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HO:新冠非“全球大流行病” 氣候與病毒傳播或無關聯
在世界衛生組織(WHO)於日內瓦召開的新聞發布會上,總幹事譚德塞宣布將新冠疫情在全球範圍的風險級別提高到“非常高”。對於這一舉動的意義,WHO緊急衛生事件項目主管瑞安(Mike Ryan)解釋稱:“這對成員國如何應對沒有法律上的影響。……將風險提高到非常高從根本上反映的是全球層面的真實現狀。一些國家在圍堵疫情上艱難作戰,因此需要提高戒備水平。”
瑞安博士還解釋了為什麼全球風險提高到最高級別,新冠肺炎也仍然不是“大流行病”(pandemic)。他稱:“大流行病是一種特定的情況,即我們認為地球上的所有公民都可能在某段規定時間內暴露在這種病毒之下。” 他認為現有數據並不支持這樣的判定。
此外,WHO緊急衛生事件項目技術主管科霍夫(Maria Van Kerkhove)稱,氣溫可能與病毒傳播沒有必然關聯。她表示:“我們沒有理由認為病毒會在不同的氣候環境中表現和傳播方式會有什麼不同。”
為什麼新冠疫情仍不屬於“全球大流行病”?
對於提高全球風險評級,瑞安介紹稱,這一風險評級是由WHO內部專業的流行病學小組獨立完成評估的,而並不是由高級管理層決定的。這一WHO內部的製衡機制能夠確保其係統不斷收到警報並意識到風險,不至於放鬆警惕。
“將風險提高到非常高這一水平實質上反映了全球範圍內實際發生的情況”,瑞安表示,“正如總幹事所說,窗口期即將過去,但目前我們仍然保有與之抗爭的機會。”
但為什麼將全球層面的風險提高到最高級別,但卻不宣布其為全球性“大流行病”?
瑞安解釋稱,在正在試圖遏制病毒傳播的努力中,用“大流行病”來描述疫情是不合適也是對抗疫無濟於事。“大流行病”是指一種特定的情景,即我們認為地球上的所有公民都可能會在規定的時間內暴露於這種病毒。但是,在新冠疫情的語境下,通過圍堵措施和強有力的公共衛生響應,我們可以顯著遏制這種流行病或者說多國流行病的傳播。而對一種”大流行病“來說,試圖遏制疫情的任何舉措都是無用的。
瑞安補充道,我們雖然仍可能傾向於用”大流行病“來描述全球範圍的疫情。但對於生活在衛生系統仍比較脆弱的國家中的20億人口來說,這麼做是不對的。因為這意味著,他們失去了圍堵和減緩病毒傳播的可能性。
瑞安稱,我們應該警惕於將“大流行病”的說法通俗化、口語化,因為這意味著我們接受了世界上所有人都可能會感染病毒的可能,但目前的數據並不支持這種結論。“中國的情況也清楚地表明,這並不一定是這次疫情的注定結果”,他稱。
“如果我們迅速採取行動,做我們需要做的事情,這就不會是我們的歸宿。但如果我們不採取行動,不做好準備,那麼這可能就會是我們必須經歷和忍受的未來”,瑞安警告稱,“這種流行病的未來很大程度並不掌握在這種病毒手裡,而是我們自己手裡。那些採取控制措施並承擔責任的國家清楚表明,我們可以製止病毒傳播。”
譚德塞也認為,事情並沒有危及到我們應該“束手就擒”的地步。他稱,現在全球有46個國家報告了確診病例,其中8個在最近兩週內沒有新增,有23個國家僅報告了1例確診病例,佔有確診病例國家總數的一半。在另一半國家中,有相當一部分只報告了不到10例病例。
譚德塞反問道:“我們難道要告訴這些國家,在他們還能夠圍堵(containment)疫情的時候,要他們進入緩疫(mitigation)階段嗎?”
沒有理由認為氣候會對新冠病毒傳播有影響
墨西哥衛生部28日宣布,墨西哥累計確診2例新冠病毒感染病例。當有記者提問到,墨西哥炎熱的氣候是否會弱化新冠病毒的傳播時,科霍夫回應稱:“我們需要將這種病毒視作它可以像在中國傳播一樣在墨西哥傳播,並要為此做好準備。”
科霍夫稱,WHO對所有國家提出相同的建議,即迅速分辨出病例,將確診患者隔離並診治,聯繫患者的密切接觸人群,並在接下來的14天內對其進行追踪和看顧。
“疫情爆發至今,只過去了7、8週的時間,我們對病毒的認知是不夠的,需要更多的研究。我們沒有理由認為這種病毒會在不同的氣候環境中出現不同的表現和傳播方式。” 科霍夫補充道,“隨著事態的發展我們會進一步監測,我們需要全球所有國家盡可能保持警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