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症狀感染者不算確診病例有何利弊?
自疫情暴發以來,全球新冠肺炎感染者的確診病例數據每天都在變化。其中,來自中國的數據最為重要。對於國內外的傳染病研究人員來說,這些數據是他們模擬疫情蔓延速度和嚴重程度的重要依據。由於我國報告的冠狀病毒感染人數不包括病毒檢測呈陽性的無症狀感染者。一些研究者擔心,這種做法可能掩蓋疫情的真實規模。但另一些公共衛生專家認為,中國優先追踪疾病傳播者的做法是正確的。
無症狀感染者不被納入確診病例有何利弊?支持者和擔憂者的主要考量是什麼?
2月20日在線發表於《自然》雜誌的一篇文章就此採訪了中外公共衛生專家。《中國科學報》對其中的主要觀點進行了梳理。
背景回顧:
2月9日,黑龍江省衛健委宣布,該省前一天核減了14例患者,其中包括13例檢測呈陽性但無症狀的感染者。這一變化,引起了人們對中國新冠病毒感染病例確診標準的關注。
其背後的原因是,根據國家衛健委2月7日發布的《新型冠狀病毒肺炎防控方案(第四版)》,核酸檢測呈陽性的病例被分為兩類——確診病例和無症狀感染者,而非統一稱為確診病例。
這意味著,從當天開始,無症狀感染者不再被列入確診名單。
此後確診標準略有調整。2月13日,一條關於湖北一天內新增感染病例近1.5萬例的消息登上網絡熱搜,引起熱議。這正是因為確診標準的變化。
在湖北省的診斷標準中,增加了臨床確診病例,而無需等待數天的實驗室檢測。
而中國國家衛健委2月19日發布的最新診療方案顯示,第六版診斷標準取消了湖北省和湖北省以外其他省份的區別,統一分為“疑似病例”和“確診病例”兩類。
為何不計入確診病例?
中國疾控中心流行病學首席專家、研究員吳尊友告訴《自然》,他們一直要求將陽性病例不計入確診病例。
與此相對,檢測呈陽性的人會被隔離14天,接受衛生部門的檢測。如果在此期間出現症狀,就會被歸類為確診病例。
吳尊友說,檢測呈陽性並不一定意味著一個人感染了病毒。因為實驗室檢測通常會在咽喉或鼻腔拭子中檢測到病毒的遺傳物質,但在一些人身上,病毒可能沒有進入細胞並開始復制。
但目前還不清楚是否存在這樣的“攜帶者”,即這些人的病毒檢測呈陽性,但實際上並沒有被感染。“這是一個重大的科學問題。”他說。
對此,美國紐約哥倫比亞大學病毒學者Angela Rasmussen表示,病毒通常需要在宿主體內復制才能達到可檢測的水平。
她說,如果病毒在人的鼻子裡,但沒有感染任何細胞,那麼“我懷疑通過這種方式接觸的鼻拭子中的病毒是否能被檢測出來”。
有何擔憂?
澳大利亞昆士蘭大學病毒學家Ian Mackay說,官方統計忽略這些病例給人的印像是,這種病毒比實際情況更為嚴重。
Mackay說,這可能會讓一些應對新冠病毒疾病的國家低估病毒潛在的影響。
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傳染病免疫學家和流行病學家Michael Mina說,不把無症狀病例計算在內,會不利於建立病毒模型以了解傳播的範圍。Mina說,流行病學家正在試圖弄清楚傳播鏈,其中可能包括沒有症狀的感染者。
他和其他研究人員推測,被感染者比已報告的病例多,因為其中很多人可能是無症狀感染者。
有何優勢?
瑞士日內瓦世界衛生組織發言人Tarik Jasarevic表示,從公共衛生的角度來看,中國關注有症狀患者的數量是有意義的,因為這些人可能才是病毒傳播者。
上述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專家Mina也表示,中國目前把醫治病人、加強隔離防止擴散放在首要地位,而不是對綜合衡量疫情的動態變化。
他表示,從臨床角度來看,將無症狀患者不包括在確診病例數中是合理的,因為如果一個人沒有症狀,他們就不需要治療。
“站在醫生的立場上,我能理解這種決定。”Mina說。
相關文章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