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5年氣溫持續走高“1.5度”控溫線能否守住?
世界氣象組織的最新預測顯示,未來5年,即2020到2024年,全球每年的平均氣溫都可能比工業化前水平(1850-1900)高出至少1℃,其中至少有一年氣溫升幅突破1.5℃的發生機率為20%,這種可能性正在隨時間的推移而增加。
1.5℃是一個臨界點。氣溫一旦突破了這一界限,全球形勢會急劇惡化,引發一系列破壞性後果,屆時,適應氣候變化&控制溫度進一步升高的難度陡增,人類付出的成本和代價將翻倍。科學界指出,突破1.5℃的後果包括,截至本世紀末,70%的珊瑚礁消失,昆蟲(包括食物授粉者在內)的棲息地將減少一半,這不僅加劇了全球糧食安全問題,還會導致極端天氣事件的發生頻率和強度大幅增加。
地球的平均氣溫已經比工業化前水平高出1℃以上。過去五年是有記錄以來最熱的五年。2020年6月僅比2019年6月的破紀錄高溫低0.01°C。而2020年5月,是有記載以來地球最熱的5月。北極圈溫度屢創新高,原本天寒地凍的西伯利亞地區如今卻異常溫暖。
兩極地區升溫最快
地圖對比了2020年5月氣溫VS1951-1980年5月的平均溫度,如圖所示,北極圈內的西伯利亞部分地區和南極洲溫度飆升。資料來源:聯合國環境規劃署世界環境情報室(WESR)
預計熱帶和南半球中緯度地區的氣溫變化最小,而北極2020年的升溫幅度可能是全球平均水平的兩倍以上。在西伯利亞北極地區(Arctic Siberia),5月和6月的平均溫度均比正常高10°C。位於維爾霍揚斯克(Verkhoyansk)的氣象站觀測到北極圈內38℃的高溫,是該站自1885年開始有觀測數據以來的歷史最高。
“殭屍大火”點燃北極
隨著北極的升溫,這裡也爆發了野火。異常的高溫烤乾了整個地區寒帶森林和凍原(苔原)的水分,導致野火更頻繁、火勢更嚴重、蔓延更快、範圍更廣。這裡稠密的泥土還為所謂的“殭屍大火”提供了理想條件,大火持續在地下燃燒,經過一段時間又重回表面燃燒,控制火勢困難重重。
熊熊大火引發了嚴重後果。苔原是碳匯,它在吸收了大量的二氧化碳後,會將其轉化為碳化合物,最終構成了苔原緻密的植物結構。當苔原燃燒時,它釋放的碳排放量比普通森林燃燒時多得多。苔原也是一個發展了數百年才形成的生態系統,因此也無法快速修復。
2020年6月,哥白尼大氣監測服務(CAMS)預計總共有5900萬噸CO2被釋放到大氣中,這是這一全球預報系統18年來所預測的最高排放量。
對實現1.5℃目標的影響
聯合國環境規劃署氣候變化問題專家尼古拉斯·哈格爾伯格說:“科學給了我們充分的預警,一場全球災難正直接向我們逼近。這不是什麼新消息,我們每年都在接連打破氣溫記錄。但是,今年的不同之處在於我們還經受了全球大流行的衝擊。2019冠狀病毒病(COVID-19)給我們迎頭一擊,而我們從中獲得的慘痛教訓是,人類的生存依賴於環境和生態系統的穩定性,我們的命運與自然息息相關。”
2019冠狀病毒病大流行深深地影響了我們的生活。它挑戰了我們的日常模式,向驅動人類社會的各個系統提出質疑。但也因此,它為我們解決氣候變化問題提供了巨大的機會。如今,氣候行動要求全球公平、快速地過渡到清潔、可再生能源時代,這一過程中將創造很多崗位和機會,釋放巨大的經濟發展潛力,這恰是我們當下就業和經濟刺激所需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