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瑩:偏執對待華為可能是因為自身缺乏競爭力
2020年2月15日,第56屆慕尼黑安全會議舉辦以“在全球化中迷失:亞洲的世紀中歐洲的位置”為主題的午餐會。中國全國人大外事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傅瑩應邀出席並發表題為《世界需要合作共渡難關》主旨演講。午餐會由圖片報新聞記者阿里·阿斯蘭(Ali Aslan)主持,德國聯邦外交部國務部長尼爾斯·阿寧(Niels Annen)、印度觀察家基金會副會長薩米爾·薩蘭(Samir Saran )作為嘉賓參與討論。
傅瑩在慕安會指出,歐洲作為中美之外的第三方力量,對本世紀的方向有很大的選擇權
傅瑩從備受國際關注的中國應對新冠肺炎疫情談起,用數據和事例介紹了最新情況以及中國人民做出的巨大努力。傅瑩說,在習近平主席的親自部署下,成立了由李克強總理擔任組長的專門領導小組,孫春蘭副總理赴武漢指導疫情防控工作。中國舉全國之力支援武漢,展現出強大的組織和動員能力,全國人民展現出巨大的人文關懷精神,團結一心抗擊疫情。
傅瑩對國際社會對中國的廣泛同情和支持表示感謝。她說,許多國家和世界衛生組織等機構與中國人民站在一起,提供道義、物資、資金和技術等方面的支援。本次疫情也是改變全球議程的大事,各國需要考慮如何更好地調動力量應對全球性挑戰,希望國際社會更多向中國提供醫療設備和藥物研製方面的支援與合作。
傅瑩說,習近平主席倡導的“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指的就是大家同在一個地球村,繁榮與共、風險共擔,沒有哪個國家能獨自應對不斷增多的全球性挑戰,只有通力合作才能有效遏制和戰勝共同威脅,實現普惠的安全和發展。
圍繞午餐會討論主題,傅瑩談到,也許從GDP總量上看,亞洲占到世界總量的三分之一,多於歐洲和美國,但歐美加起來接近世界的一半。在全球化推動下世界的權力和經濟發展重心在發生轉移,但是未來的前景更可能是多極化,而不是出現新的霸權更迭。
談到中美關係時,傅瑩說,挑戰在於兩國能否在現存的全球體系內解決彼此分歧。從一段時間來美國政客的言論可以看出,美方對中國挑戰並取代美國的世界主導地位深感焦慮。而中國從未把稱霸世界當做自己的國家戰略,中國人感到擔心的是,美國要阻止中國實現國家繁榮和人民幸福的奮鬥目標。這種扭曲的相互認知對於增進信任和溝通是很大的障礙。剛剛簽署的中美第一階段經貿協議為中美關係的惡化趨勢踩了剎車。中美對抗甚至走向“脫鉤”不僅損害兩國的利益,也會導致分裂世界的危險結果。
關於歐洲的角色,傅瑩說,包括歐洲在內的中美之外的第三方力量,在21世紀方向的選擇上擁有很大的權力,同時,他們對中美兩國的選擇也有比較大的影響力。如果他們不希望看到分裂世界的未來,就應該發揮聚合作用,通過促進中美溝通和全球合作,維護以多邊主義為特徵的經濟全球化勢頭,通過共同完善全球治理,推動國際社會合作應對挑戰。
傅瑩說到,今年有可能成為中國外交的“歐洲年”,年內要舉行中國-中東歐(17+1)國家領導人峰會、第22次中歐領導人會晤,以及中歐特別峰會(27+1 )。中方對拓展中歐合作有很多期待,希望雙方以此為契機,進一步深化夥伴關係。在這個急劇變化的世界中,各方只有加強相互理解,通力合作,才能攜手渡過難關。
傅瑩表示,儘管中國在不斷解決問題,但歐洲居高臨下的批評從沒停過,希望歐洲能謙虛一點
德國聯邦外交部國務部長尼爾斯·阿寧(Niels Annen)在討論環節中表示,中國正在發生的疫情,不僅是中國面臨的難題,也是一項我們需要共同承擔的全球責任。他說,過去一周,西方各國政府非常努力地援助中國,此外,德國的公眾、私營部門也都在積極響應,支持中國抗疫。因為如果中國的努力失敗,後果不僅是中國人民的災難,也是全世界的災難。我也想藉這個機會,向中國政府為發展中歐關係和照顧在中國居住的歐洲人所做的努力表示感謝。
印度觀察家基金會副會長薩米爾·薩蘭(Samir Saran)肯定中印兩國在病毒檢測和撤僑上的密切合作。他說,歐美國家一直將亞洲視為一個可掠奪的巨大市場。今日之世界,全球化的重心從西方轉向了東方,亞洲人越來越多地參與到了西方市場,甚至開始在各類產業中與西方競爭。這是西方未曾預料到的,這也是西方現在沒有準備好應對來自中國的5G競爭者的原因。
薩米爾·薩蘭認為,如果中國希望成為21世紀最重要的政治行為體,那麼還應努力增進世界對其行動的信任程度。中國可以在現有基礎上繼續擴大開放,使其他國家人民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國的價值觀。其他國家為理解中國政治形態上做出的努力也很不夠,需要反思。
傅瑩和其他嘉賓還就中國的疫情處理、美國對華為的擔心和中歐之間的信任等問題回答了聽眾的提問。
關於如何看待美國反复警告歐洲國家不要使用華為5G技術的問題,傅瑩說,美國人聲稱華為代表了專制體制對民主體制的威脅。中國無意改變美國的政治體制,他們沒法複製我們,就像我們沒法複製他們一樣。美國人對華為的這種偏執妄想(paranoid)可能是因為他們自己缺乏競爭力。技術是工具,關鍵在於怎麼使用它,技術本身不可能是威脅。
針對一些人提出的對中國國內政治的批評和中歐之間缺乏信任的問題,傅瑩說,信任需要相互努力去構建。40年來,歐洲在人權等問題上從未間斷對中國的批評,而現實是中國一直堅持改革和解決自身的各種問題。回頭看,歐洲人批評的單子每年都在變,問題不斷被解決,但歐洲人居高臨下的態度從不肯改變。我希望歐洲人能稍微謙虛一點,少一點指手畫腳,相信中國人是有自己的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的。西方國家一直認為自己有世界上最好的製度,其他國家須效仿,結果在對外關係上犯了許多錯誤,這種思維方式應該改一改了。當然,中國在對外交往上也有提高的空間,需要更主動溝通,更多發出自己的聲音,更努力地尋求國際社會的了解和理解。
(“中國論壇”是清華大學戰略與安全研究中心在上海春秋發展戰略研究院的支持下創立的常設項目,記者:王靜姝、黃蕭嘉、許馨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