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年損失150億美元百老匯現實版“劇院魅影”續演至明年初
黃昏漸末的時代廣場,霓虹閃爍下,百老匯本應迎來一天中最繁忙的時間。然而時至今日城內41家劇院依舊門楣緊閉,觀眾熙熙攘攘排隊入場的街巷人去樓空。拜去而復返的新冠疫情影響,這齣真實版的“劇院魅影”在“大蘋果”的不夜城,將至少上演明年年初。
每週票房損失達3500萬美元,距離最早重開尚有近半年
百老匯聯盟(Broadway Leauge,下稱聯盟)主席夏洛特·聖馬丁(Charlotte St. Martin)在接受第一財經記者專訪時算了一筆賬:“每週,僅百老匯票房收入損失就達到3500萬美元,全年的票房收入損失達到近20億美元。除此之外,百老彙為紐約市貢獻了近150億美元的經濟產能,這意味著紐約市每月損失超10億美元。我們為紐約市創造超過9.7萬個就業崗位,在百老匯重開以前,附近的餐廳、酒店、零售商舖、停車場和其他旅遊景點收入都將大受影響。”
據統計,在2018-2019年演出季,百老匯觀眾人數達1480萬次,連續3年打破紀錄,劇院上座率高達94%。過去20年,百老匯票房收入從6.03億美元上漲至18.29億美元,漲幅超300%。
3月12日,因3名演職人員確認感染新冠,紐約州州長科莫下令關閉所有百老匯劇院。6月末,百老匯聯盟宣布,所有演出暫停至2020年年底。
值得慶幸的是,至今僅三出劇目宣布全面停演,包括2018年上檔的迪士尼音樂劇《冰雪奇緣》,以及兩部預演劇目《儈子手》(Hangman)和阿比爾名作《誰怕伍爾夫》(Who’s Afriad of Virginia Woolf)。
聖馬丁對2021年一季度重開抱持謹慎樂觀情緒:“我們已經宣布所有演出暫停至2021年1月3日。但這並不意味著百老匯將在1月4日重開。在確保所有演職人員和觀眾的健康安全以前,我們不會重開。”
她強調,“任何改變皆有可能”。
從排片計劃來看,艾米·漢莫(Armie Hammer)主演的《會議記錄》(The Minutes)定於明年3月15日首演;复排版《美國水牛》(American Buffalo)定於3月22日開始預演,較原計劃晚了一年;新劇《MJ the Musical》定於5月20日首演。
因應新冠防疫標準,百年劇院面臨高額改造費用
目前,聯盟已成立40個工作組,分別就制定重開標準、營銷和遊說聯邦政府等展開工作。
可以預期的是,未來所有百老匯觀眾入場都要佩戴口罩。從電子票、到感應水龍頭,到無接觸酒水服務等,劇院內將盡可能地改造使用各類無接觸感應設備。
據統計,至少16家百老匯劇院建成歷史超100年。其中,哈德遜劇院(Hudson Theatre)、蘭心劇院(Lyceum Theatre)和新阿姆斯特丹劇院(New Amsterdam Theatre)均於1903年投入使用。
對於大多數百年曆史的劇院而言,狹窄的走道、擁擠的座位排列、陳舊的新風系統,為應對後新冠時代的衛生要求,不論是建築內飾還是觀眾規模都需要作出大幅調整。而眼下最為棘手的問題,或許是要確定各個劇院的空調過濾系統是否符合新冠防疫標準。
聖馬丁表示:“我們正在和科學家們一同研究上述問題的解決方案。我希望空調過濾系統是有效的,或僅需要部分修改。去年,一家劇院花了超200萬美元替換空調系統。在整個行業收入暴跌的情況下,這實在是一筆高額的開支。”
百老匯聯盟:現場演出無可取代,尚無線上直播計劃
統計顯示,近16%的百老匯觀眾年齡高於65歲。去除遊客後,本地觀眾的平均年齡更高,而這些人恰恰是新冠高危群體。
從地域分佈來看,大紐約地區的本地觀眾佔比僅為35%,美國其他地區遊客和海外觀眾佔比分別達到45%和近20%。去年,百老匯吸引的海外觀眾人數達280萬人次,創歷史新高。
在全球旅遊業陷入停擺的今時今日,即便重開,又會是一幅怎樣的景象呢?
目前,美國本土超30個疫情高發州的遊客進入紐約,需要接受14天的自我隔離。20年前的9/11,百老匯用了整整4年才全面贏回國際遊客的信心。而受旅行禁令影響,赴海外演出和戶外劇院演出亦面臨重重阻礙。
7月3日,熱門音樂歷史劇《漢密爾頓》登陸迪士尼流媒體服務Disney+,為疫情中的文藝演出市場帶來一絲曙光。
然而,對於多數利潤空間較小的百老匯劇而言,這卻是一筆難以承受的風險投資。
聖馬丁解釋稱:“線上直播演出的成本幾乎等同於製作一部電影。電影觀眾可以達到幾百萬人次,而線上直播演出的觀眾人數又可以達到多少呢?《漢密爾頓》作為百老匯上最成功的音樂劇之一,擁有足夠的財務資源。但對大多數的百老匯劇而言,利潤空間本就不大,當前的財務狀況根本無法承擔。”
不僅如此,對於習慣了現場劇院演出的百老匯人而言,這一選項也許從未納入考量。
聖馬丁說:“觀眾的喜怒苦笑,與演員之間的互動和共情,劇院現場演出的魔力是無可取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