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為什麼會感到無聊?隱性自戀更容易出現這種情緒
據國外媒體報導,一些人很容易受到無聊情緒的影響,其中不乏“隱性自戀者”、低自控者,目前,研究人員分析無聊情緒產生的原因,將揭示關於這種神秘情緒的真實起源。
圖片來自於Pixabay
無聊是人們對單調乏味活動的一種情緒直接反應
氣閥產生刺耳的聲音、火箭點火發射時產生強大的推背感,這些短暫的瞬間很可能是你生命中最後寶貴的時刻。
眾所周知,太空旅行是一次激動人心的旅行,1982年,前蘇聯宇航員瓦倫汀·列別捷夫(Valentin Lebedev)在其職業生涯中第二次太空旅行中,感覺到火箭左右搖擺,似乎失去了平衡……最終,他感覺到自己離開了地面,當同行的宇航員進入太空時,發出興奮的驚叫,但他們也不知為什麼會這樣。
儘管列別捷克和同伴們太空之旅初期非常興奮,但很快這種感覺就消失了。他在“禮炮7號”空間站執行任務持續了7個月,剛開始一周的時間,他就感到無聊了,事實上,此時空間站仍和攜載他們進入太空的火箭一樣,處於高速運行狀態,保持8公里/秒的速度運行,可是他們似乎不再興奮,更多的是太空生活的無聊空寂。
通常我們傾向於認為無聊是對單調乏味活動的一種非常直接的反應,畢竟很少有人聲稱自己喜歡洗碗或納稅,如果你喜歡這樣,那麼就讓人們認為你的思維不正常。無聊是一種非直接的情緒表達,數十年以來的研究表明,無聊情緒既神秘又痛苦,而且每個人對單調生活的處理能力存在驚人的差異。
加拿大滑鐵盧大學“無聊實驗室”研究員詹姆斯·丹克爾特(James Danckert)稱,我認為每個人都曾經歷過無聊的事情,而一些人非常擅長處理無聊處境。
2014年,美國弗吉尼亞大學社會心理學家發現參與者在實驗中出現心不在焉、無聊空寂,這項實驗是將參與者單獨關在一間房屋中,結果顯示,大約25%女性和67%男性在房屋內獨處15分鐘後就倍感無聊,故意使用屋內供電設備對自己進行電擊,其中一位參與者甚至對自己身體電擊近200次。此外,一位男子依據3750年前泥版菜譜,重新製作了一次巴比倫盛宴。
另一方面,一些人會積極尋找被認為乏味枯燥的事情去做,1986年,隱士克里斯多·奈特(Christopher Knight)駕車前往美國緬因州一片森林,此後的27年自己一直居住在這裡,他聲稱自己在森林裡生活時從未感到過無聊,儘管他自已承認,他在森林裡的大部分時間都是無所事事。
人們為什麼會感到無聊呢?
宇航員哈德菲爾德不止一次地公開表示,“只有無聊的人才會感到無聊”!
關於無聊的最早記載可以追溯到羅馬時代,當時的哲學家塞內加可能已經開始抱怨無聊的悠久傳統慣例,一次他與朋友進行枯燥沉悶的通信中問道:“我們還要忍受同樣的事情多久?”然後繼續寫道:“我不會做新的嘗試,我也沒有看到什麼新鮮事物,我對自己的現狀感到反感討厭。”
之後中世紀出現了“懶惰(acedia)”一詞,它源自希臘語,意思是“漠不關心”,被基督徒認為是一種罪惡的冷漠或者消極情緒。
雖然英語單詞“無聊”在19世紀初被發現,但直到作者查爾斯·狄更斯(Charles Dickens)在他的一部小說中才提到它,被公眾所認知接受。
現今人們的生活似乎無聊無處不在,它有時被描述為現代社會的一種瘟疫,早在2016年,一位法國工人被他的前任老闆控訴“工作倦怠”,最終老闆勝訴,“倦怠”的工人被辭退。90年代中期至今,全球出現了一種新的無聊形式——“ 手機無聊”,即人們漫無目的地瀏覽手機應用程序和聊天軟件,現在甚至家中的寵物也出現了“手機無聊症”,沉迷於觀看智能手機。
如何定義“無聊”?
長期以來,心理學家在定義無聊這一概念上意見不一,這使得解釋為什麼一些人會有慢性無聊感,而有些人沒有持續的娛樂愛好,也能將生活過得豐富多元化。
上世紀60-70年代,一些研究人員將無聊簡單地定義為重複任務產生的感覺,這導致了一個令人吃驚的想法:無聊實際上可以提高某人的“覺醒水平”,吸引你的注意力和對你周圍發生事情做出反應的能力。例如:在一項似乎支持該觀點的研究中,軍隊志願者被要求當看到盒子中發出閃光時按下按鈕,由此產生的高度警覺和興奮狀態,被認為是無聊產生的。
與此同時,許多其他早期實驗使用一種更為常見的方式——完全相反的方法進行定義,從1986年開始,“無聊傾向量表”經常被用於衡量參與者的無聊程度,通過要求他們對諸如“我很容易集中精力在自己的活動上”這樣的陳述進行評價。在該情況下,如果他們表示自己很容易集中註意力,就表明他們不容易感到無聊乏味。
目前心理學家知道至少有五種類型的無聊方式,包括:“校準性無聊”,即當你思想走神,感覺不知做什麼;“反應性無聊”,即你對感到有壓迫感的群體——咄咄逼人的老師或者工作單位上級,反复思考而不採取實際行動;“探尋性無聊”,即你感到不安並尋找出路;“冷漠性無聊”,即你感到自我放鬆自由,但與周圍世界格格不入;此外還有一種最新發現的無聊方式——“無動於衷性無聊”,即你不覺得自己好,也不覺得自己壞,只是對自己的情緒無能無力,無法掌控。
研究表明,無論你經歷哪種類型的無聊方式,單調乏味都會在大腦意識中留下相關特徵。研究員丹進行了一項實驗,他們對毫無戒心的志願者的大腦通過功能核磁共振成像儀進行掃描,期間播放視頻使志願者處於高度無聊狀態,播放視頻的內容是兩位男子晾曬清洗的衣物,偶爾兩人在晾曬時撐平衣角。
有趣的是,研究人員發現在“默認模式網絡”中存在無聊和活動之間的關聯,“默認模式網絡”是一組相互關聯的大腦區域,通常情況下與心不在焉的狀態有關。當你沒有其他任務要做,周圍也沒有發生任何事情,你的大腦就會活躍起來。
無聊信號會真實告訴你,你無法與世界互動,這將失去對周圍事物的控制力,並且實際效率較低。就像其他負面情緒,例如:憤怒、悲傷等,無聊有可能演變成激勵我們。我們真正想要的是認知投入,我們希望使用自己的智力資源用於我們認為有意義的事情。
如果是這樣的話,這可能有助於解釋為什麼有些人可以獨居許多年,而有些人卻在獨居15分鐘後就準備接受死亡電刑,因為他無法忍受孤單乏味的生活。某些環境的客觀條件會讓人們感到枯燥,但只有少數人會認為自己很無聊,一些人會產生不安感,並找到扭轉局面的方法——他們的意識中註入一種目標感。
以加拿大宇航員克里斯·哈德菲爾德(Chris Hadfield)為例,他與列別捷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哈德菲爾德在2012年的國際空間站旅行中,他顯然從未經歷過無聊時刻,儘管他與同伴溝通較少,僅處理一些重複性任務。
哈德菲爾德不止一次地公開表示,“只有無聊的人才會感到無聊”!據悉,他在太空旅行期間進行了多項任務,在工作之餘利用失重狀態表演了大衛鮑伊(David Bowie)的《太空怪人》(Space Oddity),他說:“在太空旅行期間,如果你僅限於同伴談話交流,會變得很無聊。”
現在甚至家中的寵物也出現了“手機無聊症”,沉迷於觀看智能手機
無聊的缺點
對於容易感到無聊的人而言,壞消息是這種易感性與一系列其他問題有關,例如:衝動行為、濫用藥物、賭博成癮、強迫性使用手機、抑鬱症、身體疼痛的精神創傷等。有趣的是,它似乎也與一些人格障礙有關。
產生無聊感的一種人格障礙是自戀,這實際是一種自戀孤僻症,即人們對自己的重要性產生誇大認知感覺,這通常是某些政客的特徵,是一種“隱蔽的自戀”。往往這些人會認為自己才華橫溢,但卻未獲得應有的讚揚,他們希望整個世界都知道自己的重要性。
目前沒有人確切地知道無聊與自戀等人格障礙的關聯性,但早期理論是,如果你的自身能力與你的目標之間存在差距,你就會讓自己注定失敗,這將導致你的醒悟和厭倦感。另一種觀點認為,一旦某位隱性自戀者從周圍的人那裡獲得了空洞的讚美之詞,他們就會失去興趣,開始認為許多事物無聊枯燥。
事實上,無聊僅是隱性自戀行為的副作用之一,例如:隱性自戀者心理健康程度較低,而顯自戀者卻相對快樂,自尊程度較高。
其他與無聊相關的性格特徵包括:生氣、神經過敏,一些好鬥的司機在駕駛車輛時很容易產生“怒路症”,情緒波動很大;此外,一些人容易神經過敏,產生高度焦慮、內疚和嫉妒。總而言之,容易產生無聊感通常不是一個好徵兆,部分原因可能是缺乏情緒控制所致。
我們需要嘗試理解這些關係的因果本質,但目前我們還沒有真正做到這一點,例如:在無聊和抑鬱的關係中,是否無聊先於抑鬱,它是人們出現抑鬱的危險因素嗎?答案可能是肯定的。
最終的問題是,這些容易受影響的意識行為是後天練習的,還是無聊感是遺傳的?就像所有的人類情緒一樣,無聊很可能是後天練習與先天遺傳因素結合形成的。很可能宇航員哈德菲爾德在童年時期就練習了自己應對無聊的能力,同時,他也注重能力鍛煉,尤其是從事宇航員生涯,懂得如何在枯燥乏味的太空旅行中充實自我。
所以,當人們發現自己抱怨生活如此乏味時,可以想一下宇航員哈德菲爾德和列別捷克如何度過太空旅行,你可能會發現,當自己感到無聊之時,只是一個視角問題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