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學者一天發表6篇Nature論文
據青塔學術報導,2月10日凌晨,我國學者在Nature發表了6篇論文!其中,3篇來自同一高校——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而就在上週,中科大團隊剛剛登上Science期刊。這所“偏安”合肥、每屆招生規模不足2000人的中國頂尖學府,正在低調地鑄就著一個又一個學術奇蹟。
3篇Nature中,兩篇偏物理方向,一篇屬於生命科學研究。
潘建偉院士團隊Nature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趙博等與中國科學院化學所白春禮小組合作,相關成果以“ Evidence for the association of triatomic molecules in ultracold 23 Na 40 K + 40 K mixtures”為題,發表於Nature。
研究團隊在超冷原子分子混合氣中首次合成三原子分子,向基於超冷原子分子的量子模擬和超冷量子化學的研究邁出重要一步。
值得一提的是,僅在一周前,潘建偉、姚星燦、陳宇翱等與澳大利亞科學家胡輝合作,取得了“有望成為量子模擬領域的一項里程碑”的研究成果,發表於Science期刊,可謂是頂刊“拿到手軟”。
2020年,中科大潘建偉院士團隊,與中科院合作構建了“九章”量子計算機原型機,使中國成為全球第二個實現“量子優越性”的國家。
到現在,他們關於“量子通信”、“量子模擬”等令世界矚目的學術成就仍然源源不斷,可以說,在承擔國家重大基礎科學研究項目、關鍵“卡脖子”技術難題攻關方面,中科大的地位,無可替代。
陳仙輝院士團隊Nature
同時,合肥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研究中心陳仙輝、吳濤和王震宇組成的科研團隊,近日在籠目超導體CsV3Sb5中發現一種新型電子向列相,相關成果在Nature上發表。
該發現不僅為理解籠目結構超導體中電荷密度波與超導電性之間的反常競爭提供了重要實驗證據,也為進一步研究關聯電子體系中與非常規超導電性密切相關的交織序提供了新的研究方向。
劉海燕教授團隊Nature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生命科學與醫學部劉海燕教授、陳泉副教授團隊基於數據驅動原理,開闢出一條全新的蛋白質從頭設計路線,相關成果發表於Nature上。
在蛋白質設計這一前沿科技領域實現了關鍵核心技術的原始創新,為工業酶、生物材料、生物醫藥蛋白等功能蛋白的設計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中科大:體量雖小、能量驚人
在教育部公佈的首批“雙一流”建設名單中,中科大共有11個學科入選“一流學科”建設名單,是全國唯一一所“數理化天地生材”學科均入選的高校。
全國第四輪學科評估中,中科大的物理學、生物學等7個學科入選了A+學科,占到28個參評一級學科的四分之一。
在建校的64年裡,中科大始終傳承“科研報國、追求卓越”的精神,為看似枯燥的基礎學科研究,增添著一道道散發理性與智慧的光。
這所“小而精”的大學,最不缺的就是耐得住寂寞的人,他們用自己的勤勞、熱忱,不停地刷新著各個學科的學術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