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盟《芯片法案》前景存疑
歐盟委員會2月8日公佈了備受外界關注的《芯片法案》,旨在確保歐盟在半導體技術和應用領域的競爭優勢以及芯片供應安全。但歐盟能否實現其戰略雄心,依然存在不少疑問。該項法案主要包括兩大方面:一是增加對芯片領域的投資。到2030年共計投入約450億歐元,用於支持芯片生產、試點項目和初創企業,最重要的是建設大型芯片製造工廠。
法案的目標是到2030年,將歐盟在全球芯片生產的份額從目前的10%增加至20%,並能生產2納米及以下的芯片。目前,歐盟的技術工藝是生產5納米芯片,其設定目標為今年實現3納米芯片投產,2024年達到2納米及以下技術水平。
歐洲議會和成員國將對《芯片法案》展開討論,一旦獲得通過,將適用於整個歐盟。
歐盟力推《芯片法案》主要基於兩大考慮。一是芯片的重要性。近年來,歐盟反復強調半導體芯片是數字化和數字化產品的基本構件,是從智能手機、汽車,到醫療保健、能源、通信和工業自動化的關鍵應用程序和基礎設施,對現代數字經濟至關重要。隨著數字化轉型加速,工業對芯片的需求將不斷增加。
二是歐盟在半導體價值鏈上的劣勢,對第三方供應商存在嚴重依賴,欲借《芯片法案》提高其在關鍵半導體領域的戰略自主。
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8日表示,該法案將改變歐盟的全球競爭力。在短期內幫助避免供應鏈中斷,提高歐盟對未來危機的抵禦能力。從中期來看,將有助於歐洲成為這一具有戰略意義市場的工業領導者。從長遠來看,將能夠實現從“實驗室到晶圓廠”的知識轉移,使歐洲成為“創新下游市場的技術領導者”。
《芯片法案》可以說是一項雄心勃勃的計劃,但歐盟能否讓此類產業政策真正發揮作用,依然存在疑問。
分析人士指出,該法案對緩解當前歐洲汽車行業缺芯狀況助力有限。歐洲汽車行業高管們需要的是一項快速解決方案。
歐盟生產芯片的戰略目標與汽車行業的願景也不完全匹配。歐盟層面錨定的是5納米以下的尖端芯片,而目前廣泛應用於汽車生產領域的是14至28納米的芯片。
歐盟當前的財政環境也將對法案生效造成阻礙。法案迫切需要成員國層面出資,並發揮大國政治影響力來確保這項政策得以實施。但隨著歐元區通脹率不斷上升,包括德國在內的成員國對大規模公共投資的興趣正在下降,而且可能會面臨政治阻力。
《芯片法案》能否撬動更多私營投資也尚未可知。一年多來,歐盟一直在推動半導體行業三大製造商台積電、三星和英特爾在歐洲建立尖端芯片工廠,生產最新一代的芯片。但目前台積電還沒有發布任何關於歐洲的投資公告。三星對在歐洲投資大型工廠的想法也一直不溫不火。目前,只有英特爾表現得比較積極。但業界人士指出,英特爾在芯片生產領域一直保持著封閉的商業模式,並不擅長根據別人的需求生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