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800年一遇的彗星來了今天傍晚就能看到
要說前段時間的精彩天象還真是不少,比如日環食,比如雙星伴月,但今天我們要說的要比這些刺激很多。就在今天,一顆編號為C/2020 F3的彗星將到達近地點,中文名則是“新智彗星”,我們用肉眼就可以看到!
人們上一次肉眼看到彗星是什麼時候?在北半球是1997年,看到的是海爾-波普彗星,在南半球是2011年,看到的是洛夫喬伊彗星。
在北半球時隔20多年,終於又一次能看到彗星了,而且如果這次沒看成新智彗星,那麼下一次它再達到近地點,就要等到約6800年以後了。
現在我們就來揭開新智彗星的神秘面紗。
7月10日新智彗星影像,圖片來源:Philipp Salzgeber
為啥彗星都拖著一條長尾巴?
彗星長啥樣?大家都知道,彗星會拖著一條長長的尾巴。事實上彗星在遠離太陽時並沒有漂亮的“尾巴”,而更像一個臟雪球。而且凍成冰的不一定是水,還可能是二氧化碳、甲烷,氨等,所以聞起來可能很……
彗星在接近太陽時,太陽風迫使彗星產生等離子氣體和被蒸汽吹走的塵埃粒子,就形成了兩條彗尾。太陽風的平均速度是每秒300—500千米,對彗星造成一強大的推斥力,加速了彗尾運動。
太陽輻射及太陽風就是促成彗尾形成的原動力,彗星越接近太陽越出現壯觀的、永遠背向太陽的彗尾。
彗尾分氣體慧尾和塵埃彗尾兩條。其中氣體慧尾是直的,呈藍色,長度可達1億千米或者更長;塵埃慧尾則是彎的,具體彎曲程度則跟其軌道有關,呈黃色。兩條慧尾我們都可以用肉眼看到,具體情況則取決於觀測條件和視力。
當彗星遠離太陽而去時,彗尾又開始縮短。
在哪裡能看到新智彗星?
既然新智彗星的造型獨特很容易辨認,那麼什麼時候在哪裡能看到它呢?
今天(7月23日)新智彗星通過近地點,距離地球最近,大約是1億千米左右。只要傍晚往天空的西北方向看,就可以在北斗七星的下方找到它,亮度約為2到3等。
如果錯過了今天怎麼辦?明天也能看到,但是隨著新智彗星逐漸遠離地球,在天空中它的亮度也會越來越低。
新智彗星7月運行軌跡,圖片來源:Skymania
北斗七星多數亮度為2等左右,新智彗星比北斗七星可能還要暗上那麼一點,怕看不清楚該怎麼辦?
觀測彗星,一定要選擇合適的觀測地點。觀測新智彗星時,要選擇傍晚站在遠離城市燈光干擾的開闊地帶,面向西北方。
天空左側是新智彗星。圖片來源: Stephane Guisard( Los Cielos de America, TWAN)
準備好合適的觀測設備也是很重要的。選用雙筒望遠鏡、小型折射式望遠鏡、單反相機(最好中短焦鏡頭,鏡頭光圈開到最大,感光度設定的高一些)曝光幾秒鐘就可以拍下彗星的身影。
關於彗星的一些說法
彗星是地球生命起源之一?
有瑞典科學家認為,地球上最早構成生命的部分有機物並不是地球上本來就有的,而是遠古時期由彗星帶來的。這種假說被稱為“宇宙胚種論”。
彗星本體的溫度很低,一些有機物可以得到很好的保存,那麼如果彗星撞擊地球,這些有機物就可以原封不動地來到地球上。
這個假說目前可以找到些許依據,但依然只是一個假說而已。
彗星會帶來厄運?
彗星有個尾巴,形狀象掃把,故得名為掃帚星。我國民間把彗星貶稱為“掃帚星”、“掃把佬”、“孛星”、“災星”、“蚩尤旗”、“蓬星”等。
我國最早的彗星記載可追溯到商周時期,距離現在有3000多年了。古代無論是我國還是外國,都有人把彗星跟災難聯繫起來,認為彗星會帶來厄運。當然這只是一種迷信的說法而已。
據統計,我國古代典籍中有約550次關於彗星的記錄,其中直接記“彗星”的就有250次左右。儘管古人將彗星視作不祥之兆,但這份好奇與執著為日後天文學家揭開彗星的神秘面紗提供了詳實而寶貴的資料。
它曾經為研究彗星而“獻身”
該如何研究彗星呢?遠遠地看顯然是不夠的,但它們的軌道離地球並不近,想近距離觀察可能要付出比較大的代價。
歐洲空間局於2004年3月2日發射了“羅塞塔”號探測器,目標直指丘留莫夫—格拉西緬科彗星。
2014年,“羅塞塔”號探測器進入預定軌道,其搭載的“菲萊”號著陸器成功在該彗星表面登陸。
彗星丘留莫夫—格拉西緬科表面,圖片來源:ESA
但是這次著陸不是非常理想,著陸地點竟是個“陰涼地”,每個彗星日(12.4小時)只有1個半小時能見到太陽,這對太陽能電池來說實在是太糟糕了。
儘管探測器能源耗盡,“羅塞塔”號還在一直跟著彗星,並對彗星進行了遙感探測。
2016年9月30日,“羅塞塔”號一頭撞向了丘留莫夫—格拉西緬科彗星,它的“獻身”讓我們對彗星內部成分的了解更進一步。
今天傍晚,向著天空的西北方向,北斗七星的下方,就可以看到新智彗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