醒醒,造假也變不成“李佳琦”
可以說,每一個從事直播帶貨的人,入局前都有一個“李佳琦”夢。但每個人實現夢想的方式卻千差萬別。在踏入直播帶貨行業前,黃杰曾經是一家傳媒公司創始人,去年進軍MCN圈,做內容生意——通過旗下網紅和達人,給相關品牌種草導流。
主要盈利模式來自於廣告費,但一年下來,隨著內容成本水漲船高,投入也深不見底,看到直播帶貨大潮興起後,黃杰開始帶領公司轉型,進軍直播帶貨。
不到一年時間,黃杰的團隊通過合作+簽約的方式,擁有了近200個直播帶貨達人,主陣地放在抖音、快手和淘系三個平台,而數據也很喜人,黃傑稱,從剛開始做到現在,帶貨近6億。
而談及從0到1 的過程,黃杰坦承“都是為了數據好看,不然又怎麼會去造假呢?”
造假背後:都是為了數據好看
“一個機構從0到1,90%以上都會刷單。”黃杰表示。
對於一家剛做直播帶貨的公司來說,不造假是很難生存的。”“起初花幾十萬造假,並不是為了騙人,而是這個行業需要有幾個招牌,”用他的話說,就是需要“立門面”。
直播帶貨圈也有鄙視鏈,有品牌認知度的客戶只會和大主播合作,出不起錢的小品牌才會找一些小主播。這種情況下,在黃杰這類從業者看來,只有把“數據做得漂亮”,才有可能接到活兒。
“這也是很無奈的事情。”黃杰稱。
首先,主播帶貨需要收取坑位費,就像明星演出的出場費,數據越漂亮,坑位費也就越高;
其次,帶貨數據越高,越能接觸到好的供應鏈,才有可能拿到全網最低價;
再次,為了在平台能夠有更多的曝光,很多平台要求需要達到一定單量,才能參與打榜活動;
再次,資本已經越來越關注直播帶貨,只要和直播沾上關係,就像坐上了上升快速通道。
“資本紛紛進場,把行業的水又攪渾了。”老黃表示。
今年他和業內人交流,經常碰到一些投資機構主動來了解直播帶貨行業。他舉了個例子,稱他有個朋友,一年銷售額做了兩億,自己花幾百萬近八億的虛假數據,對外宣稱一年將近10億的銷售額,結果被一家資本用一個多億買走了公司,自己也套現走人了。
這種情況下,很多人開始瘋狂起來。不止中小主播,資本注視之下,一些大的頭部主播也會採取一些手段。
對於薇婭、李佳琦這類頭部而言,不需要為了生存發愁,並且他們早已具備了完善團隊,李佳琦目前的選品團隊將近200多人,據老黃稱,今年會加到300多人,選品流程很嚴格。
但事實上,老黃在和李佳琦合作了一段時間後,發現在李佳琦直播間,每款產品也並不能保證成為爆款,也有幾千單甚至幾十單的情況出現。為了維持“地位”,總會採取一些行業默認的規則。
據自媒體聯盟WeMedia和鳳凰網娛樂聯合發布的《直播電商主播GMV5月TOP50》顯示,今年5月,薇婭、李佳琦、愛美食的貓妹妹三位博主的GMV(成交總額,一般包含拍下未支付訂單金額)分別達到了22億、19.03億和4.64億。但數據顯示,其實際總銷量則為2216.1萬、1986.65萬和898.69萬。全網直播電商主播Top50,5月GMV對外宣稱總計110億,實際銷售額總計約為1.3億。
中間差了整整100倍,而這在整個行業,只是冰山一角。
造假是怎麼發生的?
直播間數據造假
據業內人士林聰稱,直播間造假主要分為觀看量和粉絲數造假,主要是為了給品牌主看。主要操作方式,一種是機器人充當粉絲,有些機器人可以牛到什麼程度?只要一塊手機主板就能模擬真人行為,後台就是一個大的機房,可以和你實時互動,評論和點贊。
還有一種方式是通過第三方機構專門刷粉刷量,直播在線人數,點贊,評論都可以操作。50元左右可以買2萬觀看量。當然,也可以向平台採買流量,有了曝光量,才會有真的粉絲進來。
數據監測平台小葫蘆負責人稱,比如實時在線人數10000人,當上鍊接後,點擊鏈接的只有零星幾個人,顯然數據就是異常的。
他們平台曾監測到一個美食主播,據了解,當時客戶給的廣告費是30萬,結果在直播期間,平台就發現數據有造假嫌疑,後續才知道該主播只賣出去幾千單。
交易量造假
眾所周知,主播的收入主要由坑位費(廣告費)+佣金構成。
比如一個主播的廣告費是10000,產品銷售出去需要收取20%到30%的佣金,客戶則需要投入10000+GMV20%的佣金,但只有帶貨數據達到投入的2到3倍,才能持平成本,不然,對於品牌主而言,都是賠錢的。
因此,為了能夠讓品牌主和客戶滿意,主播聯合MCN就展開了轟轟烈烈的左手倒右手注水運動。
只要主播開播,MCN機構真人開始瘋狂下單,等和商家完成結算之後,MCN機構再派人安排退貨,退貨率甚至達到50%。主播結束後,MCN和機構開始寫戰報,不僅沒有算退貨率,還會把所有商品價格按照原價計算,秒殺、打折等都按照原價,用假數據去騙新用戶。
當然,下單也分不同情況。
有些主播收客戶10000廣告費,10000塊自己下單最買,主要賺20%到30%的佣金。林聰稱,這個還算比較良心的,只賺佣金;有的主播只花5000元買貨;還有的主播買完自己消化,把產品拿到自己的淘寶和天貓店去賣。
“這也是業內最常見的,不管大主播還是小主播,都會拿一部分錢買產品,但是這個錢也不是她們自己的。”黃杰表示。“腰部主播比較混亂,也有合作後賣出0單的,很尷尬。”
產品品質造假
作為行業從業者,林聰表示,產品品質問題在直播帶貨剛興起時,幾乎是重災區,尤其發生在中腰部主播身上。
“小主播們賣完貨後,帳號就不要了。”但目前情況正在好轉,“現在平台不太可能有假貨,上架機制甚至比實體門店還嚴格。”消費者一旦投訴,賬號就會凍直接結。
商家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在直播造假產業鏈上,有時商家也會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在找主播帶貨時,林聰透露,有些中小品牌主會和主播達成協議,把產品給到主播,但直播過程中,自己下單。
對於主播而言,有一個好的戰報,對於有業績壓力的品牌方來說,則可以沖一下銷量。
平台放水
從平台角度來說,數據刷單也好,流量造假也好,最終流水都產生在平台上,主播數據亮眼,平台也會有利潤,林聰稱,從動機上,平台和MCN以及主播是站在一起的,但要做好的是平衡。
“現在沒那麼瘋狂了”,隨著平台監管也越來越嚴,對造假的把控也變得嚴格。假數據做得多,會被系統識別,降低權重。
該給直播帶貨去去“火”了
直播帶貨在剛興起時,就有業內人士斷言,打通C端和M端,是頂級的商業模式模式。薇婭、李佳琦、辛巴等頭部主播的湧現,也讓圍牆外的人把直播帶貨當作流著金錢和奶香的賺錢之所。
各行各業的素人、一二三線的明星、各大互聯網公司的掌舵人….都開始拿起手機,架上攝像頭,以期能夠通過一方小小的屏幕,把商品銷至五湖四海。
一組數據或許更為直觀:中國互聯網信息中心發布第45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3月,我國網民規模達9.04億,在直播方面,我國網絡直播用戶規模達5.60億,較2018年底增長1.63億,佔網民整體的62.0%。而在2019年興起並實現快速發展的電商直播用戶規模為2.65億,佔網民整體的29.3%。
然而,瘋狂的背後,卻是亂象叢生。
投資者和投機者紛紛入場,他們抱著僥倖心理,希望能夠找到或者自己變成第二個李佳琦,但真正的成功的寥寥可數。
開啟抖音帶貨首秀的羅永浩,出道即巔峰;格力董小姐的一場大秀,把自己陷入“迫使經銷商強買”的輿論漩渦;拿60萬坑位費,只賣了15罐奶粉的吳曉波不得不親自發文,力證自己的帶貨真相;劉濤、陳赫、葉一茜…疫情期間,曾在影視業活躍的明星們,也把直播帶貨當成了副業,很多人不願意去探尋帶貨背後的邏輯,甚至連供應鏈都沒搞清楚便匆匆入場。
行業一片虛假繁華之下,該給直播帶貨去去“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