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催生出的共享用工模式能否成為新常態?
2020年伊始,一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打亂了所有人的節奏。學校停課、企業停工,所有人躲在家裡閉門不出。在這場全國人民共同面對的挑戰中,餐飲行業可以說受波及最深。疫情之下,學校可以線上授課,企業也可以線上辦公,但餐飲行業卻不得不在一年中本該生意最好的時段閉門歇業。為此,很多餐飲企業正試圖通過減薪減員,斷臂求存。
一片哀鳴的嚴峻形勢下,本月初,一則暖心的新聞令整個行業寬慰了不少。
2月3日,盒馬鮮生宣布,聯合雲海餚、西貝、探魚、青年餐廳等餐飲品牌,讓受影響而在家待業的部分員工,暫時性入駐盒馬,以緩解生鮮零售平台訂單與日俱增的壓力。
消息一出,陸續有餐飲、酒店、影院、百貨、商場、出租、汽車租賃等32家企業加入其中。據了解,截止2月10日,已有企業員工1800餘人加入盒馬,正式上崗。
“這個事其實是臨時起意,我們北京有員工前段時間發現不少餐飲企業因為新冠肺炎疫情不得不停工,甚至還賣起了菜。我們的門店又非常缺人手,就想能不能把這些人借過來,管理層覺得是個辦法就找了雲海餚、青年餐廳去溝通,結果大家一拍即合,然後就推廣到了全國。”盒馬方面介紹道。
盒馬的這著妙棋可謂一舉兩得。
作為租借員工的一方,盒馬在疫情蔓延的特殊時期挑起了自己的社會責任與擔當,為成千上萬不只待業在家,而且還需要還房貸和車貸的人們提供了就業崗位,不僅維持了自身在抗疫期間的正常運營,還再一定程度上穩定了人心,增強了國人戰勝疫情的信心。
對於出借員工給盒馬的眾多企業而言,此舉可以大大緩解自身的資金壓力,因為在停業期間,員工的工資等也是需要支付的。西貝董事長賈國龍曾坦言倘若疫情在短時間內得不到有效控制,西貝賬上的現金撐不過三個月。
在盒馬開啟了“共享員工”的模式後,許多企業也先後公佈了旗下的員工調配計劃。步步高在2月9日對外發出“招賢令”,公司稱:“因疫情暫時賦閒在家,歡迎到家附近的步步高門店兼職,也歡迎各企業安排有意願的員工到附近的步步高門店上班。”2月8日,聯想宣布將提供包括電腦、服務器、手機的組裝、包裝等臨時工作機會,涉及城市包括武漢、合肥、深圳、惠陽、成都,幫助中小企業扛過困難期。
2月7日,蘇寧物流發布“人才共享”計劃,面向因疫情衝擊,工作受到短暫影響的人群,提供各類倉內分揀、包裝,社區騎手、快遞配送等工作崗位。
蘇寧方面介紹,“人才共享”計劃的工作地點分佈在蘇寧物流上海、北京、南京、杭州、廣州、深圳、合肥、濟南、成都、天津、無錫、重慶、青島、大連等全國46個城市的物流中心及350個城市快遞站點,將根據報名者所在地和個人意向就近分配。
“所有報名人員需經在線面試、技能培訓、體檢後上崗,入職後,蘇寧物流將提供有競爭力的薪酬。成功入職者採取靈活工作原則,短期上崗,視疫情發展和復工復產情況,可隨時返回原工作崗位。蘇寧物流將對入職者進行防護規范培訓,保證入職者所有操作符合當下的抗疫防疫標準,保障用戶權益,並配發充足防護物資,免除入職者後顧之憂。”蘇寧方面介紹。
不過,“共享員工”這一特殊時期下的“權宜之計”,在疫情結束後能否被企業接受成為常態化用工模式,目前看來還有待檢驗。
對此,業內人士指出了幾點憂慮,一是“共享員工”的准入門檻,不是每個崗位都可以做到“無縫對接”,到店就可上崗;其次,疫情期間,對員工的健康要求和審查更為嚴格,有的甚至需要隔離,安全問題如何保障;另外,對新加入員工的培訓也一定程度上抬高了僱傭方的用人成本,僱傭企業自身能否“消化”值得商榷。
“員工要經過視頻面試,線上培訓,考試合格後上崗;在線培訓4個小時內會完成,入職後享有自有員工同等待遇。但目前遇到的問題是面試視頻溝通的信任度及培訓實操的理解,因線下溝通,大家的信任度及理解有差距。”蘇寧對此表示。
又如盒馬方面要求,新加入的臨時員工要求是18歲以上、在過去14天沒有發熱、咳嗽症狀,以及完全符合國家政府相關規定的人員。而這些人員會安排到相對比較簡單的工種,例如排面整理、倉庫整理、打包整貨等業務。
“我們的工作有一定專業性,使用一些設備需要培訓,涉及餐飲的崗位需要健康證等等。”盒馬錶示,而像配送員這樣的崗位就要求比較高,這個崗位需要對門店周邊的環境,甚至每一棟樓都非常熟悉。之後怎麼去接觸顧客,這方面的防疫培訓要比在門店崗位高很多,整個培訓的時間會更長一點。
而對於聯想這樣的製造類企業而言,用人成本更高。目前,聯想的“共享員工”計劃已有超過500人報名,新員工大概會經過3-5天培訓之後上崗,因為是短期臨時工崗位,聯想提供的是電腦、手機、服務器的組裝和包裝產線等相對技術門檻沒有那麼高的工作崗位。
“疫情過後,社區騎手、兼職客服可長期存在,就業方式靈活,候選人有更多的時間可支配,弊端就是對共享員工服務標準的考核、培訓上,要想辦法解決。”蘇寧稱,“通過這次共享員工的方式解決員工待業和企業用工缺口問題,為公司用工模式改革提供了方向,希望在接下來的工作中能探索出科學合理的靈活用工模式、更好地解決物流行業一直存在的用工難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