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工大在新型生物光學顯微成像技術方向取得重要進展
日前,哈爾濱工業大學物理學院王健副教授在最新一期國際光學權威期刊《光學》(Optica)上以“艾里光束層析成像顯微鏡”(Airy-beam Tomographic Microscopy)為題發表最新研究成果,提出一種基於艾里光場的新型無掃描、高分辨、三維顯微成像技術ATM,並成功應用於生物細胞成像。
《光學》(Optica)是美國光學學(OSA)的旗艦期刊,王健副教授是論文第一作者和共同通訊作者。
高斯分佈光場經過頻域調製後可以產生具有無衍射、自修復、自加速特性的艾里光束。光束的無衍射特性有助於提升光學成像的分辨率;自修復特性可降低光束透過介質的散射影響,提高成像信噪比;自加速特性可實現光束在自由空間的橫向自彎曲傳播。將上述特性綜合應用,該團隊提出一種獨特的基於二維投影圖像重建的三維顯微成像方法ATM(見圖1),僅通過改變調製器上的圖案,即可以重建高分辨三維目標圖像,無需機械掃描。
圖1 ATM成像原理
ATM成像過程包括艾里光束的傳播調控、PSF調控以及投影重建算法等多項創新技術,通過頻域的Chirp處理增大焦面單側方向的傳播距離,抑制光束旁瓣對成像分辨率的影響。粒子成像實驗表明,在40倍物鏡下該技術的橫向分辨率為400-700nm,深度分辨率1-2微米。文章中利用該技術對小鼠腎細胞中的腎管和腎小球進行了觀測(見圖2),相比於傳統z掃描成像技術,ATM技術具有信噪比高、無需機械掃描即可實現深視場(10微米以上)成像等優勢。結合艾里光束三維重建成像算法,ATM橫向分辨率接近光學衍射極限,深度方向實現超分辨。該技術有望在其它三維成像技術中獲得應用。
圖2 (a)腎管的傳統z掃描成像;(b)腎管的ATM成像;(c)、(d)腎管ATM成像三維結構圖和切面圖;(e)腎小球的雙色z掃描成像(上568nm;下488nm);(f)腎小球的雙色ATM成像(上568nm;下488nm);(g)雙色合成圖像;(h)圖(g)中管狀結構放大圖;(i) 、(j)、(k)管狀結構三個維度的半高寬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