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不慣又乾不掉TikTok是如何在美國擊敗Facebook的?
TikTok,海外版抖音,字節跳動出品。這是中國科技公司有史以來最成功的全球化產品——甚至沒有之一。而且它發展壯大於巨頭扎堆的領域——海外的Facebook、谷歌,Snapchat,哪一個不是根基深厚的巨頭,卻可以異軍突起,風靡於海外用戶之間。
卻還能在一眾圍追堵截中——從Facebook扎克伯克的明搶,到標榜公平的美國印度政府的政令,頑強生長。真是一個不折不扣的“看不慣又乾不掉”的產品。所以問題也來了,TikTok,海外版抖音,發展壯大的核心秘訣究竟是啥?
三年時間,碾壓海外知名社交平台
一方面,自然還是打鐵還靠本身硬。先從直觀下載量來看,2017年上線的TikTok,在SensorTower的下載量基本一路拔高。其中,關鍵爆發節點,發生在當年11月,那時候字節跳動完成了對Musical.ly的收購合併。
△圖源獵云網
此後,雖然TikTok在海外分別受到了不同國家的政策制裁(FTC控告TikTok非法收集兒童信息等),導致其在2019年前兩個季度呈現下滑趨勢;
但整體而言,下載量依舊穩定,並在短短3年的時間內積攢了4億多用戶。
從今年2月份的下載排名數據來看,TikTok在印度宣布封禁前,依舊保持著極高的熱度。
美國Our Favorites 分類第一
英國Photo & Video 和Social Networking 分類第一
加拿大Music 分類第二
法國Music 分類第五
2017年8月才正式上線的TikTok,只利用短短3年的時間,就擊敗了Facebook旗下Instagram,以及谷歌系的Youtube等老牌主流社交平台。
即使國外政府親自出手打壓,似乎也無法阻止TikTok在海外一眾大廠林立的情況下勢頭瘋漲。
所以,TikTok憑什麼殺出重圍?
一、張一鳴敢賭
TikTok在海外的大火,要從今日頭條對Musical.ly的收購說起。
這款堪稱“美國青少年版快手”的短視頻軟件,歷時一年就登上了蘋果商店在美國地區的榜首,潛力無限。
而張一鳴一眼看中了這個短視頻社交軟件,並直接在17年11月以10億美元的資本收購了它。
事實上,快手和Fackbook此前都曾與Musical.ly相關方討論過收購事宜,但均未能達成協議。
Musical.ly的投資方,來自獵豹的傅盛,提出了一個“捆綁銷售”的要求,要求在收購Musical.ly的同時,也要將獵豹下的News Republic和Live.me一同收購,加起來近10億美元。
要知道,當時外界對Musical.ly的估值僅在5億美元左右。
快手拒絕了,但張一鳴果斷地應了下來。
現在看來,這是一個明確的決定,相比於TikTok單打獨鬥進駐歐美市場,Musical.ly在海外打下的“江山”無疑於是本土化最好的根基。
用戶裂變的來源有了,而TikTok自身產品的特性,決定了它能帶來“病毒式轉發”的效應。
二、TikTok會玩
在產品內容上,TikTok充分放大了“人類的本質是複讀機”的模仿行為,將國外的meme文化發揚到了極致。
meme文化,在青少年群體中指模仿行為,通過形式上的模仿、複製、變異、傳播,將文化傳播出去,過程中產生的沙雕效果,給傳播和受眾帶來了無窮樂趣。
在傳播過程中,TikTok的軟件做了三個創新舉動:將主題標籤設為一級分類;提供傻瓜式操作模板;允許用戶上傳自己的音樂。
想像一下,三步就能在TikTok上跟進潮流、展示自我:
第一步,在搜索框內一鍵搜索,立即搜到感興趣標籤下的視頻內容;
第二步,想要錄製視頻、跟風標籤內容時,只需要選取錄製模板,就能自帶修剪等大片特效;
最後,上傳自己的音樂,保留用戶個性。
用戶基本只需動動手指,就能完成原本需要專業剪輯軟件才能做出的視頻效果。
而在這些標籤化下面,隱藏的是大量的視頻關聯算法,將每一個故事都變得有關聯。
除此之外,TikTok在細節上的設計也引人注目。
播放形式上,視頻採取沉浸式、豎屏播放,前者讓用戶放棄思考不需要做出選擇,就能根據算法看見自己想要的視頻類型;後者則使得用戶無需再鍛煉頸椎翻轉屏幕查看內容,更快捷方便。
視頻創作上,用戶能直接從創作者的TikTok主頁跳到Youtube和Ins,這對創作者的發展非常友好。
三大利器,將TikTok的發展直接推上了頂峰。
哪怕是紮克伯格,對TikTok也做出了非常高的評價,言語間充滿忌憚:
我確實認為TikTok很值得關注,不僅僅因為它是最新的潮流,也不僅因為它的擴張態勢——從地緣政治方面看,他們的所作所為也很值得思考。
但TikTok的壯大,也意味著Facebook等國際巨頭的“失手”,而且Facebook並非在短視頻方面沒有嘗試。
可為啥他們失敗了?Facebook等大公司為啥沒火?
“Facebook沒有夢想”
Facebook並不是沒有做出過嘗試的舉動。
TikTok火了後一年,Facebook模仿TikTok,推出了獨立視頻應用軟件Lasso。
尷尬的是,上線一年後,Lasso的的下載量僅為42.5萬次,《紐約時報》對此做出的評價是“一個蹩腳的抄襲版本”。
而Facebook旗下的子公司Instagram,曾嘗試在南美推出過一款短視頻軟件,也以業績不好而腰斬。
但事實上,作為美國數一數二的互聯網公司,Facebook遠非表面上那般風光。
可以說,Facebook近年的發展道路足以譜一曲國外的《臉書沒有夢想》。
在與Twitter和Snapchat競爭社交軟件市場的過程中,Facebook將“CV玩家”(Ctrl+C、Ctrl+V)的精髓發揮到了極致:隔壁做出的好功能,直接照搬過來。
Facebook內部的某個團隊甚至形成了這樣一種風氣:“不抄襲也不是啥值得驕傲的事情”。
而扎克伯格本人,在Facebook涉及侵犯用戶隱私安全、面臨罰款時,第一時間想到的竟然是將TikTok拖下水……
要是說Facebook更多的是自身出了問題,那麼再來說說Youtube這些大公司,為什麼也沒能創造出像TikTok這樣的軟件。
衝勁難尋
事實上,核心原因也許在於,初創公司的創意有時候更接近於“草率的創業”。
例如,谷歌的最初業務是從做好搜索引擎開始,Instagram的產品想法則是“希望手機能擁有這一功能”,而TikTok也一樣,最初Musical.ly創始人的想法只是將青少年喜歡聽歌和錄視頻這兩點融合起來。
但大公司必須更加關注業務的數據和競爭,有時候也許就會誤判新產品對於公司的貢獻預期。
不僅如此,並非所有大公司的文化都適合互聯網潮流裡最新的創意。
此前,在Instagram爆火的時候,Google就曾推出過社交產品Buzz,但用戶體驗不好,原因是Google的產品文化更側重於功能,相比之下,Instagram對於人的情感則會更加照顧。
類似的情況也可以解釋如今部分大公司無法再造一個TikTok的原因。
但如今TikTok在國外面臨著封殺的情況,這是否是某些視頻、社交產品的契機,似乎也不一定。
TikTok與字節跳動如何破圈
日前,國外各大社交平台如Snapchat、Ins、Youtube,已經在尋求進一步發展的契機。
據了解,一些模仿TikTok的短視頻軟件近日下載量暴增。
其中印度的一個本土競品短視頻應用Chingari,在TikTok下架後一天,每小時暴增20萬次下載量。
字節跳動正考慮分拆TikTok為美國公司,並保證不會與國內公司共享任何相關信息。
但此舉是否能贏得美國政府的信任,目前尚不得而知。
現在看來,這場戰役還會持續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