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開發智能手機系統可測量用戶血樣的凝血時間
據New Atlas報導,使用血液稀釋藥物的人必須定期檢查其劑量是否需要調整。雖然目前這樣做需要實驗室測試或昂貴的家庭系統,但一個簡單的基於智能手機的裝置可能很快就能完成這項任務。
由於病人持續的生理變化,最初理想的藥物劑量(如華法林),隨著時間的推移可能變得不那麼理想。這種藥物最終可能會阻止個體的血液凝結,或者可能使潛在的致命血塊在他們的動脈中形成。
傳統的實驗室測試分析血液樣本,以檢查用藥者血液的“凝血功能”是否仍在正常、安全的範圍內。如果不在,他們的劑量就會相應增加或減少。
在博士生Justin Chan、Kelly Michaelsen博士和Shyam Gollakota教授的領導下,華盛頓大學的科學家們開始將這種測試帶到病人自己的智能手機上。由此產生的原型系統包含了一個低成本的塑料裝置,它安裝在手機的一端,將一個小杯子懸掛在手機攝像頭下方。
每次測試時,用戶將自己的一滴血放在杯子裡,同時放入一個微小的銅粒子和一種導致血液凝固的化學物質。然後,一個應用程序激活了手機的振動馬達,它搖動杯子和里面的東西。
智能手機的攝像頭監測銅粒子的運動,只要血液處於液體狀態,銅粒子就會在杯子裡來回移動。一旦該粒子停止移動,就意味著血液已經凝固。
因此,該軟件能夠計算出病人的”凝血酶原時間”(PT)–即血塊形成所需的時間–以及他們的”國際標準化比值”(INR),後者是基於他們的PT。如果該應用程序確定PT/INR不在安全區域內,將建議病人通知他們的醫生。
當該技術被用於分析從80名匿名病人身上提取的血樣時,發現其結果與通過傳統測試技術獲得的結果在準確度上是一致的。研究人員現在正在尋求商業化的機會。
Gollakota說:“過去十年中幾乎所有的智能手機都有一個振動馬達和一個攝像頭。這意味著幾乎每一個擁有手機的人都可以使用它(……)它基本上是PT/INR測試的聖杯。它使數以百萬計的人都能節儉地使用它,即使在資源非常有限的地方。”
這項研究在最近發表於《自然通訊》雜誌的一篇論文中進行了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