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砸209億美元籌碼ADI能否挑戰德州儀器的“鐵王座”?
經濟動盪時刻最適合幹什麼?當然是趁打折抄底了。最近半導體行業似乎都掌握了這一省錢技能,接連傳出大宗併購消息。當大家都好奇軟銀會以多少錢賣掉320億美元買來的ARM時,美國半導體製造商Analog Devices Inc(ADI)搶先以209億美元的籌碼,拿下了競爭對手Maxim Integrated Products(Maxim美信) ,奪得今年美國最大的併購金主(截至目前)。
ADI和美信,都是模擬芯片領域的頭部玩家。在IC insights發布的2019年度全球模擬集成芯片廠商排名中,ADI排第二,美信排第七。
併購之後,ADI將成為市值達680 億美元的模擬IC巨頭,在規模上接近競爭對手德州儀器(TI)的市場佔有率(19%)。
長期以來,聊到芯片,大家第一反應可能就是英特爾、英偉達、高通、海思、紫光展銳等聚焦的微處理器數字集成芯片。
與之相比,模擬芯片市場並不算耀眼,甚至被彭博社稱為“長期停滯的水”,認為這個市場不值得研究。
但顯然,預言家被打臉了。近年來模擬芯片領域就頗有些風波詭譎的味道。
尤其當下全球經濟正處在低迷動盪期,這樣一個相對冷門的市場,卻爆出209億的併購大案,聽起來似乎有些不可思議。
當我們為中美衝突升級憂慮的時候,看起來不起眼的模擬芯片,自然也值得品味。ADI與Maxim的合併能否攪動全球模擬芯片市場格局,將德州儀器趕下常年第一的鐵王座?這些變化又會給中國的半導體產業帶來哪些衝擊?
不妨以這場併購為契機,來共同審視模擬芯片的當前格局。
變化中的模擬芯片:
問佢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打開手機背板,你會看到星羅棋布的黑色芯片。貌不驚人,卻引得全球無數英雄競折腰。其中大一點、厘米見方的CPU/GPU集成芯片,是大家比較熟悉的、處理數字信息的高端智慧芯片。而周圍那些小小的黑色塊狀,就是模擬芯片。
它們的作用是,將各個傳感器接收到的光、電流、溫度等,轉化成電信號,進而讓數字芯片能夠感知並處理。
舉個例子,模擬芯片可以將相機傳感器的光信號傳導到微處理器,告訴CPU/GPU它目前的狀態,協助進行電源管理,讓你的手機待機時間更長。
可以說,模擬芯片是真實世界與數字世界的橋樑,因此,它的應用幾乎遍布我們的生活。
從手機、電腦、數碼相機等個人電子設備,到工業領域的溫度檢測儀、飛機系統、緊密醫學儀器、汽車駕駛系統等等,都有著模擬芯片的身影。
外部世界的種種連續性參數,比如聲音、溫度、光源、壓力等等,經傳感器轉化為電信號後,在模擬芯片構成的系統裡進行進一步的放大、濾波等處理,“轉換”成數字信號,可以為微處理器所用,也可以直接輸出到執行器完成任務。
而如此重要的元器件,其製造工藝要求卻沒有數字芯片那麼高,單價也很便宜,大概1美元左右,而且一旦設計應用,生命週期極長。
數字芯片幾乎每一兩年就需要在摩爾定律的催促下更新換代,而一款模擬芯片往往能堅挺五六年。
容易生產還賣得久,這種好產品哪個廠家能不搶著搞?但模擬芯片偏偏把難題出在了前面:
首先,模擬芯片設計就是一件特別“看臉”的事兒。不像數字芯片可以藉助一些自動化工具、標準化流程來加快進度,模擬芯片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工程師的經驗和手藝,需要對器件的物理性能、拓撲結構設計和布圖佈線有綜合的設計能力,因此也困難得多。而培養一個頂級人才往往需要5-10年的時間,所以搭個草台班子上馬開工的想法是沒戲了。
實際上,頭部模擬芯片企業每年的研發費用在營收中佔比都要超過10%,妥妥的技術創新產業。
再加上工業、汽車、醫療設備等領域對模擬芯片的可靠性和耐久性要求都很高,容錯率很低,對於供應商的選擇自然會考慮品牌美譽度,這也意味著新成立的創業公司短期內難以獲得市場信任。
比如你想製造一台自動駕駛汽車,一旦車子失效就會造成交通事故,在採購芯片時會隨便搜一家工廠下單,還是精挑細選業內口碑過硬的公司,讓它們量身定制呢?如果製造的是核磁共振設備或者飛機呢?
由於不受摩爾定律的影響,產品和技術又很難被輕易取代,所以模擬芯片產品雖然價格低,但產品週期與生產規模效益卻很強,產品壽命能達到5-10年,因此毛利率相當可觀。可以說是70%不稀奇,40%都算是“搞砸了”, ADI和美信的毛利率就高達65%。
這些都決定了,模擬芯片既是一個強者恆強、獨孤求敗的寡頭領域,龍頭廠商地位穩固,新進入者幾乎都會涼涼。近十年來,德州儀器、ADI、意法半導體、英飛凌等從來沒有掉出過全球排名TOP5的排名。
雖然不像數字芯片那樣被大眾消費者所熟知,但模擬芯片可是“悶聲大發財”的典範。只需要服務好苛刻的產業客戶就能轉的盆滿缽滿,為什麼還要費勁搞兼併呢?
這就要從模擬芯片領域的“活水”說起。
德州儀器的鐵王座,ADI的勝負心
讓我們回到開頭的併購。
2014年,排名第4的ADI通過收購Linear,成功躋身行業老二,緊跟霸主德州儀器。而收購美信,被看做是挑戰老大地位的重要舉措。
實際上,此前就傳出過ADI和德州儀器都想收購美信的消息,當時美信的市場容量只有94億美元左右,兩家都覺得不太合適。為什麼2020年,209億美元反而合適了呢?
顯然不是ADI錢多得不知道怎麼花才好了,而是市場出現了新的變化。
實際上,近年來圍繞模擬芯片展開的併購案並不少。在歐洲,英飛凌以84億歐元(約合94億美元)收購賽普拉斯半導體公司,恩智浦半導體公司(NXP)收購了麥威科技有限公司的Wi-Fi和藍牙連接業務,安森美半導體還以11億美元的價格收購了Wi-Fi解決方案提供商Quantenna。
通過併購來縮小與競爭者的市場差距,也從側面體現出模擬芯片所面臨的變化。
第一,智能物聯與個人終端市場的崛起,催生了新的產業需求。
模擬芯片的本質是採集、捕捉和模擬現實世界中的信息,所以現實世界的需求變化也被快速反應在這一市場中。
一方面,模擬芯片從工業應用開始向個人終端市場發展,低功耗、低質量和移動設備在規模增長,對電源管理的效能要求也更迫切,這也驅使著更高精度、更高性能、更小體積的電源管理芯片,成為電子產業的新引擎。
與此同時,自動駕駛、電動汽車、智能製造等高度智慧的新產業發展,也讓模擬芯片的迭代升級變得刻不容緩。工業領域對節能的要求,也促使電源管理芯片不斷提高轉換效率。
目前來看,模擬芯片市場規模增速已經明顯高於微處理器、邏輯芯片等其他芯片種類。而全球5G的發展,射頻前端也將迎來更新換代,芯片價量雙升。
根據IC Insights 的預測,模擬芯片行業市場年復合增長率達6.6%,高於集成電路行業5.1%的整體增速,在集成電路細分領域增速排名中位列第一。
這樣的市場當然很香,跑馬圈地也就必不可少了。德州儀器就在6月宣布投資31 億美元,建立全新的12寸晶圓廠。ADI顯然也需要奮勇緊跟。
第二,不明朗經濟、政治局勢下,激進投資與保守兼併各有利弊。
與德州儀器大舉投資不同,ADI選擇的應對方式是收購競爭對手美信。ADI公司首席執行官文森特· 羅奇(Vincent Roach)在宣布合併時表示,“在競爭日益激烈的行業中,規模至關重要。”
顯然,市場下行壓力是推動合併的重要原因。
受汽車等傳統製造業整體低迷的影響,工業級通用模擬芯片和通信等定制模擬芯片都出現了銷量下滑。
財報數據顯示,2019年ADI和Maxim的模擬芯片的銷售額分別同比下降了6%和12%。而今年第二季度,ADI 總營收13.17 億美元,同比下跌13.73%。
此前聲稱“收購價令自己心動才會慎重考慮”的美信也維持不了高冷人設了。抱團取暖,現金為王,與對手競爭並度過經濟嚴冬,就成了短期波動中應對變化的核心方式。
合併後,ADI的工程師將超過一萬名,研發投入也將達到15億美元。ADI公司還透露,此次收購將在未來兩年為公司節省2.75億美元的成本。
這些都會幫助ADI讓整體財務狀況變得更優秀,可算是能給華爾街的投資人交差了。
第三,分散品類下的競爭優勢差距,短期內靠互補拉開。
前面我們提到,模擬芯片領域的開發週期很長,而產品種類眾多,每個廠商都難以全部鯨吞,這就導致各家都有自己的優勢產品和地盤,行業集中度很低。
德州儀器常年佔據業界龍頭地位,但其市佔率卻只有18%,這在其他領域都是很難想像的。而位於第二的ADI市佔率則只有9%,也不怎麼厲害的樣子。
想要排名動一動,單靠投入研發創新是難以很快見效的,所以併購互補、尋找增量機會,就是一劑特效藥了。比如英飛凌就曾收購了美國國際整流器公司(International Rectifier) ,來獲得電源管理系統技術;收購賽普拉斯,讓其MCU、存儲和互連技術與自己的功率半導體強強聯合。
ADI此前也曾通過收購射頻芯片廠商訊泰科技(Hittite),實現了全頻段覆蓋,收購凌力爾特(Linear Technology)增強電源IC,進而完成排名上位。
回到當下,ADI的優勢是工業、通訊和醫療等領域,而美信則掌握了汽車和數據中心電源信號轉換和電壓調節方向的關鍵技術,這是ADI所不具備的。
二者疊加,正好可以與德州儀器的強項PK一把。
模擬巨頭多壯志,從此日月換新天
關於ADI收購美信的前因,我們已經梳理得差不多了。那麼這些變動對於中國市場來說意味著什麼呢?
最直接的影響在消費層面,伴隨著市場集中度的上升,模擬芯片巨頭的定價話語權更強,這意味著未來模擬芯片乃至相關設備的成本會直接上升。
尤其是美國企業背景,還可能出現供應鏈中斷、進口限制、關稅懲罰等風險。
中國目前是全球最大的電子產品消費市場,半導體集成電路市場年均複合增長率約為13.58%。對於中國產業用戶來說,未雨綢繆進行供應鏈儲備,並積極籌備“去美化”已成必然。
值得注意的是,模擬芯片的併購重組都發生在區位內部,即美國、歐洲巨頭們在各自的大陸板塊上“內部消化”。
實際上,十年前納斯達克上可以找到一百家半導體公司的名字,如今只剩下四十家了,這種殘酷伴隨著市場的增長也擴大了巨頭的優勢。
如今的種種併購動作,也擴大了歐美在模擬IC領域的領先優勢,進一步拉開了與亞洲(中國)的產業差距,讓後者的追趕變得更加艱難。
當然,機遇也在變局之中。儘管中國模擬芯片廠商在工藝技術上與國際巨頭存在現實差距,但地緣化、去美化、智能化的浪潮下,新的機會也在醞釀。
最典型的是,模擬芯片細分賽道眾多,不存在某個巨頭全部壟斷佔優的情況,這就給國內廠商製造了超車窗口。
而模擬芯片的應用又與具體的產業需求息息相關,需要與行業客戶共同磨合、開發定制產品。而這樣的非標準化產品要與用戶達成緊密合作與溝通,並對自主知識產權、技術可靠性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這些都會為中國半導體企業爭奪更多份額。
德州儀器、ADI這樣的模擬巨頭,都是從上世紀美國工業、國防等巨大需求中成立成長起來的,中國作為市場上最大的半導體市場,毫無疑問也有孵化自有模擬巨頭的條件與空間。
沒有金剛鑽自然攬不了瓷器活,中國芯片廠商的發展機遇還在於,我國工程師隊伍的不斷壯大。
尤其是模擬芯片領域,優秀的工程師人才是最核心的技術門檻,也是這些人帶動著電子基礎設施的更新。
蘋果公司CEO 蒂姆·庫克,在提到選擇中國的核心原因時曾提到——從供應鏈的角度來看,勞動力成本並不是選擇中國的原因,中國早在多年前就不再是勞動力成本低的國家。主要是因為蘋果的產品需要非常先進的工具,而中國(工程師)能夠提供最先進的技能。
“在美國,召開一次工具方面的工程師會議,我不知道能不能坐滿一個會議室,但在中國,可以坐滿多個足球場。”
有人才、有市場、有路徑,這樣的產業集群注定會誕生自己的金字招牌。只不過或早、或晚。
從這個角度看,美國在半導體領域的各種作妖,未嘗不是倒逼中國產業長遠競爭力生長的“壓力”。
即使是在超高難度的半導體領域,模擬芯片也被認為是一個極其難啃的骨頭。這是一個極易被時間遺忘的角落,也是需要時間來孕育的富礦。
它的變天背後,也是偷天換日的新格局氣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