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發現貓腦子越來越小是“鏟屎官”們造成的?
在過去的三百萬年中,人腦的體積增加了大約三倍,從人類譜系中南方古猿的450克大腦擴展到約1400克左右的現代人類大腦,成為生物領域已知的“最強大腦”。在演化與社會進步的過程中,人類不斷get新技能,其中就包括馴化動物。
古人類通過馴化直接干預了野生動物的自然繁殖過程,這可能導致了有些動物臉變圓、口鼻變短、尾巴變短、身材變得更加粗壯,甚至還有些動物顱骨變小。我們現在見到的大多數家養動物都與其原始祖先有了明顯的差異。這些馴化後出現的特徵被統稱為馴化綜合徵(Domestication Syndrome)。
其實,不止是現在,早在140年前,達爾文就發現了這種現象。不過,他本人也未能查明其中原因。直到現在,這個問題仍是遺傳學中懸而未決的問題之一。
2022年1月26日,发表在《Royal Society Open Science》上的一项新研究中,来自奥地利维也纳大学和英国爱丁堡大学的研究人员证实,随着猫在过去10000年的时间里被驯化,它们的颅骨体积已经显著缩小。
這意味著鏟屎官們的大腦已演化到“最大化”;而喵星人的大腦卻越來越小。這一發現可能會對馴化綜合徵,即動物如何適應被人類飼養產生新的重要見解。
在這項研究中,研究人員比較了家貓(常用實驗動物貓)和來自歐洲與非洲野貓的顱骨大小(衡量大腦尺寸的一個指標),現在這些野貓在遺傳學上被證實是家貓的祖先物種。
研究人員還觀察了野生貓和家貓的雜交後代,發現它們的大腦體積介於其他兩組貓的測量值之間,家貓的顱骨體積確實比歐洲野貓(Felis silvestris)和家貓的野生祖先非洲野貓(Felis lybica)都更小。
研究人員進一步發現,家貓和歐洲野貓雜交後代的顱骨體積介於兩個親本物種之間。這一發現印證了過去的研究結果。
自上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以来,科学家们一直在研究猫脑,大脑变小的趋势也在绵羊、狗和兔子中被观察到。显然,这些驯养动物发生了很显著的变化。
研究人員提出了一種觀點,即馴化過程中對馴服的自然選擇會導致動物產生的神經嵴細胞(與興奮性和恐懼有關)減少。這反過來可能導致應激反應、大腦體積和整體身體形態的變化。
研究人員還對該地區的家貓和野貓的上顎進行了檢查,但沒有發現明顯的變化。有一些觀點認為,神經嵴細胞的減少會導致鼻子長度變短和顱骨尺寸變小,但在這組數據中沒有體現出來。
雖然這項研究的結論並非全新的,但在某些情況下,它們確實更新了此前幾十年的研究數據,並為研究馴化理論的科學家提供了更多可供分析的新信息。
研究人員認為,對大腦的比較通常基於難以獲取的舊文獻,在某些情況下,雖然也會將馴養動物與野生物種進行比較,但那些野生物種已經不再被認為能代表馴養動物的真正祖先物種。
在馴化研究中,還有一種觀點認為,與狗相比,貓不是真正的馴化動物,或只能算是“半馴化”物種。該觀點認為是貓選擇與人類在一起的,而不是人類選擇了貓,因此貓不能被認為是完全馴化的。
研究人員認為這個觀點並不准確。儘管事實上,貓的馴化之路通常被視為只對貓有益,而不是對人類有益。貓可能不像狗或馬那樣對人類“有用”,但它們在保護穀物收成免受囓齒類動物侵害方面的作用是一個重要的馴化驅動因素,並且它們與人類的聯繫不僅僅是為了尋找簡單的食物來源而已。研究人員表示,家貓繼續被選為寵物,是因為它們的溫順情,這使它們成為合適的馴養對象。
最終,研究人員表示,還需要收集更多物種的數據,才能充分了解馴化對貓的影響,包括它們的大腦體積,然而迄今為止收集的信息仍然存在局限性。
科學家們總結道:“我們必須承認,我們是在將現在或最近的野生動物種群與馴養種群進行比較,而不是它們真正的祖先種群。這總是一個令人困惑的,因為我們很少能接觸到現代馴養動物的古代祖先,好在古代動物DNA可以幫助部分解決這個問題。”
論文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