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網點年內已關閉1366家九成業務可線上辦理
銀行網點關停的速度正在加快,今年來已有1366家網點終止營業。券商中國記者梳理銀保監會信息發現,在7月份的第一個星期內(7月1日-7月7日),全國已有34家銀行網點關停。而截至6月30日,今年上半年共有1332家銀行網點關停,分析人士認為,社區銀行的數量也是有上限的,如果周邊居民不足以讓其維持盈虧平衡,這個銀行網點就可能被裁撤。
近幾年隨著技術進步,網上銀行、手機銀行以及微信、支付寶等新型支付交易量及交易金額一直保持大幅增長。相比之下,銀行網點的個人櫃面業務佔總業務量的比例已不足5%,且持續下降。
中國銀行業協會最新數據顯示,銀行業的離櫃率在不斷攀升,2016~2019年銀行業的平均離櫃率分別為84%、87.58%、88.67%、89.77%,多家國有銀行和股份制銀行的櫃面交易替代率更是在90%以上。
上半年六大行關停487家,粵魯江浙位居前列
隨著技術的進步,大多數銀行業務都能在線上辦成。如今的物理網點更像是為解決“疑難雜症”而設,只有遇到沒法在線辦理的業務,人們才會選擇跑一趟營業廳,尋求櫃檯或大堂經理的幫助。
在深圳福田區中國銀行某分行處,券商中國記者看到,大堂裡就放著幾台自助設備,現場排隊的人很少。“現在來辦業務的多是中老年人,不熟悉手機操作的才會來現場,我們經常要告訴這些客戶具體怎麼操作。”該行一位大堂經理告訴記者。
券商中國記者註意到,該網點位於數座寫字樓和一個大型住宅小區附近,但是在工作日的整個上午,僅有10來位客戶到網點辦理業務,其中對接自助機器的網點服務員有3個人,而櫃檯僅開放了兩個,有部分櫃檯處於休息狀態。
記者問及為何不開放更多的櫃檯時,上述大堂經理直言:“現在人比較少,很快就能輪到的。”大堂經理還表示,只要是能在ATM設備或手機銀行等自助設備上辦理的業務,都不會安排客戶去櫃檯。櫃檯基本只受理存取大額現金或者辦卡之類的業務,一些中老年客戶可能會習慣在櫃檯做轉賬。
銀行網點遍布各處,數量繁多,曾是我國銀行業特別是大型商業銀行的一大特點。但是隨著互聯網渠道快速發展,銀行物理網點的渠道依賴度減弱,關停撤銷數量逐漸增多。
根據銀保監會金融許可證信息平台的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1月1日-6月30日),全國各地共有1332家銀行網點關停,其中包括各國有銀行、股份行和城農商銀行的地方支行、小微支行、營業所和分理處等,而2019年上半年關停網點為1188家,同比上漲12.12%,可以看出銀行網點關停速度有所上升。
從終止營業的銀行網點類型來看,由於國有銀行和股份制銀行佈點多,絕對數量上遙遙領先,但城商行和農商行也有不少。
據券商中國記者統計,上半年國有六大行關閉網點的數量佔總數的三分之一,其中農業銀行減少發數量最多。具體來看:中國農業銀行125家、中國銀行88家、建設銀行82家、交通銀行76家、郵政儲蓄銀行68家、工商銀行48家,總計487家銀行網點,佔比36.56%。
各家銀行在年報中也披露了物理網點的關停情況。2019年,國有六大行網點數量相比上年均有縮減,合計減少網點共836個,其中農行減少232個,縮減數量最多。
與此同時,銀行員工數量也出現相應的變化。2019年工行、農行、交行、中行的員工數均有不同程度的減少,四大行員工數量共減少16319人。其中,農業銀行員工減少人數最多,達9680人;次之為工商銀行,減少4190人。據了解,截至2019年末農業銀行減少了1.6萬餘個櫃面人員崗位,這些員工中有很大一部分人轉崗到了其他崗位。
區域上來看,上半年北京關停銀行網點28家、上海關停12家。關停數量最多的為以下幾個省份:廣東105家、山東85家、浙江省84家、江蘇省49家,廣東、山東、浙江、江蘇關停比例佔全國總數的24.24%,將近四分之一。
“此前,部分銀行在社區支行建設上過於冒進,社區支行設立未經嚴格論證,存在過多、過濫現象,脫離了客戶需求和業務發展實際,這是近年來社區支行裁撤較多的主要原因。”新網銀行首席研究員董希淼分析指出,物理網點轉型不僅要從減少客戶排隊時間、改造營業廳堂、規範產品銷售流程等具體問題著手,更要從發展戰略、公司治理、業務轉型、體制機制等制度設計入手並加以解決。
九成業務辦理轉向線上,未來需求量仍將下降
越來越多的人選擇通過網上銀行、手機銀行等線上渠道辦理金融業務,到網點的頻率越來越低,櫃檯業務受到衝擊。在此背景下,銀行關停或者整合部分網點,有助於整體結構優化。
數據顯示,截至2019年,我國銀行業金融機構共有法人機構4607家,網點總數達22.8萬個,自助設備共109.4萬台。從2013年開始,社區支行、小微支行作為新的網點形式開始出現。
聯訊證券的研報指出,網點是銀行最為昂貴的渠道資源,而在競爭的壓力下,網點的租金和人工成本上漲、硬件維護成本和設備更新投資需求在大幅被動上升,這加大了網點的盈利壓力。
中國銀行業協會公佈的數據顯示,銀行業的離櫃率在不斷攀升,2016~2019年銀行業的平均離櫃率分別為84%、87.58%、88.67%、89.77%,多家國有銀行和股份制銀行的櫃面交易替代率更是在90%以上。
所謂銀行離櫃率是指客戶離開櫃檯辦理的業務量與銀行總業務量的比率,比率越高說明通過網絡、移動支付和電子自助渠道辦理業務的客戶越多。銀行業務離櫃率的提高,說明銀行業務對營業網點的依賴程度越來越低,換言之,目前有接近九成的業務可以在櫃檯以外辦理。
廣州農商銀行戰略企劃部研究員尹義華分析指出,根據某區域性農商銀行近兩年物理網點業務統計及客戶特徵分析發現,網點的個人櫃面業務佔總業務量的比例已不足5%,且這一比例還在繼續下降;網點客戶主要為中老年客戶,年齡在50歲以上的客戶佔了57.4%。
值得注意的是,客戶到網點辦理的業務類型非常集中,主要是現金及補登存摺等業務,佔比超過7成,其中現金業務佔比超過4成。這意味著目前銀行網點大部分的業務為現金業務。
疫情期間,無紙幣支付更是受到青睞,近期關於央行數字貨幣的消息不少。7月8日,央行數字貨幣研究所與滴滴出行正式達成戰略合作,共同研究探索數字人民幣在智慧出行領域的場景創新和應用;4月份,一張央行數字貨幣在農行賬戶內測的照片在網絡流傳,另有消息稱,央行數字貨幣在深圳、雄安、成都、蘇州四個試點城市測試。
央行辦公廳主任周學東曾表示,央行將按照計劃有序推進數字貨幣,數字經濟可能成為新的經濟發展亮點,對數字貨幣的研發要求也會越來越高。
尹義華認為,新冠病毒疫情發生後,網點業務下降更加明顯,如果央行數字貨幣替代紙幣的使用,將大大降低客戶到網點辦理現金業務的需求,影響較大的情況下可能會導致網點業務量下降40 %,這將會對銀行物理網點經營提出很大的挑戰。
麥肯錫研報認為,向智能網點轉型能顯著提升銀行利潤。而交易向線上遷移、自助服務技術以及縮小網點佈局等也能實現降本增效。
未來銀行物理網點何去何從?尹義華指出,銀行應主動優化相關業務結構,只保留必須的線下業務,在客戶結構上,未來承接的服務客戶群體主要是中老年客戶,網點未來的定位需要重點考慮;在區域分佈上,城區網點業務量已經相對較小,而城郊或者鄉鎮核心網點業務量很大,鄉鎮將是物理網點服務的重點區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