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方人差異在哪裡?古基因組學告訴你
古基因組學開始揭示東亞歷史了。根據首批針對東亞地區的大規模古人類基因組研究,很多東亞人曾是兩個不同的人類種群的後代,而從大約10000年前農業出現後,這兩個種群便開始了融合。研究還揭示了中國南方和南太平洋古人類之間的關係,以及沿海居民之間的聯繫,這或能為了解人類如何來到東亞定居提供線索。
福建省奇和洞考古遺址出土的一具迄今8400年的骨架。
來源:吳秀傑/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
這項結果於5月14日發表在《科學》上。研究分析了24個中國古人類個體的基因組[1],3月發布的另一篇預印本論文則分析了整個東亞地區將近200例古基因組[2]。
當代東亞人基本都是5-10萬年前離開非洲的古人類的後代。但研究人員對於影響了當前17億東亞人基因組的古人類遷移卻了解得很少。之前只發布過為數不多的來自東亞的古人類基因組,研究人員並不清楚某些關鍵事件,比如徹底改變了西部歐亞人群基因構成的農業傳播,對東亞地區有過哪些影響。
付巧妹是北京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的一名群體遺傳學家,她帶領的一支團隊分析了9500-300年前生活在東亞(包括如今中國所在地)的24個個體的基因組,大部分基因組來自中國東北部黃河流域以及相距1000多公里的中國東南部福建省的考古遺址。
南北差異
付巧妹團隊發現,在新石器時代早期(約10000-6000年前),這兩個地區的人類群體存在遺傳差異。但久而久之,兩個群體開始混合:當代中國人的祖先來源主要是北方群體,但也與古代福建群體有著不同程度的關係(與中國南方群體的關係最近)。付巧妹團隊並不完全清楚兩組群體究竟是從何時開始基因交流的,但團隊發現有跡象表明,到5000-40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晚期,北方遺傳特徵已經開始擴散到中國的東南方。
北京大學考古學家秦嶺說,這表明東亞的農業可能是通過農民和狩獵採集者的融合進行傳播的。這與古基因組研究在西部歐亞的發現不一致,西部歐亞有中東血統的農業群體從很大程度上取代了歐洲的狩獵採集者[3]。
黃河流域的農業群體也曾向西遷徙。美國哈佛醫學院的群體遺傳學家David Reich是付巧妹團隊的這項研究的共同作者,他帶領的一支團隊分析了黃河流域已有5000年曆史的20個個體的基因組,發現他們與當代藏族人有關係。報導了這一結果的研究一共分析了191個東亞古人類個體,論文於3月25日發佈在bioRxiv預印本服務器上。
遠方親戚
研究還揭示了一些意料之外的遠距離聯繫。新石器時代在中國沿海附近定居的人群,無論在東北還是東南地區,都和東南亞以及日本沿海地區的古人類具有部分相似祖源。付巧妹說:“那說明整個東亞沿海區域是一個重要的遷移地點。”Reich和他的團隊發現了類似的聯繫,他們認為這或許能證明現代人最初是在東亞沿海地帶定居的。
中國東南方的祖先則擴散得更遠。付巧妹團隊發現,新石器時代的福建人群以及台灣海峽的島嶼人群與遙遠大洋洲的瓦努阿圖的古代島民關係較近。此前的古基因組研究記錄了這些祖先從東亞向大洋洲的擴散[4],付巧妹的研究則表明,這個群體起源於中國南方。
澳大利亞國立大學考古學家Matthew Spriggs認為這個結論站得住腳。已有考古學和遺傳學證據表明,南太平洋遷徙人群與台灣古人類有關係,新石器時代的台灣居民很有可能來自大陸的南部地區。“我很高興能看到這篇論文。”他對付巧妹的研究評價道。
秦嶺認為付巧妹研究的中國古南方人群居住在一個與外隔絕的區域,可能無法代表更廣地區的情況。她還表示,首先要做的是對中國南方長江流域早期農業人群的DNA進行測序,該地區是水稻馴化的中心,也是其他遷徙的可能起源地。
以上研究結果讓研究人員相信,古基因組學能夠幫助他們更深入地認識東亞早期歷史。倫敦弗朗西斯·克里克研究所的群體遺傳學家Pontus Skoglund希望弄清楚這樣一個問題:在東亞定居的第一批智人是否曾與已經滅絕的古人類——丹尼索瓦人發生過基因交流。哥本哈根大學的遺傳學家Martin Sikora補充道:“我認為關於前新石器時代有人類定居的區域,大家最感興趣的一個問題是:最早出現在這些區域的現代人究竟是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