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離打上新冠疫苗至少還有一年
幾十天內,新冠肺炎已蔓延至全球。2月26日,巴西、希臘、巴基斯坦、格魯吉亞通報發現首例新冠肺炎病例。世衛組織總幹事譚德賽在當日疫情通報會上表示,全球共有37個國家通報病例,中國境外報告的新冠肺炎新增病例數首次超過中國境內。
就在今早,韓國中央防疫對策本部通報稱,截至當天上午9時,韓國較昨日新增334里新冠病毒感染病例,累計確診1595例。日本也已累計確診894例。
而此前中國工程院副院長、呼吸與危重症醫學專家王辰在接受央視採訪時表示,新冠病毒有可能轉成慢性的、像流感一樣長期在人間存在的疾病。
這樣的發展與17年前的非典截然不同。
2003年,SARS病毒消失於疫苗成功研發之前。而在這場可能漫長的防控戰中,疫苗作為預防傳染的重要手段,被寄予了厚望。
“或許疫苗對於未來幾個月的疫情防控無法起到作用,但它毫無疑問是控制疫情的重要工具。” 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國家過敏症和傳染病研究所(NIAID)所長安東尼·福奇表示。
自1月新冠病毒基因序列公佈、病毒毒株成功分離後,中、美、俄、澳、英等各國科研團隊及生物技術公司紛紛開始了“賽跑式”新冠肺炎疫苗研發。1個多月過去了,他們的進展如何?
動物試驗階段
據國家衛健委副主任曾益新介紹,國內已有部分新冠項目進入到動物試驗階段。“如果把疫苗的研發比喻成建造一棟樓,現在我們的進度可以說地基已經打好了。”
斯微生物便是其中之一。
1月23日,斯微生物宣布與中國疾控中心、同濟大學附屬東方醫院展開合作,應用mRNA技術投入新冠肺炎疫苗研發。到2月7日,該公司將緊急製備的多個疫苗小樣寄給了兩個合作單位,進入動物試驗階段。這一步是為了從中篩選出最安全有效的疫苗,以便投入後續的人體臨床試驗。
“如果順利,將通過綠色通道申請臨床試驗。樂觀估計,最快4月中旬可以進入臨床試驗。 ”斯微生物CEO李航文告訴解放日報。
另一家美國的明星生物科技公司Moderna在2月25日完成了這一步驟。
據福奇介紹,Moderna已將首批新冠病毒疫苗運送至NIAID,預計將在4月底前啟動一項有大約20至25名健康志願者參加的臨床試驗,以驗證疫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除上述兩家公司外,國內外還有二十餘家機構、企業在研發新冠肺炎疫苗。
2月11日,來自中國疫苗行業協會的消息顯示,其18家會員單位正在開展新冠肺炎疫苗的研製工作,包括中國生物、華蘭生物、康泰生物、科興生物、遼寧成大等。
與此同時,美國製藥公司Inovio、澳大利亞昆士蘭大學、德國生物製藥公司CureVac等國外科研團隊的新冠病毒疫苗項目也均取得了不同的進展。
提速!5種技術路線同步
公開數據顯示,從公佈基因組數據到研發出可用於人體試驗的疫苗,科學家們在抵抗SARS和寨卡病毒時分別用了20個月和6個月,新冠疫苗預計耗時更短。
這一方面得益於當下研發技術的提升。
一般來說,新病原體的疫苗研發難度很高,且週期較長。因此,為確保研發儘早完成,據曾益新表示介紹,目前國內研發團隊同步開展了5種技術路線:
滅活疫苗:將新冠病毒生產出後進行滅活,滅活的病毒經過安全性、有效性評價後即可用於臨床試驗;
重組基因工程疫苗:把新冠病毒最有可能作為抗原的蛋白,我們選的是S蛋白,通過基因工程方法大量生產後,將其註射到人體中,產生抗體,就有可能抵抗新冠病毒的感染;
用腺病毒作為載體:腺病毒是經過改造的病毒,腺病毒可以感染我們的呼吸道,在呼吸道裡面表達新冠病毒的S蛋白,這個S蛋白表達出來後就可以刺激人體產生抗體;
核酸疫苗:包括mRNA疫苗和DNA疫苗,都是將核酸,包括一些載體,或用納米顆粒把它包裹,然後注射到人體中。核酸疫苗進入人體後,可以表達出新冠病毒的蛋白質,刺激人體產生抗體;
用減毒的流感病毒疫苗作為載體:在已批准上市的減毒的流感病毒疫苗上,增加一個新冠病毒的蛋白,如果這個技術路線成功的話,就既可以預防新冠病毒感染,又可以預防流感。
同時,關於疫苗的審批也在加速。
“我們的目標是如果疫情需要,可以按照國家有關的法律來啟動疫苗的應急使用,以及應急審評審批的程序。在確保安全、有效、可及的前提下,估計最快在今年4~5月可以有部分的疫苗進入臨床試驗,或者是在特定的條件下,爭取進入應急使用。”曾益新介紹。
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員嚴景華也表示,“過去我們是串聯的方式,比如一個試驗結束看看結果後再進行第二個試驗,現在我們把這樣的周期變成並聯的方式,很多試驗在同步推進,爭取疫苗早日上市”。
上市至少還要一年
但真正的賽程仍然漫長。福奇表示,4月將開始的一期臨床將持續3~4個月,而後幾百人的二期臨床試驗,即便以“火箭速度”也需要6個月。
“新型疫苗要實現大規模量產需要1年~1.5年的時間。”
而世衛組織也預測,新冠病毒疫苗可能在18個月內完成。
但大眾很心急。“心急”讓一些擅長玩文字遊戲的人鑽了空子。
2月25日,天津市移動新媒體平台津雲報導稱,天津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黃金海教授團隊宣布已經成功研發出新型冠狀病毒口服疫苗。該疫苗以食品級安全釀酒酵母為載體,以新型冠狀病毒S蛋白為靶點產生抗體。黃金海教授本人已經4倍量口服新冠疫苗樣品,無任何副反應。
消息一出,引起了不少網友的質疑,學界更是一臉懵逼。復旦大學病毒學家姜世勃表示,現在所有的宣稱已經成功研製新冠疫苗都是“忽悠”:
“所謂的疫苗就必須是完成臨床試驗,能夠上市、用到人(體)才能叫疫苗。”
根據姜世勃介紹,疫苗的研發首先需要根據病原體設計候選疫苗。而無論候選疫苗是口服還是注射的劑型,之後都要注入已感染病毒的動物體內。
免疫幾個星期,甚至幾個月後,實驗人員才能看到動物是否產生抗體,且動物自身的安全能否被保護。再通過生產試制、毒性試驗,疫苗才算完成臨床前研究。這以後,疫苗才能申報臨床試驗一、二、三期。整套流程走下來,至少需要1~2年的時間。
而前述津雲報導中提到的黃金海“僅本人經4倍量口服樣品無任何副反應”就宣布“疫苗研發成功”,完全失去了科學性,實屬無稽之談。
根據黃金海本人的解釋,因為其團隊此前曾做過類似動物疫苗,被證明有效,因此推斷這次研發的疫苗可能有效。這一“推斷”和“可能”,以一種含糊的方式激起又澆滅了大眾的期待。
對此,一位具有醫藥博士背景的醫療投資人表示,大部分疫苗研發公司都只是在蹭熱點,拉股價,或者求關注,包括很多美國公司也是如此。
“希望科研人員有突破的同時,更要保持理性,醫藥界沒有神藥,也沒有大躍進。”
無論這種看法是否過激,但也的確提醒我們耐心等待、保持警惕。非如此,不能避免“雙黃連鬧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