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抗新冠病毒我們有什麼藥
當前新冠肺炎疫情正處於防控的關鍵時期。面對猖獗的病魔,儘管暫時還沒有對抗它的特效藥,但這並不意味著我們束手無策。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15日在發布會上透露了藥物研發和臨床救治的最新進展。《環球時報》記者16日請多位專家對此進行解讀。
本報記者 李司坤 本報特約記者 武彥
國家衛健委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月15日,全國確診新冠肺炎重症病例11272例,其中湖北省重症病例10396例,武漢重症病例8530例。這意味著重症病人的救治任務形勢嚴峻,如何降低這些重症病人的死亡率是當務之急。
北京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副院長王培玉16日告訴《環球時報》記者,由於現在沒有針對新冠肺炎的特效藥,對於重症患者沒有特別有效的治療辦法,基本以支持療法或對症療法為主。例如肺炎的主要症狀是呼吸困難和炎症,所以需要到呼吸科,採取上呼吸機、吸氧、進行重症監護等治療手段。此外它也有可能會繼發細菌感染,所以對於部分重症患者還需要進行抗菌治療。
武漢大學醫學部病毒研究所楊占秋教授解釋說,由於肺泡的作用是跟外界交換氧氣,病毒大面積侵襲重症患者肺部後,肺泡功能受損導致患者體內血氧含量急劇下降。所以很多病人需要通過吸氧來改善肺泡的氧供應量。病情再重些的患者,連吸氣的功能都沒有了,就必須用人工呼吸機來代替自身的呼吸。
中國科技部生物中心主任張新民15日在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發布會上表示,針對重症患者的有效治療是降低病死率的一條關鍵途徑。目前的技術路線之一是採集治愈患者恢復期血漿,用於重症患者治療。他表示,恢復期患者的血漿中存在大量的保護性抗體,可以用於對重症患者的治療。截至目前,在武漢市江夏區第一人民醫院、武漢金銀潭醫院等多家醫院共對11名重症患者進行“血漿治療”,治療後臨床症狀明顯改善,各項檢測指標全面向好,沒有明顯的不良反應。
自從武漢金銀潭醫院院長張定宇13日對外表示,金銀潭醫院正在開展康復病人的恢復期血漿輸注抗體血清,並取得效果後,社會上不斷有人呼籲應大規模推廣這種抗體血清,甚至宣稱“病毒被徹底戰勝已經不遠了”。但接受采訪的多位專家均對此持謹慎態度。王培玉表示,利用抗體血清作為醫療手段由來已久,人體感染病毒後,自身的免疫系統會產生針對該類病毒的抗體。抽取康復患者的血清,再輸入患者身體中,理論上就能發揮作用。
但她強調,由於康復患者人數有限,而要治愈一個重症患者,需要從多個康復患者身上才能抽取到足夠的抗體血清,客觀上就決定了這種方法無法大規模應用,更不可能“幫助全國人民抵抗病毒”。此外,利用康復患者的“血漿治療”還存在風險,例如不同康復患者血清抗體量不一致、血清中可能含有其他潛在危險病源引發傳染等。
除了直接利用康復患者的抗體血清之外,工業上更常用的方法是利用動物批量生產免疫血清。但楊占秋表示,動物免疫血清可能會引起人體過敏反應,需要一定時間進行測試和驗證,若啟動大規模生產更需要相當長時間準備,而時間恰恰是當前最緊缺的。
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學院免疫系教授黃波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由於每個被感染患者體內產生的抗體不止1種,甚至多達10餘種,但只有1種能成為中和性抗體,是阻止病毒進入細胞的關鍵。其他抗體進入接受治療的患者體內後,甚至還會對機體產生不良反應。中科院上海巴斯德研究所也表示,由於血清成分複雜,對於“血漿治療”是否會引起其他問題還存在不確定性。
因此專家們普遍認為,“血漿治療”存在一定風險,不建議輕症患者使用,但對於重症患者而言,這是一個必要的選擇,它的風險遠小於收益。專家呼籲新冠肺炎康復者參加血漿捐獻的同時也建議,應在治愈兩週後參加捐獻,保證體內病毒已得到很好清除。
張新民還提到,針對重症患者的另一條技術路線是乾細胞技術。他表示,幹細胞治療能抑制免疫系統過度激活,通過改善微環境促進內源性修復,可抑制肺部急性炎症進展,緩解呼吸窘迫症狀。經過嚴格的臨床前安全性、有效性評價,以及嚴格的質量檢定,幹細胞產品在遵照當前幹細胞臨床應用規範和藥品臨床試驗規定的前提下對若干重症患者進行治療,也初步顯示安全有效。但專家承認,目前幹細胞療法還處於研究階段,是人們探索的一種方法。▲
為什麼疫苗研製要那麼久
電影裡常見的場景是一旦發生疫情,科學家很快就能研製出針對性的疫苗。因此這次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後,很多民眾都在詢問:為什麼還沒有生產出特效疫苗?然而現實很殘酷。中外專家談及這個問題時普遍認為,在新冠肺炎疫情結束前,新疫苗很可能“趕不上趟”了。
張新民15日在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發布會上透露,新冠病毒是一個新病原體,疫苗研發難度比較大、週期比較長。為確保儘早研發成功,目前我們已並行安排多條技術路線,包括滅活疫苗、重組蛋白疫苗、核酸疫苗等。其中部分疫苗品種已進入動物實驗階段。但他表示,疫苗作為一種應用於健康人的特殊產品,其安全性是第一位的。“疫苗研發必須遵循科學規律以及嚴格的管理規範,要給科研人員一定的時間。”
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員嚴景華透露,在疫苗研製的幾條相關技術路線中,中科院承擔的工作是重組蛋白疫苗。重組蛋白疫苗是把一個病原體最有效的抗原成分基因拿出來,進行體外重組表達蛋白,然後製成疫苗。目前疫苗進展非常順利,現在已經在動物體內進行測試,還要進行安全性評價。嚴景華強調說,全世界還沒有一種針對冠狀病毒的上市疫苗,既缺乏經驗,也缺乏疫苗的風險評估,因此新冠肺炎疫苗對科研人員是一個挑戰。疫苗是用在健康人身上的,所以安全是重中之重,希望它能在各方面支持下盡快上市,但前提是要保證安全。
王培玉解釋說,疫苗研製的難點主要就是有效性和安全性必須兩者兼備。據介紹,研製新疫苗首先需要提取病毒毒株,此前中國多個研究中心均以驚人的速度完成了這一步。但這只是疫苗研製的開始,後續還包括培養毒株,改造病毒、減毒,動物實驗,人體臨床試驗等,整個過程通常需要幾年時間。王培玉表示,為刺激人體產生相應的抗體,疫苗在諸多特性上必須與病毒一致,但這樣“非常類似病毒”的疫苗進入人體以後,除了能產生抗體以外,會不會引起副作用,它的安全性怎麼樣,都要弄清楚。因此為檢驗疫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它的臨床實驗尤其花費時間。
楊占秋也表示,現在來看,新冠肺炎疫情的持續時間應該不會太長,在此期間很難研製並批量生產出新的針對性疫苗。或者說,等新疫苗研製出來後,疫情已經被控制住了。所以這次民眾恐怕無法等到疫苗對大家的預防作用了。
這樣的論斷也得到國外專家和醫藥公司的認可。世界衛生組織總幹事譚德塞2月11日在日內瓦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表示,新冠病毒疫苗“有望在18個月內準備就緒”。
西方醫藥巨頭對新冠肺炎疫苗的沉默態度,也從側面印證“新冠肺炎疫苗研製出來可能趕不上趟”的猜測。據介紹,葛蘭素史克、默沙東、賽諾菲和輝瑞四大跨國醫藥公司生產的疫苗,合計拿下全球90%以上的市場份額。但英國廣播公司14日註意到,“醫藥四巨頭”對新冠肺炎疫苗的研製生產態度冷淡。有分析認為,它們擔心如果新冠病毒和2003年曇花一現的SARS病毒一樣,快速流行又快速消失,研製出的疫苗沒有用武之地,巨額投入將“打水漂”。2003年SARS疫情發作後,研究人員花了約20個月研製出可用於人體試驗的疫苗,不過彼時疫情早已得到控制,大規模的臨床試驗無法進行。因此疫情雖已過去17年,目前尚未出現有預防價值的藥物或疫苗投入生產。同樣的情況還出現在2013年大規模暴發的中東呼吸綜合徵(MERS),儘管它先後造成2506人感染,862人死亡,但由於此後沒有大規模發作,醫藥公司對其缺乏興趣。直到現在也沒有治療MERS的特效藥物或疫苗獲批上市,隔離和對症治療仍是控制該病毒的唯一手段。
當前治療藥物測試進展如何
對於全國民眾最為關注的新冠肺炎治療藥物臨床試驗進展情況,張新民15日在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發布會上也做出了詳細介紹。
張新民表示,目前已利用計算機模擬篩選、體外酶活性測試等方法對7萬多種藥品或化合物進行篩選,選出5000種可能有效的候選藥物。然後利用普通冠狀病毒感染細胞進行初篩,之後選定約100種藥物開展新型冠狀病毒的活性實驗。在多輪篩選的基礎上,科研攻關組聚焦到磷酸氯喹、瑞德西韋、法匹拉韋等少數幾個藥品,目前部分藥物已初步顯示出良好的臨床療效。
他詳細介紹說,磷酸氯喹是一種上市多年的抗瘧藥物,在安全性有一定保障,體外實驗顯示對新冠病毒有良好的抑製作用,目前正在北京、廣東等十多家醫院開展臨床研究,累計入組患者超過100例。近期,湖南省也將啟動磷酸氯喹的多中心臨床試驗。臨床結果初步顯示,磷酸氯喹對新冠肺炎有一定的診療效果。法匹拉韋是治療流感的境外上市藥物,目前在深圳開展臨床試驗,入組患者達到70例,初步顯示出較明顯的療效和較低的不良反應。大眾關注的瑞德西韋是用於抗擊埃博拉病毒感染的藥物,目前在國外的臨床試驗還沒有全部做完。體外實驗顯示該藥對新冠病毒具有較好的抑製作用和安全性,它在美國也實現了對一名患者的成功治療。目前,我們在武漢推動在十餘家醫療機構開展臨床研究,已入組重症患者168例,輕型、普通型患者17例。
王培玉表示,由於新冠病毒出現很突然,還沒有來得及對它進行很深的研究,因此這些藥物大都是從治療其他病毒類疾病的藥裡選出來的。基本思路是它們對其他病毒有用,對新冠病毒可能也有效果。就像抗生素一樣,既然它對這種細菌有用,可能對其他細菌也有用。因為西醫現在還沒有發現特別有效的抗新冠病毒的藥,所以中醫通過一些對症治療,包括綜合調理等手段,也能改善症狀、改善肺功能、消除炎症,對於輕症病人應該能起到較好的作用。
“新病毒被發現後,都可以找到針對性藥物,但這需要一個過程,不是短期就能研製成功的。”楊占秋強調說,“而且所有抗病毒藥物都有一個特點:對病毒有效果,但對人體也有殺傷作用,即對人體有毒性作用。因此,所有抗病毒藥物都有毒性作用,只是權衡治療效果與毒性作用哪個更有利於人體健康。兩利相權取其重,兩害相權取其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