行為則成為首要任務。” 王競教授說。
那麼,這項在果蠅中的發現,對於哺乳動物是否適用呢?此前有研究發現,在哺乳動物體內,一種神經肽分子對於清醒與睡眠狀態(包括快速眼動睡眠與非快速眼動睡眠狀態)的轉換起到類似的調控作用。
對於腸道激素在進食之外的作用,目前仍有大量研究有待完成。這項研究發現的通路是否適用於哺乳動物,也需要更多的研究。未來的研究將嘗試理解,微生物如何影響腦-腸交互。
參考資料:
[1] Lin,HH。,Kuang,MC。,Hossain,I。等。一種營養特異性腸道激素在求愛和餵養之間仲裁。自然(2022)。https://doi.org/10.1038/s41586-022 -04408-7
本文來自藥明康德內容微信團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