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院如何應對新冠疫情?醫生呼籲考慮三組決策
正在全力抗擊新型冠狀病毒(2019-nCoV)的這個世界,已經不是SARS和H1N1大流行時候的那個世界了。這一次,無論是疫情本身,還是關於它的各種信息和謠言,都比以往傳播得更快了。
埃博拉病毒肆虐時,我在西非做臨床醫生;H1N1疫情暴發期間,我在紐約市的醫院工作。如今,我在波士頓工作,為應對2019新冠病毒急性呼吸道疾病的潛在病例做準備。這次面對的許多挑戰都和前幾次相同。
搞清楚每種病毒的特點固然重要,但另一個問題也同樣重要:當大量疑似感染了一種陌生疾病的人群,湧進醫院尋求護理時,我們該怎麼做?這就需要我們做出三點決策:如何快速確診感染患者,如何對他們進行隔離和護理,以及如何保障醫護人員的安全。
發現並確診病例
疫情在不斷發展,當前又正值流感季,想要在症狀相似的患者中發現新冠病毒的感染者,有兩大難點。第一,2013年和2016年的埃博拉疫情告訴我們,旅行史非常重要。但隨著通報新冠病毒感染確診病例的國家不斷增多,醫護人員需要詢問患者到過的地區也會越來越多。為此,醫院需要讓醫護人員及時了解感染風險的地理變化。
第二,在H1N1流行期間,沒有相關旅行史的人會擠滿急診室和其他醫護點。醫院以及當地的公共衛生機構必須做的是,鼓勵可能感染了新冠病毒的人群盡快接受診斷,同時讓那些感染了不太危險疾病的人盡量不要去急診。公共衛生機構主要負責對公眾進行這方面的教育宣傳,但醫院也必須在各個診所以及他們的患者中加強這類溝通。
當前的數據顯示,新冠病毒感染者在出現感染症狀前,也可能傳播病毒(C。 Rothe et al。 N。 Engl。 J。 Med。 http://doi.org/ggjvr8; 2020)。除了快速發現有過相關旅行史的人,醫院還必須對任何有呼吸道症狀的患者加強感染防控,比如注意手部衛生,佩戴口罩,對人多的地方頻繁消毒,讓有症狀的患者在隔離空間接受護理。
大部分樣本依然需要從醫院送至實驗室。床旁檢測對於快速確診新冠病毒感染,以及讓感染者及時與疑似症狀者隔離開來十分關鍵。已有確診病例的國家和地區正在共享病毒基因序列,這也能推動檢測方法的開發。
發達國家的許多醫院必須決定的一個問題是,是把患者集中在專門為埃博拉病毒感染者設立的生物防護病區中護理,還是把他們集中在專用於其它空氣傳播疾病的病區,比如肺結核和麻疹。無論選擇哪一個,只要疫情繼續擴散,護理區很快都會供不應求。因此,醫院可以製定一個分步走計劃:先考慮只有少量患者的情況;再考慮有大量患者造成重症護理床位緊張的情況。醫院可能還要和鄰近的醫療機構合作,確保所有需要進行重症護理的患者都能得到護理。
保護醫護人員
醫院面臨的另一個困境是,醫護人員應該使用哪些個人防護用品(personal protective equipment,PPE),才能保護自己免受感染。疾控中心和世界衛生組織建議醫護人員採取一系列措施,避免接觸體液、受污染的表面以及因為打噴嚏和咳嗽而向空氣中釋放的病毒顆粒。這些措施包括:手套和全身防護服或隔離衣,同時配備用於淨化空氣的個人呼吸器或經認證的微粒過濾口罩。
與大眾觀點相反的是,最好的保護措施並不一定代表最安全。對於一些複雜的個人防護用品,不熟悉的醫護工作者可能會因為使用不當,增加自己的感染風險。在SARS流行期間,醫護人員在穿脫他們的個人防護用品時,感染風險是最高的。醫院需要不斷培訓醫護人員如何使用這些用品,同時頻繁增加補給。另外,約束性的個人防護用品還會影響患者接受的護理質量。不常用的個人防護用品可能也無法獲得大量供應。如果因為供應跟不上,需要醫護人員在疫情中段更換其他防護用品時(正如我在西非所經歷過的那樣),就會造成許多混亂。最後我想說,適合每個醫療機構的選擇是不同的,這取決於它們的資源和環境。
醫院還需要注意醫護人員健康。如果大量醫護人員患病,醫院和診所就更難應對疫情。如果醫護人員帶病上崗,他們可能會將疾病傳染給患者和同事,我們在紐約應對H1N1暴發的經歷顯示,有60%的臨床醫生是這麼做的(N。 Bhadelia et al。 Infect。 Control Hosp。 Epidemiol。 34, 825–831; 2013)。醫院需要製定好人員配置計劃,以應對人手不足的情況出現。
貫穿這三組決策的一個事實是:在一種新型流行病的進展過程中,人們對於疾病的科學認識在不斷變化,(理想情況下)不斷增加。面對一種新型病毒造成的不確定性,政策和流程的製定無章可循。當疫情逐漸褪去時,便是我們應該回顧總結的時候。
最新進展
北京時間2月11日23:25——新型冠狀病毒疾病正式命名為2019冠狀病毒病(COVID-19)
世界衛生組織將新型冠狀病毒導致的疾病正式命名為“2019冠狀病毒病”(英文縮寫COVID-19),取代過去幾周里出現的各種名字和附加在這一新發疾病上的各種標籤。2月8日,中國國家衛健委決定將該疾病暫命名為“新冠肺炎”(NCP)。但是,由於病毒持續從動物向人類傳播,這種冠狀病毒很快就不新了。
“COVID-19表示2019年的冠狀病毒疾病。”世衛組織首席科學家Soumya Swaminathan在新聞發布會上說。她解釋道,冠狀病毒有很多種,這種命名方式可以為後來的新型冠狀病毒提供一個命名樣例。“病毒本身的名字是由一組國際病毒學家決定的。”她說,“但是為這個疾病起一個日常使用的名字,具有重要意義。”
冠狀病毒導致的其它兩種疾病都以其臨床表現命名:SARS(嚴重急性呼吸系統綜合徵)和MERS(中東呼吸綜合徵)。
世衛組織宣布官方命名後不久,國際病毒分類委員會就把這次的致病病毒命名為“SARS-CoV-2”。該委員會的冠狀病毒研究小組在bioRxiv預印本服務器上發布了一篇論文,文中解釋道,採用這個名字是為了強調,此次的新型冠狀病毒與2003年鑑定的SARS病毒具有很大的相似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