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方正在輸入……”會讓你想什麼
無論是線上還是現實中,人際交往總是一場充滿不確定的遊戲。你剛剛在微信上跟領導進行了一場親(禮)切(貌)友(尷)好(尬)的對話。對話本該以你對領導說“好的沒問題,一周內會給您一個滿意的方案(微笑)”結束,但此時,對話框頂端又冒出了“對方正在輸入……”的標識,你想,也許馬上會收到一個“/微笑”“/強”或“/玫瑰”。
然而,3分鐘之後,對方依然“正在輸入”。
(投票,多選)你現在的想法是:
領導對一周的時間不滿意,在長篇大論要求壓縮工期
領導不想讓我做這個方案了,在找一個不那麼突兀的理由請我走
領導想趁這個方案提拔我
領導的貓突然把他的手機搶走了並把爪子按在了輸入框上……
微信壞了吧
領導就是想讓我焦慮死!!!
新時代的社交禮儀:“正在輸入”
別看現在幾乎人人都離不開微信,線上社交網絡其實還是個年輕的玩意兒。1999年,微軟開發的即時通訊軟件MSN Messenger才上線,經過開發和整合的“聊天輸入提醒”也在此時進入人們的視野,負責開發的工程師說,“這是試圖將禮儀添加為一種新的交流形式。”
當我們面對面聊天時,通常情況下,在一段時間內只會有一個人在說話,他說完之後,另一個人才會接著說。只有兩個人時,取得話語主動權的那個人就會被默認在對另一個人說話(不然當著別人的面自言自語也太奇怪了)。當他說完後,“聽話的人”則獲得了說話的權利,而且應當把說話人的話接下去……這樣輪流說話使得雙方的對話可以順利進行下去,這就是語言學中的話輪轉換理論。
但在線上聊天時,表達與接收之間存在一定延遲,我們不知道對方是不是在“說話”,還是被貓搶走了手機,因此我們不清楚該不該接過話語權——畢竟在日常生活中,在別人說話時打岔是很不禮貌的。
這時候,“正在輸入”的符號就起作用了:如果對方“正在輸入”,那你只需要等他繼續回复你。如果對方沒有,那麼你可以繼續說,或者乾脆結束對話放下手機。
然而,從MSN到現在20年過去了,“對方正在輸入”這句話,早已經衍生出了比等待禮儀更多的內涵。
“正在輸入”可能是一種“獎賞”
我們在跟朋友互刷表情包中得到快樂,在跟家人親切交流時感到安慰,這些都是人際關係帶給我們的“獎賞”。
而有意思的是,即便有的時候還沒有真的收到回复,就連等待的這段時間,也充滿了甜蜜。我們也許都有過滿心期待的時候。等待男/女神回復自己小心翼翼的問候,等待他們回复吃飯看電影的邀請,看到對方的“正在輸入”,那種忍不住1秒鐘看3次對話框、想像美好約會情境的心情,也是一種“獎賞”。
多巴胺經常被稱為大腦的“快樂水”,可以說是跟獎賞最密切相關的物質了,研究已經表明,當大腦注意到新鮮事物時,就會開始期待可能到來的獎賞,並鼓動多巴胺的分泌,從而讓我們感到快樂。這種期待,比獎賞本身還讓人快樂,讓人“小鹿亂撞”。
“正在輸入”是社恐的焦慮觸發器
但是對於另外一些人來說,看到“對方正在輸入”觸發的不是美好的期待,而是被拒絕、受排斥的恐懼:
對面的人是不是在斟酌字句,想辦法不那麼重地傷害到我?
對面的人是不是在想辦法掩飾他的憤怒/不喜歡/厭煩?
……
每個人都自帶社會監控系統,採集有關我們社會生活環境中的信息進行加工,判斷別人願不願意接納我們:通過別人的微笑感受到成功的反饋,通過別人的邀約體會到融入,也會通過別人的沉默來反省自己是否做錯了什麼。
當在社交中容易焦慮的人採集了“對方正在輸入”的消息後,他們會如何加工呢?
社交焦慮者更容易注意拒絕性信息,甚至在沒有拒絕性信息時,也會對中性或積極性信息進行消極解讀,並堅信自己對這些線索的消極解讀是正確的。
“對方正在輸入”這樣一句話並沒有像表情那樣明顯的社會含義,本質上只是系統中的幾行代碼,但對他們來說,它就是焦慮啟動器,是定時炸彈上閃爍著的紅燈,讓他們擔心隨時會有被拒絕的慘劇發生。
別再折磨我的“認知閉合需要”了!
即便沒有社交焦慮,在收到信息前,我們其實都無法確定,對方接下來要發過來的內容,對我們來說到底是快樂水,還是定時炸彈。
我曾經這樣逗我的好友,在跟她聊天的過程中,我把微信暱稱改為“對方正在輸入……”,然後就放下了手機;5分鐘後,我看到了她一連串憤怒的消息:“你在幹啥”“你怎麼還在輸入”“你到底要說什麼!”“我瘋了!!!”。
好友不是唯一一個會被“正在輸入”逼瘋的人,她倒不怎麼社交焦慮,因為她並不覺得我在試圖拒絕她,她就是受不了等待而已。甚至在她看來,哪怕聊天時,對方快速地發來拒絕、發來不好的消息,也比讓她眼睜睜地看著這句話要好一點。
她非常希望給問題找到一個明確的答案,並認為無論是什麼答案,都比混亂和不確定要好些,這就是“認知閉合需要”水平高的表現。這樣的人在處理問題時,會非常強調時效性和確定性,一旦面對需要花費更長時間、擁有更多不確定性的等待場景時,他們就會感到煩躁,甚至抓狂。
但這並不能全怪“對方正在輸入”,因為無論有沒有聊天輸入提醒,無論是線上還是現實中,人際交往總是一場充滿不確定的遊戲。
如果你要問我,如何讓我們的“認知閉合需要”不再受折磨呢?
Emm,我正在輸入……
殷錦繡來源: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