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稱巨型恐龍可能是由微型食蟲動物進化而來的
由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相關的科學家領導的研究表明,恐龍時代的巨型爬行動物是一個體型非常小的祖先的後代,揭示了恐龍和飛行翼龍的特徵是如何進化的。大約2.37億年前,在中三疊紀時期,一種4英寸高(10厘米)的食蟲爬行動物生活在現在馬達加斯加的原始叢林中。這種動物被稱為Kongonaphon kely,屬於鳥頸類主龍(Ornithodira)的演化分支,而Ornithodira包括恐龍和翼龍的最近共同祖先。
1998年,美國博物館的弗里克哺乳動物化石館長約翰-弗林領導的研究小組發現了第一批Kongonaphon化石。直到最近,這樣的小型爬行動物還被認為是異類,恐龍的祖先與祖龍動物群的體型相近,而這些後來隨著更熟悉的恐龍的進化而成長為巨大的體型。然而,隨著更多化石的發現和分析,弗林說,另一幅畫面出現了。
“這個位於馬達加斯加西南部的化石遺址,來自全球鮮為人知的時間區間,出產了一些驚人的化石,而這個小小的標本就雜亂無章地出現在我們多年來從該遺址收集的數百個標本中,”弗林說。“在我們能夠專注於這些骨頭之前,我們花了一些時間,但一旦我們這樣做,很明顯我們有一些獨特的東西,值得仔細觀察。這是一個很好的案例,說明為什麼野外發現–結合現代技術來分析回收的化石–仍然如此重要。”
這項分析的一部分涉及對Kongonaphon牙齒磨損的研究,這表明牠吃昆蟲。這種飲食習慣的轉變會使它的祖先小型化,但也增加了它的生存機會,因為它填補了肉食性近親沒有利用的生態位。此外,這樣小的身體會有一個非常大的表面與體積比,這意味著它們會很快變冷,由於中三疊紀晚期是一個氣候極端的時期,這表明它們發展了許多恐龍和翼龍身上發現的模糊皮膚覆蓋物,後來演變成羽毛。
“發現這種恐龍和翼龍的小體型近親,強調了馬達加斯加的化石記錄對於改善其他地方知之甚少的時代的脊椎動物歷史知識的重要性,”馬達加斯加塔那那利佛大學的項目聯合負責人Lovasoa Ranivoharimanana說。“這樣的發現有助於馬達加斯加和世界各地的人們更好地欣賞我國岩石中保存的古代生命的特殊記錄。”
這項研究發表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