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河時代的“巨人”:斯特拉海牛的基因組被解碼
冰河時代的巨型海牛(又名巨儒艮或斯特拉海牛)於1741年被Georg Wilhelm Steller 發現,後來以他的名字命名。這位18世紀的自然學家不僅對這種動物物種的巨大體型感興趣,而且對其不尋常的、像樹皮一樣的皮膚也感興趣。他將其描述為“皮膚如此之厚,以至於它更像老橡樹的樹皮,而不是動物的皮膚”。
這種樹皮狀的表皮結構在相關的海牛目中是沒有的,它們今天只生活在熱帶水域。在科學界,以前認為樹皮狀的表皮是寄生蟲攝取的結果,但也能隔絕熱量,從而很好地保護海牛在冰河時期免受寒冷的影響,在極地海洋中免受傷害。
在目前的研究中,由萊比錫大學的Diana Le Duc博士和Torsten Schöneberg教授、波茨坦大學的Michael Hofreiter教授和加利福尼亞大學的Beth Shapiro教授領導的科學家們表明,斯特拉海牛的古基因組顯示了功能性的變化。這些變化是造成樹皮狀皮膚和適應寒冷的原因。
為了發現這一點,一個來自德國和美國的國際研究小組從總共12個不同個體的骨骼化石中重建了這個已滅絕物種的基因組。萊比錫大學醫院人類遺傳學研究所的Diana Le Duc說:“我們調查的最引人注目的結果是,我們已經澄清了為什麼這個海洋’巨人’擁有樹皮般的皮膚。”科學家們發現海牛基因組中的一些基因失活,這些基因是表皮最外層的正常結構所必需的。這些基因在人類皮膚中也有作用。
這些所謂的脂質氧合酶基因的遺傳性缺陷導致了人類所謂的魚鱗病。來自魯道夫-舍恩海默生物化學研究所的Schöneberg說:“其特點是皮膚表層增厚和變硬,有大塊鱗片,有時也被稱為’魚鱗病’。因此,我們的研究結果也使我們對這種臨床情況的看法更加清晰,”這位生物化學家解釋說。“這裡可能是新的治療方法的關鍵所在。”
科學家們通過將基因組與最近的近親–儒艮的基因組進行比較,準確地指出了這種基因缺陷。研究人員的調查得到了萊比錫馬克斯-普朗克進化人類學研究所的支持,該研究所在分析古代DNA方面貢獻了其生物信息學專業知識。結果,他們發現了可能有助於適應涼爽的北太平洋棲息地的遺傳變化的重要證據。
波茨坦大學的Hofreiter說:“這是一個令人印象深刻的例子,說明基因缺陷不僅可以導致疾病,還可以根據棲息地的不同而具有優勢。”此外,基因組數據顯示了人口規模的急劇減少。這在該物種被發現前的50萬年就開始了,可能導致了它的滅絕。Hofreiter對此總結如下:“通過今天的分子遺傳學澄清,我們的研究結束了18世紀初一位德國博物學家的精確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