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德時代跌去30%,抄底時機到了嗎?機構又算了一筆賬
情緒性殺跌、止損、贖回、解槓桿,一系列因素導致“抱團股”跌跌不休,寧德時代自去年12月688元高位已跌去3成,創業板也跌去2成進入技術性熊市。最關鍵的問題在於,到了當下這個時點,寧德時代跌到了489.99元,市值從最高1.4萬億元收縮到了1.14萬億元左右,是否抄底時機已到?
畢竟1月新能源車銷售數據顯示,行業景氣度仍高位運行,且沒有任何一個行業擁有如此高的景氣度和確定性,而“寧王”又是毋庸置疑的龍頭,站在技術變革前沿,並不能說它沒有能力去消化當前近130倍的估值。對此,第一財經記者採訪了多位投資經理,他們或自2019年便一路持有寧德時代,或因高估值始終沒有下手,也有一些想要等情緒進一步釋放後再進場抄底,更有一些近日已經入場。
重新算一算“寧王”這筆賬
市場對於寧德時代的前景仍有分化。但共識在於,經歷了前期的大幅估值擴張,寧德時代未來中長期的盈利空間有所收窄,因而能跌出來多少空間就成了最為關鍵的一點。
就未來潛在盈利空間而言,今年年初,有頭部外資資管機構基金經理給記者算過一筆賬——鋰電池龍頭在2019年大部分時候的滾動市盈率(TTM PE)在40倍以下,而今年年初在調整後仍高達135倍,從而帶來高達7倍的收益率。這個估值水平意味著什麼?假設滲透率達到50%時,那時全球動力電池需求量約1.6GWH,如果把消費電池和即將蓬勃發展的儲能電池需求也加進去,計算一個隱含的利潤率,對應的是2500億元行業利潤。當滲透率達到50%時,估值一定會下來,因為後面隱含的增長率在放慢。如果給20倍的市盈率,在電動車滲透率達到50%時,整個電池行業的市值規模大概在5萬億元左右。
現在這個水平是多少?除了剛剛上市的韓國龍頭企業LG外,加在一起已經有2.5萬億元的市值。這意味著從現在到50%滲透率達成時,大概是2030年,對應的是1倍的市值增長空間。如果算複合年回報率,大概是10%,這一回報率對大的資金來說的確還是比較可觀,但可能一路上會更坎坷一些,因為仍然難免價格劇烈波動。而對於一些業績壓力更大的機構而言,這一收益空間是不夠理想的。
其實,這筆賬機構都默默算過,只是在估值快速擴張之際,人們更願意相信“Sky is the limit”。
但要問“寧王”真的沒機會了嗎?答案當然是否定的,尤其是在如今價格大幅殺跌之後。一來,“寧王”仍是毋庸置疑的龍頭,站在技術變革前沿;二來,經歷了這一波大幅殺估值,價格已並非貴得離譜,且行業今年的景氣度仍未改變,“寧王”還在不斷從LG手上搶奪市場份額。
小鱷資產董事長、投資總監黃慧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我們在2019年四季度時買入中國某鋰電池龍頭,當時市值僅1500億元左右,股價在70元左右,當時的估值邏輯就令人匪夷所思,而後一度最高擴張至1.4萬億市值,股價最高到達688元,期間的策略是一路漲一路拋。但隨著行業格局不斷清晰,加之如今市值跌至1.1萬億元左右,預計今年大概仍能夠盈利300億~400億元,取中值350億元,那麼今年的估值就已經來到了40倍,而不是此前的130倍。我覺得如果它跌到30倍左右的話,我很願意再去買。”
事實上,多數公募基金經理也認為,現在新能源行業景氣度並未改變,變的只是市場的情緒,以及隨之而來的換倉行為。路博邁中國股票投資總監孟寧此前對記者表示,就新能源行業來看,對於復合年化增速(CAGR)30%的公司來說,給40倍的估值可能是合理的,但之前給到了50~60倍,甚至上百倍,必然存在非理性的成分,後續殺估值的可能性就會加大。“至於現在值不值得買,判斷也並不難——現在景氣度並未改變,如果估值跌到了30倍,那麼就有可能獲得30%的盈利空間,如果只是回到40倍,那麼買入獲利的空間仍然有限。”
其實這筆賬並不難算,“跌其實就是因為估值一度虛高了,技術變革衝擊、美國相關政策風險等都是高估值下市場為下跌來找理由,這些問題其實早就存在,而下挫最根本的原因還是此前估值太高,投資並沒那麼複雜。” 一位QFII投資經理對記者表示。
眼下,不少市場人士處於“等一等再抄底”的狀態。合洽投資基金經理李建軍對記者表示,“早前股價的確是漲勢過猛,太樂觀,把業績推後到了2023~2025年,如果拿到2025年的確會賺錢,但過程中會很大波動,越往後波動越大,因為越到成熟期,估值就越會降下來,畢竟後續滲透率提升空間下降。”他稱,“新能源相關賽道經過大幅下跌,有些公司的估值仍然過高,但一些確定性比較高的頭部公司具備配置價值,無需特別悲觀,只是目前進場,可能相對來說會輸一些時間。
目前,保險、理財子公司的委外專戶可能面臨贖回,下跌中部分量化策略的止損點被觸發並形成了“多殺多”的局面,近期市場仍較為波動。市場人士認為,增量資金的缺乏亦是主因。公募基金發行從去年四季度已經轉弱,1月新發公募基金只有600億~700億元。
行業景氣度依舊高企
展望新能源車行業2022年的情況,景氣度風頭無兩。
春節期間公佈的1月份新能源車銷售數據顯示,1月比亞迪新能源汽車銷量93168輛,而上年同期則銷售了20178輛,同比暴增361%。造車新勢力也公佈了2022年首月交付數據:小鵬汽車交付量最高,為12922輛,同比增長115%,且連續5個月交付破萬;同期,理想汽車1月份交付量為12268輛,同比增長達128.1%,已實現連續3個月交付破萬;受芯片短缺和產品更新換代的影響,近一年,蔚來在新勢力三家中的交付數據相對最低,1月份一共交付了9652輛,同比增長33.6%。
中融基金認為,2022年是全球電動車新車型大年,電動化趨勢加速,全球銷量預計900萬輛以上,仍可維持50%+增速(不排除超預期可能)。同時,國內電動化智能化趨勢明確,新車型大量推出,補齊10萬~20萬元價格帶(前兩年,10萬元以下的低價車型和20萬~30萬元以上的高價車型兩頭擴張,但中間缺失),隨著DM-i、Model Y放量,新勢力新車型交付,自主車企再上台階,To C端銷量確定性高,2022年銷量預期500萬輛以上(含出口),同比增50%以上。此外,歐洲2022年碳排放考核進一步趨嚴,需要關注補貼政策變化,隨著純電動化平台車型密集推出,中性預計銷量260萬輛,同比增長40%左右,且增長質量將提升。另外,美國電動車政策加碼趨勢明確,疊加新車型週期,特斯拉Cybertruck、福特F-150及美國新勢力等眾多新車型推出,中性預計2022年有望翻番達到130萬輛以上,2021~2025年復合增速預計將超50%,開啟長期高增長時期。
轉視中游的電池環節,整體格局要優於競爭異常激烈的下游整車環節。
有業內人士對記者表示,電池龍頭企業全年訂單超市場預期,電池環節盈利拐點明確,2022年盈利修復的電池環節長期格局最好,需求還有儲能加持。具體而言,電池企業動力、儲能、電動工具三大領域均超預期,龍頭電池廠上修2022年出貨預期10%~20%,電池廠出貨量同比翻番,需求超市場預期。此外,電池技術升級帶來新增量,龍頭公司強者恆強。例如,4680電池通過大電芯+全極耳+乾電池技術,提升了能量密度、生產效率、快充性能, 降低了電池成本,預計2022年上半年特斯拉及松下開始量產,國內寧德時代、億緯鋰能已有佈局,將帶動高鎳正極+矽碳負極+碳納米管導電劑+大圓柱結構件+新型鋰鹽需求,對應龍頭公司受益。
值得一提的是,中國製造業在全球產業鏈中的競爭優勢亦不斷體現,利潤率更高的海外市場將給中國企業帶來更高的回報。黃慧對記者表示,“ LG是寧德時代最大的競爭對手,近期LG上市,披露的市佔率是下降的,份額去哪了?其實很多是去了中國企業,中國製造企業在各個環節的競爭力與日俱增,這也是支撐中國龍頭公司股價的中長期邏輯所在。”
長江電新團隊認為,LG的動力電池出貨主要在海外市場(國內工廠配套特斯拉也以出口歐洲等為主),“我們認為LG的收入指引低於海外行業增速的主要原因,是競爭對手保持強勢,例如寧德時代在歐洲市場的份額在2020年為10%,2021年達到17%,2022年預計還會進一步提升(寧德時代整體出貨2022年將翻倍增長)。”
作者/週艾琳
來源:第一財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