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過後,世界會變得更安靜嗎?
據國外媒體報導,寂靜是每個芬蘭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芬蘭國家旅遊局約10年前推出了“造訪芬蘭”(Visit Finland)活動,對該國的安寧與靜謐進行了大力宣傳。該活動負責人帕沃·韋爾庫南指出:“寂靜可以幫你看清生活中哪些東西必不可少、哪些東西可有可無。我想這對來芬蘭旅遊的遊客們也產生了影響,因為你在世界上其它地方都找不到寂靜這種寶貴的資源。”
資料圖
至少過去是很難找到。但在新冠疫情期間,隨著封城政策的實施,人流量、道路交通和航班大幅減少,許多地方如今都沉浸在罕見的安靜氛圍裡。就連地球本身也變得安靜了,據比利時皇家天文台報導,受人類活動減少影響,地殼中由振動產生的地震噪聲也有所降低。
“等封城結束,我一定會懷念這種超級安靜的生活的。”韋爾庫南表示。
而對我們這些沒能有幸體驗芬蘭安靜生活的人來說,等我們回歸正常生活、重新聽到外界的種種噪音,一定也會震驚不已。
我們都習慣了生活在嘈雜的環境裡,但只要過上一段安靜的日子,我們便會發現這些噪音是多麼容易令人分心。我想等人們回歸嘈雜的正常生活後,副作用便會體現出來,人們不僅更容易心煩意亂,工作、學習和睡眠效率也會降低,此外還會產生更多慢性效應。
雖然全球許多國家的法律都對噪音水平有所限定,但歐洲環境署的一份近期研究顯示,在新冠疫情爆發以前,市中心的噪音水平常常會達到90分貝,遠遠高於世衛組織建議的水平。
據估計,美國有成百上千萬住在城市裡的人由於周圍環境噪音過大、面臨聽覺受損的風險。受交通、鐵路、飛機和工業等長期噪音影響的歐洲人更是多達1.4億。
除了聽力受損之外,長期暴露在50分貝以上的噪音還會造成一些較為隱蔽的副作用,如血壓和壓力水平升高、抑郁風險翻倍、精神表現下降等等。
例如,1974年由心理學家阿萊納·布朗扎夫特開展的一項經典研究顯示,靠近鐵路一側的六年級學生的閱讀成績比教學樓裡較安靜一側的學生足足落後了一年。2002年,瑞典耶夫勒大學的一項研究也發現,家住機場附近的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在機場遷址後有所提升,壓力荷爾蒙水平也隨之下降;相反,新機場附近的學生的學習成績則有所下降,壓力水平也有所提升。此外還有研究顯示,安靜的環境有助於促進小鼠腦細胞的生成。
有些技術或許有助於降低整體噪音水平,如隔音建築材料、可以減少噪聲反射的橡膠瀝青、電動民航客機與電動車、甚至新型真空機上廁所等等。但安靜的環境往往與收入息息相關。貧困階級總是住在工業中心和航線附近,有錢人則可以利用各種技術讓自己的生活更安靜,甚至有錢享受所謂的“安靜旅遊”,免得遭受噪聲的困擾。安靜的地區也總是迅速發展為“高檔街區”。
追求安靜應當是人人都有的權利。
等我們回歸“正常”生活後,有了這段安靜的時光作為先例,我們便會知道自己的生活可以變得多安靜,還將對我們身邊的聲音環境產生全新的認識。不過現在無法不確定這是否能造成持續性影響。大多數人都知道,持續不斷的刺激不利於身體健康。但大多數官方機構都認為只有砸錢才能解決噪聲問題。並且總有人辯稱,噪聲是為社會創造價值的生產活動的產物,不可避免。而人們的生活質量所遭受的代價卻往往遭到忽視。
柏林工業大學建築學家和城市規劃師安東內拉·拉蒂奇(Antonella Radicchi)也贊同這一觀點。2017年,她創造了一款名叫《安靜的城市》(Hush City)的手機應用,讓柏林居民可以在地圖上標出、並分享自己在這座城市中最喜愛的安靜角落,還可以發布這些地方的音頻和照片、以及自己的感想。在隨後幾年間,這款應用推出了四種語言的版本,明年還將被用在新加坡國立大學和愛爾蘭利莫瑞克大學的研究之中。
“在一個越來越吵鬧嘈雜的世界中,人們應當有權追求自己想要的安靜。”拉蒂奇指出,“早在20世紀初,就有了致力於減少城市噪聲的運動。況且如今我們知道,噪聲對身體健康有害。但我們不能把所有聲音都歸於噪聲一列,因為聲音是我們的生活體驗和情緒調控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還與政治息息相關。不過,我們對城市中的安靜追求得還不夠,也未曾予以足夠的保護。”
這種情況在疫情過後會有所改變嗎?隨著城市變得越發擁擠,噪音污染會不會成為下一個重大的公共健康問題呢?多年來走在抗爭活動前列的人們認為,疫情后局勢應當會有所改變,但不要期望過高。一項近期研究發現,美國63%的自然保護區已經充滿了人類製造的噪音,導致這些地區的背景音水平已經翻了一倍。其中五分之一的自然保護區的噪音水平甚至增長了十倍之多。
烏爾夫·溫瑟(Ulf Winther)是1963年創立的“挪威消除噪聲協會”的總秘書長,他指出:“我有時覺得我們純粹是在浪費時間。噪聲的確是一種污染,但與空氣污染不同,噪聲污染看不見、聞不著,並且是個臨時性問題,所以常常被人們忘到腦後。在大多數人看來,這個問題給社區造成的代價並不大,因此與其它問題相比,針對噪聲採取的行動往往少之又少。想降低噪聲水平可能是要求太多了,我們只能盡力不讓噪聲進一步增加。”
不過,新冠疫情期間的安靜生活也許會提高人們對噪音的敏感度。據英國“噪聲消除協會”指出,隨著交通噪聲的減少,針對鄰居的投訴反倒有所增加,因為鄰居家發出的聲音可以聽得更清楚了。
“我認為人們對安靜的需求與對極簡生活的需求息息相關,這種觀念正在改變很多人的思維方式。”該協會首席執行官格洛麗亞·艾略特指出,“我只希望大家日後不要忘了,封城期間的安靜時光是多麼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