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霽翔:故宮背後的AI力量讓文物“活起來”
在世界人工智能大會上,中國文物學會會長、故宮博物院學術委員會主任單霽翔就“AI+文化”——讓文化遺產資源“活起來”為主題展開分享。單霽翔表示希望通過互聯網技術、數字技術來傳播博物館文化,讓更多的人了解故宮文化。人工智能在文化遺產保護領域裡面有很多的應用,包括展廳溫濕度、城牆沉降的監測、白蟻的監測、古建築病害的監測、觀眾流量的監測等。以下為單霽翔演講全文:
大家好,我來自故宮博物院。今年2020年是紫禁城的600歲生日,我們在七年前喊出一個口號“把一個壯美的紫禁城完整得交給下一個600年”。我們進行了環境整治,這是2014年環境整治前的情況,那麼三年以後我們實現了我們的目標。那麼同時進行大規模的古建築修繕,這是把武英殿今天變成了我們的陶瓷館,慈寧宮今天變成了雕塑館,這樣的一座座古建築修繕以後我們得以擴大開放。在2014年終於故宮博物院的開放面積突破了50%,達到了52%,2015年達到了65%,2016年則達到了76%,今天達到了80%。這樣故宮的關注在不斷地增長,那麼去年到了1933萬,成為世界第一。
但是我們也知道我們接待再多的觀眾,來故宮參觀的觀眾仍然是全球人口很少的一部分,我們如何傳播博物館文化,我們希望通過互聯網技術通過數字技術來實現,那麼我們建立了數字故宮社區,三年零四個月建立了數字社區的一個組織結構。
首先我們開始把網站做得更大,把外文網站做得更加強大,使更多人通過網站了解故宮文化,同時我們把青少年網站做得更加活潑,今天孩子們都在網上,希望他們喜歡故宮博物院,經常走進故宮博物院。我們開始舉辦網上展覽,過去舉辦的展覽正在舉辦的展覽,人足不出戶可以參觀故宮的展覽。同時我們在2016年把故宮所有的1862690件文物全部都公佈了,人們從網上可以查閱到故宮任何一件藏品的信息。
今天我們搭建的三個攝像室源源不斷地用高清晰的攝像手段把藏品的照片、古建築照片記入網站。今天人們在家裡也可以看到一個全景的故宮,一個震撼的故宮。我們開始不斷地把“微故宮”做得更好更強。這樣太多的年輕人喜歡登陸我們的“微故宮”。我們同時每一天微博都在局部的改版,白天給大家講建築,晚上給大家講故事,有更多的年輕人參與了活動。
今天我們發現人們特別喜歡收藏和欣賞故宮美景的照片,於是春夏秋冬早中晚我們都會把一批美麗的照片放上去,這樣人們下載以後傳給世界各地的朋友圈,比如“紫禁城的初雪”放上去以後閱讀量達到1425萬,但是第二年不下雪我們著急啊,天無絕人之路,來了“紅月亮”,晚上9點到11點我們拍了一組“紅月亮”照片拍上去,第二天早上我一看閱讀量2000萬。第二天下雪了,但是人比雪還多,閱讀量突破了5000萬。
我們七年前開始系列出品APP,現在已經10部APP出品了,每部都獲獎了。媒體給予我們一個公正的評價叫“故宮出品必屬精品”。很多孩子們喜歡的APP,比如說《皇帝的一天》,比如《紫禁城祥瑞》,同時一些深入的研究我們的一些文物藏品,比如《韓熙載夜宴圖》我們把古代書畫立體起來了,220個知識點,你點擊進去就可以深度的閱讀這幅繪畫,歷史的、藝術的、人物的、角色的,從裡面可以看到當年的情境,可以聽到當年的音樂,看到當年的舞蹈。
我們最為得意的APP還是《每日故宮》,每天早晨喜歡故宮文化的人都能夠通過自己的手機免費收到一件套圖文並茂的故宮藏品的信息,這樣我們每年把《每日故宮》做得更好,已經七年了。
我們終於推出了《故宮展覽》,人們可以用自己的手機進入故宮的展廳來參觀了。今天我們故宮的禮品,我們的文化創意產品也通過網絡在不斷地走入千家萬戶。
講到排行榜,比如我們在《人民日報》的排行榜裡面,傳播力100,互動力100,總分全國第一。這樣激勵我們做得更好,我們開始研究建數字博物館,比如我們城牆開放以後,人們終於可以,過去只能遠遠拍照,遠遠看到的一個角樓,今天可以走進去了,我們在角樓裡製作了數字的VR影片,那麼人們知道如何用榫卯結構把上半塊木頭組合成三重簷七十二條脊美麗的建築。
終於我們在端門,故宮的最南端的大門上面建了數字博物館。我相信這是全世界博物館中最好的數字博物館,因為它不但在於技術先進、設備先進,關鍵在於所有的項目都是深挖故宮文物藏品的內涵進行的原創。人們在這裡可以和1200多古建築對話,可以看到我們沒辦法展出的1500塊大地毯。在這裡你可以調用一幅書法,還可以臨摹,臨摹以後機器還可以給你公正的打分。在這裡你可以和書畫中的一些小動物,這些鳥,互動。還可以看到我們不經常展示的數字的長卷,甚至可以把它再放大,以至於看到每個人的臉色,每個人的服裝。
我們有一個漱芳齋,有一個多寶閣,受這啟發我們就建了一個“數字多寶閣”。人們走進多寶閣,對自己感興趣的這些藏品,點擊以後就可以放大來看,旋轉各個角度來看,還可以整體來看。這樣今天我們把故宮收藏的這些藏品更多的用數字化的手段能使人們了解它製作的過程、使用的過程。
很多狹小的空間人們走不進去,那麼今天人們在虛擬現實中可以走進只有4.8平米的三希堂,走進太和殿。人們喜歡看一看自己穿古代服裝的樣子,還可以站在數字屏風前面,比如這個女孩子穿了一件皇后的服裝,就是穿得有點多。人們還可以在這裡了解織繡的過程,自己拿起電子梭子把一些美麗的織繡的圖案,把它織完整。
特別是我們的“虛擬現實劇場”,已經研發了7部VR影片在這裡循環地播放,可以讓人們在正常參觀狀態中做一個補充,可以看到非常震撼的不同視角的故宮博物院。
當一些古建築在修繕的時候人們走不進去,為了彌補這些遺憾我們會做成數字體驗展。比如養心殿今年在修繕,人們走不進去,但是人們可以走進“數字養心殿”,感受會不同,他可以坐在皇帝的寶座上自己批批奏摺,自己蓋個印,機器還會告訴你,你批得好還是皇帝批得好。在這裡你可以和我們的大臣來互動,這排大臣都特別會聊天,每個大臣都會說500多句話,你說什麼都會給你積極的應答,叫你心花怒放。
我們建設了《故宮社區》。《故宮社區》就是一個大平台,人們不斷地訪問我們的網站、參與我們網上的活動,他就可以獲得積分,獲得積分以後我們會慷慨地在紫禁城里送給他一塊地,那麼隨著他積分的增加,他地上的房子越來越大,越來越多的人在故宮搶地蓋房子。
總之,這樣的一個數字故宮社區,它的功能在不斷地完善,比如說公眾教育、文化展示、參觀導覽、資訊傳播、休閒娛樂、社交廣場、學術交流、電子商務,與時俱進的走,我們一個完整的架構設計在不斷地實現,實現“觀眾服務中心”我們這樣的一些特殊的視聽館、展覽館、古建館、宣教館、學術館、藏品館、遊戲館和我們的文創館,這樣終於我們從資源數據化走向了數據場景化,從場景網絡化走向了今天網絡智能化。
我們不斷地來和媒體界聯繫,建立聯合創新實驗室進行文化數字展,也參加了上海的進博會跟同行進行交流進行文化傳播。和鳳凰一起在故宮展示的《清明上河圖3.0》高科技互動藝術展演,三個月的時間141萬觀眾參觀了動態的《清明上河圖》,814個人物,29條大船,河水、柳樹全都動起來了。人們在孫羊店茶館裡體驗民俗,在汴河的船上體驗汴河的風光。
總之,我們今天在不斷地發展,比如說《故宮名畫記》推出以後,一個全新的改版的上線。《故宮多寶閣》今天能使人們更多的了解我們數字技術的演繹下,這些器物它們真正的能夠活起來。比如《故宮文物庫》,我們在全部文物藏品上線以後,用高清晰的攝像給它們一一的進行呈現,人們可以看到一個不一樣的,沒有其他人的全景的故宮的圖案,同時《故宮600》展示我們紫禁城的歷史,《口袋工匠》可以告訴我們古建築是怎麼建造起來,建造的過程。特別是《玩轉故宮》,你可以根據你的興趣愛好、你這次來故宮的目的,來自己設計故宮參觀的路線,使你成為一次美好的回憶。
總之,人工智能在文化遺產保護領域裡面有很多的應用,比如我們展廳的溫濕度、城牆沉降的監測、白蟻的監測、古建築病害的監測、觀眾流量的監測、大氣環境的監測、防雷測試、防火防範測試。
總之,我們會永無止境的往前面走,實現我們真正能夠喊出的口號“把壯美的紫禁城交給下一個600年,交給下下一個600年”謝謝大家。謝謝!
回答網友問題
問:人工智能可以發揮怎樣的作用呢?我們說要將中國傳統文化發揚光大,那人工智能可以扮演什麼角色呢?
單霽翔:今天人工智能對於博物館來說是還是一個新的事物,但是它快速的走進千家萬戶,走進人們社會生活,我們要不斷地改變。因為博物館它就是為我們廣大觀眾不斷地呈現它的文化魅力。
我們的改變每天都在進行,比如過去人們排隊買票,那麼今天人們可以在家裡面來預約。過去人們走進故宮博物院他要聽講解,但是今天人們可以通過VR、通過虛擬現實(AR)技術來更多的了解,隨時走在任何一個地方都能夠來了解博物館的信息。尤其是我們去年年初建立“5G故宮”,我們希望人們走進故宮博物院能隨時了解更多信息。但是通過人工智能我們如何叫博物館文化走進千家萬戶,這是一個永無止境的課題。
今天人們都有自己接收信息的工具,也都有很多碎片化的時間希望能夠應用。人們在不同的場合、不同的地域、不同的環境下能夠隨時地參觀博物館、了解博物館信息。這樣我們就要改變傳統的說教式的方法,我們要和觀眾保持一個互動的、一個相互平等的這樣一個態度,不斷地根據大家的需要、根據大家的提問、根據大家的需求來呈現出博物館藏品、博物館展覽、博物館古建築的魅力,這樣需要我們大量的基礎工作,使我們不斷跟踪數字化技術、人工智能的前沿,根據廣大民眾、廣大觀眾的社會需要來進行研發,這樣才能不斷地推出適合他們這些年輕人、適合普通民眾他們能夠接受的這樣一些傳播方式,使更多人通過數字技術、互聯網技術、人工智能,能夠了解深藏在博物館的這些文化資源。
總之,就是要按照習近平總書記所說的“讓收藏在禁宮裡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書寫在古籍裡的文字都活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