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研究團隊:新冠發病早期傳播相比非典更像流感
國際頂級學術期刊《新英格蘭醫學雜誌》(NEJM)刊發了來自廣東省疾控中心、珠海市疾控中心、中山大學第五附屬醫院、香港大學的研究團隊的通訊文章,顯示新冠肺炎患者在發病早期其上呼吸道的病毒載量更高,隨著時間的推移病毒載量開始降低。該發現對新冠肺炎的疾控有著重大意義。
作者們認為,新冠病毒載量的表現與2003年在中國暴發的SARS有很大的不同。在發病的早期,SARS患者呼吸道的病毒載量是中度的。在症狀發作後約10天時,患者的SARS病毒載量才達到峰值。這意味著SARS病毒主要是在患者發病幾天后才開始傳播的。
2003年,全球通過公共衛生干預措施,包括病例檢測和隔離,成功遏制了SARS-CoV的流行。而研究團隊的這項最新的研究發現,意味著要遏制更“狡猾”的新冠病毒傳播,需要採用不同的手段。
那麼新冠病毒的傳播特點是怎樣的?
研究人員在廣東珠海的18例患者(9例男性和9例女性,中位年齡59歲;範圍26至76)中監測了上呼吸道樣本有新冠病毒載量,其中包括兩個家庭中的4例繼發性感染(其中1人從未出現症狀,下文中的“患者Z”)。無症狀患者之所以被發現,是他與已知病例的密切接觸,因此受到監視。
研究人員總共分析了72個鼻拭子(從中鼻甲和鼻咽採樣)(圖1A)和72個咽拭子(圖1B),每位患者獲得1到9個連續樣本。
從2020年1月7日至1月26日,共有14名剛從武漢返回珠海並發燒(≥37.3°C)的患者被診斷為新冠肺炎。診斷方法是逆轉錄酶-聚合酶鏈反應(RT-PCR)測定,該方法由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開發,樣品在廣東省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檢測。
在這14例輸入病例中,有13例CT顯示肺炎表現。症狀發作前14天內,這些人都沒有去過武漢的華南海鮮批發市場。患者E、I和P需要入住重症監護(ICU)病房,而其他患者則是輕度至中度症狀。
患者I和患者P是密切接觸患者E後,被檢測到繼發感染的。患者E在武漢工作,於1月17日回珠海探望了他的妻子(患者L)、母親(患者D)和朋友(患者Z)。患者L和患者D分別於1月20日和1月23日在其鼻和咽拭子中檢測到病毒RNA,他們都在出現症狀後不久確診。
患者Z,未報告臨床症狀,但在接觸E後第7、10和11天,他的鼻拭子(循環閾值[Ct]值為22至28)和咽喉拭子(Ct值為30至32)呈陽性。2月6日獲得的患者Z的CT也不明顯。
另外,患者I和患者P住在武漢, 1月11日去珠海探望了他們的女兒(患者H),並於當天首次出現症狀。1月17日,患者H發燒,症狀發作後第1天在鼻和咽拭子中檢測到病毒RNA。
研究團隊分析了從17例有症狀患者獲得的鼻拭子和咽拭子中的病毒載量與症狀發作日的關係(圖1C)。症狀發作後不久就檢測到較高的病毒載量(與Ct值成反比),且鼻子中的病毒載量高於喉嚨。
研究團隊認為,這項分析表明,感染新冠病毒的患者,其病毒核酸排毒規律與流感患者相似,但與SARS患者不同。另外,在無症狀患者中檢測到的病毒載量與有症狀患者相似,這表明無症狀或輕度症狀患者俱有傳播潛力。
圖表說明:從感染新冠病毒的患者獲得的鼻拭子和咽拭子中檢測到的病毒載量。
A組顯示了在從14例輸入病例和3例繼發病例的鼻拭子中檢測到的Orf1b在逆轉錄酶-聚合酶鏈反應(RT-PCR)分析上的循環閾值(Ct)值。
B組顯示咽拭子的Ct值。
Z患者沒有臨床症狀,未包括在圖中。患有嚴重疾病(E,I和P患者)的輸入性病例的患者標記為紅色,患有輕度至中度疾病的輸入性病例的患者標記為黑色,而繼發病例(D,H,和L)用藍色標記。
與輕度至中度輸入性病例相比,使用線性混合效應模型測試重症患者鼻和咽拭子的Ct值,這允許患者內相關性和Ct變化的時間趨勢。從重症患者獲得的鼻拭子和咽拭子的平均Ct值分別比輕至中度病例的拭子中的棉籤值低2.8(95%置信區間[CI],-2.4至8.0)和2.5(95 %CI,-0.8至5.7)。
C組顯示了症狀發作後第二天,在RT-PCR測定中14例輸入病例和3例繼發病例中Orf1b的總Ct值。Ct值與病毒RNA拷貝數成反比,Ct值30.76、27.67、24.56和21.48對應於每毫升1.5×104、1.5×105、1.5×106和1.5×107拷貝。陰性樣品的Ct為40,這是檢測極限。
研究團隊最後強調,他們的這些發現與此前有關傳播可在感染早期發生的報告一致,並表明病例檢測和隔離策略可能需要區別於控制SARS所需的策略。新冠病毒載量與可培養病毒之間的關係是什麼還需要確定,而對口咽中症狀很少或沒有症狀但可檢測病毒RNA水平適中的患者至少持續5天的鑑定表明,我們需要更好的數據來確定傳播動態並為我們的篩查實踐提供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