搖號限購拼手速……“一罩難求”期口罩該不該限價?
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後,搖號、限購成為不少商家銷售口罩的特別方式,但大批消費者還是買不到口罩,只能求助海外代購、微商。近期隨著越來越多人返崗復工,口罩消耗速度進一步加快,口罩價格也不斷上漲,最高已經十倍於正常價格。一邊是巨大的市場需求,一邊是消費者對“黑心商家”的抱怨,該不該出手限制口罩價格?市場監管部門陷入了兩難的境地。
搶購平價口罩如買車搖號
“每天給手機上鬧鈴,一到時間就猛戳手機,雙11的時候都沒這麼認真。”每隔幾個小時,市民陳晴的手機鬧鐘就會響起,提醒她打開軟件“秒殺”口罩。
平價口罩稀缺,多數電商平台採取定時限量發售的方式。市民王先生最近在京東平台搶到了一袋醫用口罩,18元一袋,每袋10只。“剛開始搶不上,功夫不負有心人,活動第六天終於在200多萬的人海中脫穎而出。”記者查詢發現,這款口罩每天下午3點開啟預約,預約後才能參與晚上的搶購,每天限量發售1萬件,但每天都有200多萬人參與預約。
便宜的口罩難搶到,一些人轉向了海外代購。蔣女士在洋碼頭上通過海外買手購買了15片韓國KF94口罩,每片口罩26.6元。“雖然比平時貴得多,但不用費勁兒搶購,唯一不足就是從國外發貨,物流時間長,大概10天才能到。”
疫情之前,3M、霍尼韋爾等大牌廠商的N95口罩,每隻售價不過三四元,一次性口罩的價格普遍在每片1元左右。但除夕前後,電商平台的口罩就基本賣斷貨,很多消費者早早完成付款的口罩訂單,發貨時間一再延遲。
“春節前下了單,到現在還顯示未發貨,估計3月份能到就不錯了。”多名消費者表示,雖然商家發貨時間遙遙無期,但還是不敢輕易取消訂單。
口罩原材料一天一個價
口罩價格上漲的背後,整個產業鏈條都有各自的難處。
“原材料、人工都在漲價,口罩的成本自然跟著飆升。”一位來自廣東深圳地區、專門生產N95級別防霾口罩的生產廠商給記者算了一筆賬:“像做口罩最重要的原材料——熔噴佈,我們從海外渠道進口,漲價50%以上,國內市場漲價更甚;其他原材料,包括口罩耳帶、金屬鼻夾等也都有不同程度上漲;人工方面,由於勞動力緊缺、節假日加班等因素,成本是原來的兩三倍。這樣算下來,口罩的成本至少是過去2倍以上。”
相比原材料漲價,更嚴重的問題是原材料供應不足。這位生產廠商坦言,近兩年國內口罩行業處於一個相對下行的環境,相關上下游產量都在縮減。如今疫情突發,需求量暴增,即便原有口罩廠開足馬力、不少廠家臨時轉型,但原材料也會出現供應不足問題。“做完手頭的訂單,我們後續的生產也成問題。”
銷售口罩的零售商也一肚子苦水。一位大型商場採購人士告訴記者,因全球口罩價格上漲,加上國際運費、國際保險費、國內港雜費、通關代理費、門店運作等成本,一次性口罩的進口成本折合下來每片已超過9元。
此前,全國多個城市對“哄抬價格”的口罩銷售商家進行了處罰,最高罰款300萬元,理由是進銷差價過大。定價過高涉嫌哄抬物價,定價過低“賠本兒賺吆喝”,這讓一些企業陷入了兩難選擇。
口罩價格難倒經濟學家
雖然市面上很少有口罩現貨售賣,一些微商卻小範圍地賣起高價口罩。一名微商表示,自己手裡有一批日本的一次性口罩,是此前公司的內購貨,每隻口罩20元,30只起賣,50只包郵。還有微商在朋友圈發起團購,一次性口罩8元一片,湊夠2000只才能發貨。
圍繞口罩是否應該採取限價措施,經濟學界也展開了一場爭論。
在部分經濟學家看來,在口罩短缺的當下,不限價可以增加供應,儘管一些企業和商家在非常時期會擔起社會責任,即使虧損也會生產和銷售低價口罩,但要發揮更多企業的主動性,廣泛激發市場潛力,還需要讓價格回歸市場調節。
知名經濟學家張五常就表示,疫情期間,政府需要參與,但不要壓制市場運作。他認為口罩價格上升會鼓勵產出,而政府可以通過市場購買派發給窮人,從而達到協助市場效果,而不是對口罩一限了之。
中國人民大學財政金融學院教授呂冰洋則認為,市場也有失靈的時候,任由市場價格漲落反而會導致資源配置扭曲。他建議,政府可以通過財稅政策提高企業生產積極性,同時,做好需求控制和資源重新配置。
清華大學五道口金融學院副院長田軒也在口罩是否該限價的爭論中站在了限價一方。他認為,在重大社會危機面前,人的行為不是只受經濟學規律支配,激勵商業世界的不僅僅只有利潤,還有社會責任和榮譽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