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國野生物種犯罪報告:穿山甲鱗片繳獲量五年增加十倍
聯合國毒品和犯罪問題辦公室發布的《2020年全球野生物種犯罪報告》同時指出,對歐洲鰻魚幼苗等物種的管制加強,催生了新的非法貿易市場、象牙和穿山甲鱗片等完全不同的野生物種製品開始出現在同一批次的繳獲物品中,此外,既非來源國也非目的地國的中間商國家犯罪組織開始集中控制多個市場。
今天發布的這份報告包含了從149個國家和地區、近18萬批次的繳獲物品中所獲取的數據和信息。報告發現,在1999-2019年間,全球共有近6000種野生物種遭到非法販賣,涉及哺乳類、爬行類、珊瑚、鳥類和魚類等,沒有一種物種占到全球非法貿易量的5%以上,也沒有一個國家所吸收的非法野生物種製品超過全球總量的9%,抓獲的犯罪嫌疑人也涉及150多個不同的國家和地區,所有這些都反映出野生物種犯罪是一個全球問題。
毒品和犯罪問題辦公室執行主任瓦利表示,“跨國有組織犯罪網絡正從野生物種犯罪中獲取豐厚利潤,但付出代價的卻是貧困群體。為了按照可持續發展目標保護人類和地球,為了在新冠疫情危機後以更好的方式實現復甦,我們不能忽視野生物種犯罪。報告能幫助國際社會提高對這一威脅的警覺,增加政府支持、通過必要的立法、建立跨機構協作、加強應對該項犯罪的能力。”
報告列出了全球野生物種犯罪領域的重要趨勢,並詳細分析了花梨木、象牙、犀牛角、穿山甲鱗片、活體爬行動物、大型貓科動物以及歐洲鰻魚等物種的非法貿易現狀。
象牙和犀牛角非法市場縮小
報告顯示,對非洲象牙和犀牛角的需求正在下降,非法市場的規模較此前有所減小。2016到2018年間,象牙和犀牛角販運所產生的非法收入分別在每年4億和2.3億美元左右。
毒品和犯罪問題辦公室的數據顯示,2005到2017年間所繳獲的1262批非洲象牙中,有90%的目的地都是中國和東南亞,中國在過去是最大的市場,但近來越南已成為非法像牙貿易的主要目的地。
穿山甲販運從活體和食用肉轉向鱗片
報告顯示,雖然亞洲各國仍會繳獲穿山甲食用肉,但近年來更多截獲的是主要從尼日利亞和剛果民主共和國等非洲國家出口到越南等亞洲國家的鱗片。從長期來看,中國是穿山甲非法販運的主要目的地,廣西防城港、廣東廣州和雲南昆明是販運路線上的重要節點,而越南則是主要的中轉國。
穿山甲鱗片主要用於入藥,目前,包括中國在內的19個國家向《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申報了國內的穿山甲鱗片庫存,據報告,中國定期將該庫存提供給指定的醫院和中藥生產商。
虎豹等大型貓科動物販運量上升
報告顯示,雖然非法貿易的老虎及虎製品的繳獲量仍然較小,但繳獲的次數在2007到2018年間呈上升趨勢,泰國和印度是主要的來源國,此外還有尼泊爾、孟加拉國和不丹。
據估計,全球籠養的老虎數量約在1萬2574頭,可能是野生數量的三倍。現有數據顯示,籠養虎中有91%分佈在中國、美國、泰國、老撾、印度、越南和南非這7個國家,部分籠養設施主要供應國內市場,另有部分似乎是非法跨國貿易的貨源地。
報告顯示,老虎的非法貿易主要涉及中國、越南、印度和印尼商人,相關製品主要銷往中國的製藥產業,以及越南和泰國的廠商和消費者。
報告指出,中國在1993年正式禁止國內的虎製品買賣,但豹骨被允許作為虎骨的替代品。2006年,中國全面禁止從野外獵捕豹類和收購豹骨,僅允許藥品企業用完現有的豹骨庫存,2018年,非處方藥“鴻茅藥酒”中包含豹骨一事,也曾在國內引發廣泛關注。
野生物種犯罪正向網絡轉移
報告指出,犯罪分子正利用各種渠道開展非法野生物種貿易,熱帶硬木木材的非法販運在過去二十年間大幅增加,部分非法砍伐的非洲花梨木甚至混入合法供應鏈,出現在國際木材家具展上。
此外,活體爬行動物以及虎骨等野生動物製品的交易已轉向網絡平台和加密聊天軟件,進一步增加了執法難度。報告呼籲各國鞏固司法體系,加強國際合作和跨境調查,採取更多措施,將野生物種犯罪作為一項嚴重罪行來加以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