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研究警示軟塑料瓶會向飲用水中釋放數百種化學物質
最近開展的針對飲用塑料瓶的研究,就滲入液體中的化學物質對人類健康產生的未知影響感到了憂慮。哥本哈根大學的一支團隊,剛剛在《危險材料》(Hazardous Materials)雜誌上發表了他們的新研究。研究主要涉及運動中使用的柔性/ 擠壓瓶類型,它們在世界各地的運用相當普遍。
實驗室照片(圖自:University of Copenhagen)
通過調查這種可重複使用的瓶子所產生的一些現象,研究人員揭示了它們會向水中釋放數百種化學物質,並且提醒千萬別通過洗碗機來收拾。
論文作者指出:我們對這些塑料中的化學物質是如何遷移到飲用水中的認識,存在著相當大的差距。而通過實驗的手段,則是填補這一空白的有效方式。
研究使用了全新和二手的飲料瓶,為其註滿了自然水,並在接受洗碗機循環前後靜置了24 小時。
然後科學家們使用質譜儀和液相色譜儀,分析了機洗前後、以及用自來水沖洗五次後的液體中物質。
研究一作Selina Tisler 表示:“機洗後釋放最多的是表面肥皂物質,而大部分來自水瓶本身的化學物質,在機洗和額外的沖洗後依然存在”。
可以確定的是,毒性最大的物質,實際上是在瓶子放入洗碗機後產生的—— 大概是水洗會磨損塑料,從而增加了它們的浸出。
色譜法篩選物質(Selina Tisler / 攝)
科學家們在水中發現了400 多種來自塑料材料的不同物質,以及3500 多種來自洗碗機活性劑的物質。
其中大部分是研究人員尚未確定的未知物質,即使那些能夠被確定的物質,至少也有70% 的毒性是未知的。
研究作者Jan H. Christensen 補充道:在靜置24 小時後的水中所發現的大量化學物質,著實讓我們感到震驚。
水中有數百種物質—— 包括此前從未在塑料中發現過、以及可能對人體健康有害的物質—— 在機洗循環過後,更是達到了數千種。
有毒物質中包括了光引髮劑,這種潛在致癌物會擾亂內分泌。然後是塑料製造過程中使用的軟化劑、抗氧化劑和脫模劑,以及驅蚊劑中最常見的DEET 。
不過科學家們認為,只有相當少數的檢出物質是在製造過程中刻意添加到瓶子中的。
因為它們中的大多數,都可能在使用或生產過程中轉化形成—— 比如科學家們懷疑,塑料軟化劑可能在降解時轉變為避蚊胺。
感興趣的朋友,可移步至《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以查看《Non-target screening for the identification of migrating compounds from reusable plastic bottles into drinking water》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