納德拉:我們衡量成功的標準是經濟影響而非市值
據外媒,微軟首席執行官薩蒂亞·納德拉(Satya Nadella)在近日的採訪中表示,隨著技術影響力的不斷提升,對技術進行監管變得愈發重要,但他警告稱,過度監管可能會增加企業的成本,尤其是企業家的成本。
納德拉認為隱私權是一項人權,他在接受ET採訪時表示,微軟將遵守印度的隱私規定。他還表示,微軟對成功的定義取決於其經濟影響,而非市值。
以下為採訪部分問答:
在市值達萬億美元的大型科技公司中,有兩家是由印度人執掌的。這個數字對你來說重要嗎?
Udaan的聯合創始人阿莫德馬爾維亞(Amod Malviya)說得好:對我們來說,更重要的是,我們所工作的每個國家和地區創造出的整體盈餘和經濟價值。
當我來到印度,我確信我們談論的是我們的技術。以阿波羅醫院(Apollo Hospitals)為例,他們為南亞心髒病患者創造了一種新的人工智能模型,像Udaan這樣的獨角獸只需要17到18個人就能成功。
如果你創造了本地盈餘,我們(微軟)將獲得經營許可。每個國家都是如此,無論是印度、美國還是英國。對我來說這才是最重要的。如果你只是在慶祝自己的高市值,而忽視了全球範圍內的成功,那麼我認為,市值將是非常短暫且易逝的。
你曾說過,我們需要在衛生、農業和教育等領域創造新技術,而不僅僅是專注於消費技術。那麼印度該如何為世界創造新技術?
消費經濟領域出現了大量創新並沒有錯。畢竟,移動革命和消費型互聯網公司確實改變了人們的生活,也改變了人們獲得服務的方式。
現在的問題是,我們能不能將範圍變得更廣?
有一家公司說電動汽車將是我們的未來,那就讓我們為電池打造一個全新的高效電網。另一家公司說,我們可以為任何脊髓受傷的人製造外骨骼設備,現如今,他們已經把這款產品帶到了北美。這些都是來自於印度的創新技術,非常具有全球視野。
你談到了創企對監管的開放態度和人工智能中的道德規範。然而,每當政府試圖出台有關數據本地化或數字稅收的新政策時,都會遭到當地創企的抵制。
隨著技術變得越來越普及,就像我們在食品安全方面有監管部門,亦存在聯邦航空管理局等機構一樣,我們總是會對那些在我們的生活和社會中至關重要的事情開展監管。
隱私是一項人權。我們實施了《歐盟通用數據保護條例(EU’s General Data Protection Regulation)》,但同時也在全球範圍內實施了主體權利。印度也會有類似的立法,我們也會遵守。
人工智能和人工智能倫理最終也只是一個工具,如何使用這一工具是每個國家和社會都需要建立一些規範來解決的問題。過度的監管會導致事情的分散化,增加了交易的成本。然後我們最不想看到的事情,就是增加成功企業家做生意的成本。
你最近對印度《公民身份修正法案(Citizenship Amendment Act)》的評論被認為是有爭議的,你對這一反應感到吃驚嗎?
我認為每個國家都會圍繞移民和國家安全制定自己的政策。在民主國家,這是由人民和政府決定。我主要是從在這里長大的人的立場來說的,我為印度的多元文化感到驕傲,作為一名移民,我希望這個國家能夠繼續成為一個進步的民主國家,一個能夠幫助更多的人找到他們夢想的土地。我認為這就是今天印度的真實情況,我非常有信心未來的印度也會如此。
美國最近的政治話語一直是反對大型企業的,一位民主黨候選人曾談到要搞垮像Facebook這樣的大型科技公司。你對此的觀點是什麼?
歸根結底,每家公司實際上都有社區經營的道德許可證,因為它所創造的產品和支持的服務。企業的大小並不意味著什麼。我們都必須重新認識的一件事情,也許就是到底什麼才是企業的社會契約。它應當是關於尋找一個有利可圖的解決方案,來應對人類所面臨的挑戰。
在你的書中,你談到了基尼係數,但你顯然不是極端平等的信徒。你願意詳細闡述一下嗎?
我不是政治學家,也不是經濟學家。當一些像Hololens(微軟開發的MR頭顯)這樣的尖端技術被製造業的一線工人用來基本馴服學習曲線時,我會感到非常興奮,這意味著他們正在得到更好的薪資條件。這是對技術的奇妙運用,甚至可以創造更廣泛的就業和薪酬支持。說到底,這是必須要發生的。
印度瑞來斯實業公司(Reliance Industries,亦稱信實工業)董事長穆克什·安巴尼(Mukesh Ambani)談到了一種非常深入的合作關係,它具體是什麼呢?
從根本上說,他們真的把寶押在了我們的平台上。他們是我們產品的大客戶。他們也在考慮如何利用雲基礎設施,為他們圍繞中小型企業製定的一些雄心勃勃的計劃建立新的解決方案。我們所要做的是為他們提供技術,幫助他們實現抱負。
你改變了微軟的企業文化,這會被留下來嗎?
事實上,沒有任何文化對於企業來說是永恆不變的。歸根結底,你每天都要忠於自己的使命,並建立一種文化,使你能夠與企業緊密相連,並通過不斷變化的技術來表達自己的使命。目前,我對我們堅持的不斷成長的企業文化感覺很好,但如果你每天都必須保持一個固定的心態,這會留下來嗎?每一天,你對自己說我還不夠好,我能夠學到什麼?然而當你覺得我足夠好的時候,你又喪失了不斷成長的心態,這就是一個悖論,它不僅適用於企業,也適用於所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