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為他在上網課,其實他在看直播
疫情期間各地開學時間延後,青少年的寒假也隨之拉長。半月談記者採訪發現,隨著大中小學陸續啟動線上教學,一些青少年更容易“名正言順”地與電子“三件套”——手機、電腦、iPad為伴,本是網絡教學,卻一不注意就切換到遊戲直播界面。
一邊打卡網課,一邊觀戰直播
關好房門、給手機充足電,下午2點半網課開始前,廣州某中學高一學生宋俊(化名)已經做足了準備。一邊打開電腦網課在線打卡,一邊將手機調至靜音、進入直播觀戰頁面。“一個聽得昏昏欲睡,一個越看越精神,你說我會選哪個?”宋俊說。
家在粵北農村的初中生李藝波(化名)家裡沒有筆記本電腦,父親為了孩子能上網課,專門包了流量包,並將手機借給兒子。李藝波竟然在短時間內搗鼓出了手機的分屏模式,看老師講課和遊戲直播界面就這樣巧妙地共存了。為此,他還自豪地截屏發了QQ說說,引得一眾好友點贊。
廣州白領呂華(化名)雖然已經與孩子朝夕相處了近一個月,但真正坐下來聊聊天的次數屈指可數。呂華說,白天讓孩子放下手機說說話,他就表現出反感,晚上更是躲在被窩裡玩遊戲、看遊戲直播。“微信都屏蔽了家長,在他自己的圈子裡很活躍。”
半月談記者採訪發現,隨著遊戲行業的發展,遊戲直播這一領域迅速火爆起來。移動直播平台映客有關負責人表示,春節期間平台的在線人數、人均觀看時長、開播人數、回流主播數、日有效活躍人數等均同比增長較多,不少主播每天都播7到8個小時。
“跟著大神學走位”是李藝波沉迷遊戲直播的初衷。“不學著點兒,只是自己傻傻玩,跟同學一比就弱爆了,很沒有面子。”李藝波說。
主播誘導,家長疏忽
“粉絲們刷禮物走起,感謝前排小哥哥!”直播間內美女主播一開麥,手機屏幕上各種金額的禮物開始刷屏,主播還會念出刷禮物的人的名字,大聲感謝對方。
“絕大多數主播是依靠打賞存活,更有一些主播其實就指著一兩個大戶。”業內人士指出,直播日益繁榮,競爭更加激烈,主播會為了得到打賞而“立誓”滿足觀眾需求,比如充多少錢帶你玩遊戲,刷多少禮物表演什麼節目等。
部分直播平台還會通過制度來誘導觀眾“打賞”,比如根據用戶打賞額度,會設置不同層級等級,等級越高享有的平台特權越高,通過這一方式,激發觀眾的虛榮心。山東濟南市民薛凱說:“比如土豪徽章,至少刷6000元才有。每個主播都會特別留意帶著這個徽章的觀眾。”
齊魯師範學院教授滕秀芹說,當前不少軟件仍然沒有設置青少年模式,即使有,青少年也可以較容易使用家長的信息註冊登錄。
一些家長尤其是農村家長對孩子沉迷遊戲直播了解不多,更缺少干預。虎牙直播相關負責人介紹,家長如發現孩子使用大人手機消費打賞,可以向平台申訴。“實際上,有的家長把手機給孩子後就放任不管,最後發現銀行卡有大額支出時,孩子的打賞行為已經持續兩三個月了。”
停課期間,勿讓直播乘虛而入
針對網絡直播對青少年產生的負面影響,滕秀芹等專家建議,相關部門要加強對網絡服務提供商和網絡直播的監管力度,形成健全的“黑白名單”制度,繼續指導App開發商完善青少年模式,提升青少年模式在互聯網應用中的覆蓋率。
“家長也應放下手機,多陪伴一下孩子,非學習期間適當運動和做家務。”山東大學社會學系教授王忠武說,青少年正處於世界觀、價值觀塑造形成的關鍵期,家長要注意日常關懷,做好示範。
廣東省青少年研究中心原主任曾錦華認為,疫情期間倡導停課不停學,並不是指單純意義上的學校課程學習,而是一種廣義的學習,培養孩子在家學習的自覺性,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也是一種學習。家長可以藉此機會與孩子多交流探討,在這個特殊時期加深親情,培養青少年健康的消費觀、價值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