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芯國際14nm真正商業化了:1%的營收帶來燎原希望
中芯國際昨天發布了2019年Q4季度財報,當季營收8.39億美元,同比增長6%,淨利潤8873.5萬美元,同比增長234%。相比業績增長,更加值得注意的是中芯國際的14nm工藝已經開始貢獻有意義的營收,當季收入769萬美元,佔全部營收的1%。
目前國際上14nm工藝代工的價格約為8000美元每片,1%營收的769萬美元意味著中芯國際當季度生產了大約1000片14nm晶圓,中芯國際生產的應該是100mm2以內的小芯片,主要是給智能手機用的,粗略計算當季出貨的芯片在50萬左右。
無論怎麼算,中芯國際的14nm工藝在Q4季度的產量都是非常少的,畢竟才佔了1%的營收。
儘管如此,這次14nm工藝貢獻營收依然是意義重大,因為它真正代表著國產14nm先進工藝有能力在商業市場上一戰了。
對半導體行業來說,在實驗室裡作出先進工藝不是難事,早在2012年中科院微電子研究所就宣布研發出了22nm工藝,在那個時候Intel的也不過是剛剛從32nm轉向22nm節點。
然後呢?沒有然後,Intel的22nm工藝多年前大規模量產了,學術機構研發的22nm工藝依然是停留在紙面上,沒有走向市場。
同樣地,很多人都知道上世紀70年代末,中國就製造了運10這樣的大飛機,但是真正具備國際水平的C919大飛機要到2021年才能交付。
提這量個例子並不是抹煞中科院在先進工藝上的研發,但是在半導體行業,先進工藝研發出來是從0到1的進步,這非常重要,但是如果不能從1到10再到100,不能量產的工藝是沒有商業價值的,也永遠解決不了國內在半導體工藝上的瓶頸問題。
中芯國際現在已經是遇到了好時候,從國內再到國際環境,都有加快國產芯片自主研發、自主生產的迫切需求,Q4季度中來自國內公司的代工收入佔了中芯國際的65%份額,相比上一年的57%大增了21%,未來國產芯片的訂單還會繼續增加。
除了14nm工藝,改進型的12nm工藝也進入了客戶導入階段,中芯國際聯席CEO趙海軍博士和梁孟松博士評論說,先進技術將基本功做紮實,多元化開發客戶,轉化技術開發為收入來源。我們也期待第一代FinFET穩健上量,第二代FinFET持續客戶導入。
中芯國際表示,作為中國半導體行業堅實的基礎,我們將著力完善產品組合,擴大目標市場,以服務日益成熟的客戶抓住市場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