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沒輸過銷量沒贏過等離子為何被液晶打敗?
十多年前,等離子電視算是神話一般的存在,有句話是這樣講的:“外行買液晶,內行選等離子”,足以說明它在技術和顯示效果方面的領先。不過時至今日,事實已經告訴我們,液晶電視最終稱霸了市場,而昔日王者等離子電視慘敗退市,這其中到底發生了什麼?
曾經的高端扛把子,等離子電視為何受到親睞?
在2020年,如果讓你買一台高端電視,你多半會選擇OLED。如果把時間倒退10到15年,這個答案很有可能就是等離子。它倆有一個共同特點—— 像素級自發光,每一個像素點都是一個獨立的光源,可以單獨開關,從而可以實現超高對比度、寬容度和無與倫比的黑場效果。
另外提一句,液晶電視也就是LCD電視,但由於背光更換為LED,所以目前普遍稱它為LED電視,不夠準確,只是個習慣問題。而OLED和等離子電視在背光源上和液晶電視有著本質區別。
OLED電視實拍圖,黑色畫面非常震撼
相比於液晶電視,這種優勢更加明顯,因為液晶電視多采用一整塊背光源,顯示黑色畫面時,只是改變了液晶方向來遮蔽燈光,但背光源還是亮的,所以我們經常能看到液晶電視顯示黑色時漏光、泛白。
高端液晶電視會使用分區背光來緩解這個問題,比如把55英寸的屏幕分割成近100個獨立背光區域,畫面中有黑色時,關閉對應部分背光,以此來提升對比度。儘管如此,發光和不發光部分的銜接處還是會有光暈存在,和像素自發光的電視沒法兒比。
中高端液晶電視常採用分區背光
時間倒退十幾年,OLED電視還是存在於實驗室中的產品,問題很多,很難真正投入量產。即便索尼在2007年就發布了第一款OLED電視XEL-1,但2000美元的售價加上11英寸的小屏幕讓很多流口水的人止住了慾望,這款電視在上市3年後便停產了。
在那個時候,同樣採用自發光技術的等離子電視,即有好的顯示效果,又可以將屏幕做得很大,自然更受到消費者喜愛。
等離子電視從技術上來講,可以說是當時顯示面板行業的金字塔。它採用氣體放電原理,依靠RGB三原色熒光粉發光,每一個像素都是一個主動發光單元,在發光單元內部實現256級灰度後再進行混色,最終顯示出正確的色彩。
這種顯示原理讓等離子在色彩準確性上相比液晶有著先天優勢,數以億計算的色彩數量與液晶大多為千萬級,完全是不在一個水準之上。同時,消費級的自發光顯示技術在當時也是絕無僅有,想要那種震撼的明暗對比效果,就只能買等離子。
除了顯示效果好,等離子還有些別的優點。比如延遲低,一般來說,液晶電視的延遲都在10ms左右,一些好的電競顯示器最低能做到1ms,而等離子由於是氣體放電,延遲屬於微秒級,幾乎可以看作沒有延遲。
另一大優點是護眼,雖然這一點的真實性還不能完全確定,但當時有一些專家認為,等離子電視之所以能夠保護視力,主要得益於其適中的亮度、純正的色彩和穩定的動態圖像。並且日本大阪市立大學岡田明教授開展過一項“視覺疲勞實驗”,結果顯示,長時間觀看等離子電視引發的眼部疲勞症狀較輕。
包括現在的OLED電視業內也一直把護眼作為其中的一個賣點,目前比較靠譜的說法指出,液晶電視所產生的藍光波長多在450納米左右,而OLED電視產生的藍光波長在460-480納米之間,根據“波長越短,能量越高”的物理原理,OLED電視所產生的藍光能量更小,所以對人眼危害更小。
護眼到底是真的還是噱頭,這裡不做深究,可以確定的是,等離子電視和OLED電視一樣,在色彩、對比度等顯示效果上是領先於液晶電視的,特別是在十幾年前。
優勢明顯,缺陷也非常致命
等離子電視的失敗,首先就要從它的缺陷說起。前面雖然講了這麼多優點,但等離子的顯示能力並不是無敵的。
靜止畫面易燒屏,屏幕壽命堪憂
從用戶體驗上來講,等離子最致命的問題是燒屏和壽命。燒屏指的是長時間固定一個畫面,可能會留下永久的殘影,這點和OLED很相似。不過作為一個前松下等離子電視用戶,最困擾我的不是燒屏,而是屏幕壽命。我知道一些人買的等離子用十年也沒壞,但從絕大部分用戶以及售後的反饋來看,等離子的壽命或者說耐用性實在堪憂。
十年前我家買過一台1萬多元的松下等離子電視,用了大概1年,開始出現屏幕故障,中間有一條純黑色豎帶無法顯示。之後售後免費更換了內屏,使用1年又出現相同情況,整個使用周期一共出現3次,最終導致家裡放棄等離子,換成液晶。
功耗大,夏天發燙嚴重
等離子電視相比於現在輕薄的液晶電視,算比較厚重的了,而且功率更大,導致發熱量更大。我記得我家那台等離子電視尺寸是42英寸,但最大功率高達470瓦,要知道如今的55英寸液晶電視最大功率也不過一兩百瓦。
在夏天使用的時候,我偶爾會去摸摸電視背後,即便松下在背後塞入了四五把散熱風扇,那感覺還是跟鐵板燒一樣,我想這也是它壽命低的原因之一。
以上這兩點是我作為用戶感受最明顯的,當然還有一些小毛病,比如低端產品容易產生黃綠拖影、屏幕亮度相比液晶不夠高等等。
市場策略和行業競爭是潰敗的主要原因
等離子在顯示效果方面有絕對的優勢,也因此收穫了一大票粉絲,儘管燒屏和壽命很關鍵,但也不至於導致完全退市,畢竟現在的OLED也存在峰值亮度不如液晶、燒屏等問題,不也逐漸解決並成功佔領高端市場嘛,真正徹底“殺死”等離子其實是市場和行業層面的因素。
等離子只能做大屏,無法應用於手機平板
以前肯定很多人都沒想到這個時代是手機的天下,手機快速崛起一方面讓小尺寸屏幕成為香餑餑,一方面也導致電視使用率逐年降低,導致大尺寸屏幕銷量減少。等離子在這種背景下,弊端暴露無遺,因為它只能做大尺寸屏幕,而不能應用於手機平板。液晶的優勢就很明顯了,上到100英寸,下到1英寸都可以做,應用範圍十分廣泛。
技術門檻高,開發進度慢
等離子技術的複雜程度遠遠超過液晶電視,液晶主要是面板佔大頭,圖像處理和驅動可以相對做簡單一點,而等離子恰好相反,在電路設計、圖像處理芯片等方面有很高的要求,廠商們學習起來非常困難且緩慢。
當時的等離子顯示技術幾乎全被松下掌握,但松下拒絕向其他企業開放技術共同做大市場。不僅如此,由於產能和技術獨占,松下出售的等離子麵板價格高昂,讓其他廠商難以保證利潤。
反觀液晶陣營,良性競爭的市場環境,讓更多生產廠商加入,資金和技術的大力投入使得液晶面板從小尺寸延伸到大尺寸,不足也通過技術迭代逐步改善。最重要的是,液晶電視的畫質上來之後,已經足夠讓大部分普通消費者滿意,再加上價格比等離子便宜幾倍,自然更願意選擇畫質稍差一點,但價格便宜很多的液晶電視。
如今兩三千元就能買到一台不錯的液晶電視
“ 三星局中局”,徹底毀掉等離子
2013年,國內一檔知名的財經訪談類節目《財經郎眼》專門講了一期三星如何將等離子置之於死地。郎咸平提到,當時三星故意減產液晶面板,然後向松下拋出橄欖枝,希望能夠一起大力發展等離子電視,松下聽了非常滿意,投入大量資金建新產線。
等到松下資金消耗得差不多的時候,三星突然增產液晶面板,以極低的價格賣給其他電視廠商,使得液晶電視的價格迅速下跌。消費者當然不是傻子,肯定都樂意購買便宜又實用的液晶電視,紛紛放棄等離子。
松下這番操作,可謂是打碎了牙只能往自己肚子裡面吞,等到反應過來的時候,其他廠商都積極投身於液晶面板的生產製造,這時候即使松下願意分享技術也已經沒有人願意再去學了。後面的時候大家也知道,長虹買了,但最終也是失敗告終。
誰會是下一個等離子?
郎咸平在節目最後提出了一個設想,也許現在(指2013年)的液晶就是下一個等離子,大批廠商跟著三星一起搞液晶,說不定明天三星就突然放棄液晶,去搞OLED了。
馬後砲地說,郎咸平的設想錯了,液晶沒有死,三星也沒有搞OLED,而是搞了QLED。可以肯定的是,液晶電視發展得很好,特別是高端產品更加出色,還有價格便宜、機身超薄等諸多優點。雖然OLED電視某些方面完胜液晶,也被譽為下一代顯示技術,但液晶本身也沒有致命缺陷,不可能被OLED徹底打敗。
索尼高端8K液晶電視Z8H
並且廠商們也具有前瞻性,比如國外的索尼,國內的創維,都在同時佈局液晶電視和OLED電視,雙線並進,兩頭的錢一起賺,避免重蹈等離子電視的覆轍。
也許誰是下一個等離子並不重要,從這件事情中廠商們能學到的是,這個時代既要有自己獨特的技術,也要學會適當共享,閉門造車最後毀掉的是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