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綠為敬?除了交友結賬二維碼又有了大用處
復工潮來臨,浙江省的防控試卷又答對了一道附加題——以杭州為起點,逐步啟用“健康碼”防控措施。健康碼是一個二維碼,相當於手機“健康通行證”,由浙江省聯合支付寶、釘釘、阿里雲共同推出,主要應對複工潮帶來的疫情防控問題。
疫情信號燈
2 月18 日,全國可領的“健康碼”在支付寶平台上線,有效防控疫情風險,助力分類有序復工復產,打贏防疫攻堅戰和經濟恢復戰。在國務院辦公廳電子政務辦的指導下,支付寶基於全國一體化政務服務平台,加速研發並推出了全國統一的疫情防控健康信息碼。
具體而言,針對獲准復工的企業,員工可通過支付寶領取個人健康碼。
在支付寶搜索“杭州健康碼”關鍵詞,進入相關申報通道,填寫身份、出行、健康狀況等信息後,系統會自動審核,給出不同的顏色碼。領取成功後,企業員工每日通過釘釘健康打卡,實現異常數據的實時上報。
健康碼一共有紅、黃、綠三種顏色:顯示“綠碼”者可直接通行;顯示“黃碼”者,要進行7 天以內的集中或居家隔離,在連續申報健康打卡不超過7 天正常後,轉為綠碼;顯示紅碼者,要實施14 天的集中或居家隔離,在連續申報健康打卡14 天正常後,將轉為綠碼。
疫情當前,健康碼社會意義顯著。從數據層面,健康碼一方面可以讓企業做到科學防疫,如遇緊急情況,可快速預警相關人員,採取相關緊急措施;另一方面可以協助政府部門提前做好應對。
從社會層面,三色二維碼管理,能夠利用大數據手段提高市民出行效率,也可以減少人員接觸和集聚,省去了現場繁瑣的信息登記環節。另外,健康碼可代替紙質“健康通行證”,有快速、無接觸、一碼通行的優勢。
本週,支付寶健康碼已走出杭州,浙江、四川、海南等省已陸續實現全省覆蓋,更多省份落地中。
以小博大二維碼
健康碼背後的技術很簡單,後台大數據管理,前台二維碼確認身份。
在本次疫情防控工作中,除健康碼外,二維碼還有不少其他創新性應用。例如,深圳採用“無人機+二維碼”的組合在高速路口協助駕駛員完成信息採集。無人機懸掛二維碼低飛慢行,邊飛邊喊話,駕駛員掃描二維碼即可填寫車內人員的健康信息,實現“無接觸申報”。
作為普及性技術,日常生活中,二維碼隨處可見:加好友、付款、驗證不同設備的賬戶登錄等。二維碼的出現,簡化了很多線上應用流程。
儘管二維碼已經成為司空見慣的應用,但很少有人知道,最初二維碼走進人們的生活,得益於螞蟻金服。有意思的是,這一改變整個社會的創新,竟起源於公交車的收款問題。
一直以來,公交車硬幣的清點是一個非常耗時耗力的事情。公交公司的做法是每天把硬幣拉回到一個小房間裡,那裡有工作人員戴著口罩作業。他們要剔除遊戲幣或其他不是硬幣的東西,再清算總數。清點完成後,硬幣被運到銀行,再次清點。整個流程走完,才能完成存款。另外,不僅公交公司和銀行不方便,廣大乘客出門要準備硬幣,也同樣不方便。
這一需求催生了掃碼付款的最初設想。2010年,當時螞蟻金服的移動支付體系已經構建,智能手機也正在普及,螞蟻金服的團隊認為,只缺一個載體,就可以讓線上支付成為可能。
當時,關於這一載體的確定,螞蟻金服內部發生了很強烈的討論。到底是用硬件方案解決,還是軟件方案?團隊經過了一段時間的爭論和搖擺。
團隊考慮的重點在便捷、普惠。這個載體應該具有普適性,而不是在局部的商業領域。因為支付行為是連貫的,這一載體應該讓用戶“隨處可用”。
考慮到硬件方案有局限性,可能大商場會接受,但是對於比較碎片化的長尾市場,比如攤販、菜市場,會很難推廣。最終,團隊選擇了“軟”的方案,並確定為如今人們日常使用的二維碼。也確實如團隊所料,現在的二維碼已經走進街頭巷尾,惠及小商小販。
打破網絡和現實的藩籬
本質上來說,二維碼是一種高密度編碼方式。與普通條碼相比,二維碼的信息容量是前者的幾十倍,並且能夠將圖片、聲音、文字、指紋等多種信息進行編碼。同時,它容錯率強、譯碼可靠性高、成本低。因此在支付以外的其他場景中,二維碼也逐步被廣泛應用,並且被創造性地應用在一些新場景。
在支付寶這樣的“二維碼大戶”之外,二維碼的應用在線下也比比皆是:餐廳掃碼點單、地鐵站掃碼購票、停車場掃碼繳費、掃碼查快遞訂單等等。在未來的物聯網時代,二維碼更將起到“為物編碼”的作用。還可被用做商品溯源,滿足人們對食物、藥品等日益增高的安全需求。
二維碼憑一己之力打破了整個線上線下信息流轉的藩籬,正是當下商業社會所推崇的“用簡單科技發揮重大效能”的典範。
不論是在日常生活中,還是在疫情這樣的突發狀況中,以二維碼為代表的科技力量正推動社會更加科學、高效地運轉。當科技更社會、更民生、更沉入產業,類似的變革也將更頻繁、更爆炸性地發生,或許這就是科技發展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