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屆3·15,互聯網企業成了配角
消費復甦成為後疫情時代的社會大事,今年315晚會主題是“凝聚力量、共築美好”,凝聚政府、企業、社會和每一位消費者的力量,用法治的力量構築良好的經濟生態,保民生,促消費,因此晚會積極關注新產業、新業態和新消費模式,“它們在不斷拉動消費,增強中國經濟長期向好新動能的同時,也需要構築更為公平、陽光、完善的市場環境,讓生活更加美好。”
被點名的品牌全都跟民生息息相關:海參、漢堡王均屬於食品;問題毛巾屬於日用品;新車變速箱故障的五菱屬於汽車;“驚”裝修的万科屬於房產;套路推銷的可諾丹婷美容院屬於生活服務;廣告出問題的趣頭條屬於資訊內容服務;退費難的嗨學網屬於在線教育;手機竊賊插件關係到隱私安全,覆蓋人們“吃穿住行用”方方面面,且不少都關係到消費升級。
看完今年315晚會後,我有如下觀後感:
第一:互聯網不再是重災區,說明新經濟特別是新消費已成社會基礎設施。
這些年上過315的互聯網知名品牌不勝枚舉,最讓人印象深刻的是2016年的315晚會,當年12個案例:餓了麼外賣、車易拍二手車、跨境電商、假牙、紅參、食用油等食品藥品、道有道惡意扣費、電烤箱、刷單帝國、刷信譽、二維碼欺詐、免費WIFI…其中除了假牙、紅參、食品和電烤箱之外,幾乎都與互聯網有關係。
互聯網品牌佔據半邊天,側面說明互聯網消費的舉足輕重,當時,“互聯網+”甚囂塵上,很多新消費模式在發展初期,存在不少這樣那樣的問題。
幾年後,互聯網消費環境變得更健康更成熟更規範,這次315晚會上,互聯網品牌佔比很小,反而是傳統行業的品牌佔據最多席位,一定程度說明互聯網驅動的新消費已成為社會基礎設施,不再被重點關照。疫情期間,互聯網也呈現出對消費的強勁拉動力,以及與線下高度的互補性。相信在後疫情時代,互聯網對於消費復甦會貢獻更多力量。
第二:互聯網企業反映相對快一些,更加重視與公眾的溝通,這一點值得傳統品牌學習。
針對315晚會,成熟的企業都有至少一套應急預案,萬一被點名應該如何表態、如何應對,但凡有個公關部或者公關崗位的公司,都清楚應該如何去處置,一般來說都是“道歉、徹查、整改”三部曲。
本次315晚會後最先對外表態的是趣頭條與嗨學網,此後才是漢堡王、五菱通用汽車,截至發稿万科仍未表態,我認為這樣的時間差一個是反應出互聯網企業的應急反應能力更強,以及與對公眾溝通更重視,互聯網企業往往採取扁平化管理形式,對各種事件響應都會更加迅速,而不像一些傳統巨頭或者說跨國企業要層層授權。另一個則是互聯網企業更善於應用互聯網平台去與公眾溝通,比如嗨學網、趣頭條第一時間都在微博表態,再被媒體報導推送,微博是企業與公眾溝通與公共發聲的第一平台。
這裡有一個小細節很有意思。嗨學網在微博表態:“針對315晚會報導的嗨學退費難問題,嗨學高度重視,對此,嗨學於第一時間成立特別工作組,對相關事件展開調查,並將及時向社會公眾通報進展。”態度看上去很好,然而卻禁止網友評論。
我發現不止一家企業/明星早遭遇負面後,對外發聲時會“禁止評論”,或者在公眾號下只篩選“正面評論”。我認為這樣的小心思,不只是不會杜絕公眾差評,然而會造成輿情反彈,人們在你賬號下不能評論,在別的地方會加倍奉還,這樣做的唯一價值恐怕就是眼不見心不煩,自欺欺人。此時此刻,100%坦誠溝通比什麼都重要。
第三:觀眾的記憶或許不會超過24小時,然而社會一定會給予負面對應的“回報”。
朋友圈有人說,現在企業對315晚會已經不怎麼在乎了,因為越來越多人不看電視,這就是大錯特錯了,央視早已完成新媒體轉型,315晚會也會得到大量媒體全網深度“轟炸式”報導,其影響力絕對不能小視,說全網關注不誇張,要不很多大公司不會嚴陣以待。
不可否認,互聯網用戶的記憶是非常短暫的,明天或者後天他們的注意力會別的事情吸引,往往不會因為某品牌登陸315晚會就將其拉黑,品牌業績也可能不會受太大影響。很多上過315晚會的品牌在整治問題後,現在依然活得很好。
然而品牌不應該只關註銷量這樣的數據,如果只看銷量就沒品牌什麼事了,品牌建設本就是滴水穿石的,說到底做品牌做的是人心,得到人心要日積月累,失去人心卻是分分鐘的事情,上315晚會對品牌美譽度損傷非常巨大。就算消費者因為利益綁定、習慣使然、沒有選擇等原因繼續不得不使用你的產品與服務,但如果你不再佔據人心,恐怕失去消費者,最終失去市場,也只是時間問題。
更深層次地看,上315晚會,會引發監管部門採取新的整治措施,會吸引媒體蜂擁而至展開系列深挖報導,甚至會動搖投資者對企業的信心,比如本次登陸315晚會的趣頭條,被點名後股價就一度重挫超過10%,市值縮水超過1億美元。
曾被媒體點名的互聯網廣告平台不少,比如有一次互動百科被315晚會點名,也是廣告引發的問題,互聯網廣告是現實世界的映射,平台如果不嚴加審核、不做好廣告生態建設,翻車是遲早的事情,惟願趣頭條可以像其聲明一樣,“充分意識到在平台廣告生態管理方面仍有諸多不足”後,治理好廣告生態。
文丨羅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