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中的科研突擊隊
1月27日,大年初三,中國科學院上海巴斯德研究所(以下簡稱上海巴斯德所)黨員、研究員郝沛走進所裡。單位保安給她測好體溫後,他們互道了聲“新年好”。在新型冠狀病毒疫情蔓延的新年裡,這是郝沛經歷的第一個面對面的拜年。
中科院上海巴斯德研究所科技攻關組科研人員正在開展工作。中科院上海巴斯德研究所供圖
來源:中國科學報
之後,她走進研究所大樓,和上海巴斯德所科研骨乾一起,在科技攻關《請戰書》上,籤上了自己的名字。
《請戰書》裡這樣寫道:“我們願為戰胜新型冠狀病毒疫情隨時聽候調遣,我們全體隊員都義無反顧!”
疫情裡的科技之聲
郝沛等科研人員對新出現的病毒產生警覺,是在1月12日的下午。就在此前,我國研究人員在國外數據庫公佈了新型冠狀病毒基因組序列。從1月11日下午開始,郝沛和研究團隊的科研人員們一起,開始對數據進行生物信息學分析。熬了整整一個通宵後,他們終於在1月12日的下午看到了數據結果。
“通過對武漢的新型冠狀病毒spike蛋白的結構模擬計算,預測新型冠狀病毒spike蛋白可以與人ACE2蛋白結合,可能通過該機制感染人體上呼吸道表皮細胞。”郝沛拿著數據結果與冠狀病毒領域的大專家商量。
大家一致認為,他們手中的分析數據可以為其他科研人員提供學術參考,也可以為科研人員了解此次病毒的起源、原生宿主,以及評估病毒在物種間或人類之間公共傳播的風險提供幫助。於是,他們及時將數據共享了出去。
隨著病毒感染樣本二代測序數據大量產出,郝沛等人開始考慮是否可以將自己的未知病毒分析流程共享,以便更便捷、系統地了解病毒情況。於是,他們與中國科學院上海營養與健康研究所合作,建立起病毒基因組自動化鑑定雲平台(VIC)。
“我們希望能夠用擅長的生物信息學技術,協助醫院機構很快作出專業判斷。”郝沛說。
這一平台可以直接對接人體樣本的RNA二代測序原始數據,具有對數據全自動質量控制、拼接和病毒組成分析等功能,能夠用來全面分析患者的呼吸道病毒組,研究其致病因子,助力臨床診斷,為採用相應的治療措施提供參考,同時還可以監測病毒變異趨勢,以便提前部署應對措施。
與時間和疫情賽跑
因為疫情形勢嚴峻,郝沛沒有讓她研究團隊裡的科研人員到所裡上班。“上下班往返的路上會有感染的風險,我們做生物信息數據分析,是可以在家里辦公的。”郝沛說。可是,她自己卻從大年初三開始,每天到研究所工作,隨時準備為研究團隊做各種協調工作。
從春節前至今,無論是做數據分析,還是建立“病毒基因組自動化鑑定雲平台”,他們的工作一直沒有停過。因為他們知道,疫情不會等人。
和郝沛研究團隊一樣,整個上海巴斯德所都在與疫情和時間賽跑,因為這是嵌在這個研究所骨子裡的使命。
2003年非典疫情之後,中科院黨組開始著手組織能夠對抗傳染病的科研力量,醞釀成立專門的研究所。
從誕生之日起,這個研究所就擔負起了抗疫的使命——聚焦病原微生物基本生命活動規律、重大傳染性疾病的致病機制等關鍵科學問題,為公共衛生與生物安全提供科技支撐和解決方案。十多年來,上海巴斯德所隨時準備在國家和人民需要的時候,衝上疫情防控和科技攻關的第一線。
做科技攻關排頭兵
“同志們,這是一場沒有硝煙的戰鬥,考驗著每位黨員的責任和擔當。”1月31日,上海巴斯德所黨委在《致全體黨員書》中號召每位黨員和乾部做好科技攻關的排頭兵、疫情防控的帶頭人、疫情防控的宣傳員。
在這場戰鬥中,上海巴斯德所反應迅速。疫情發生以來,所黨委第一時間深入學習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精神和中央、中科院黨組關於疫情防控和科技攻關工作的決策部署。1月23日,研究所成立黨政主要領導牽頭的疫情應對總體領導小組和黨委成員分別牽頭的科技攻關組、應急工作組、科普和宣傳組、供應保障組。1月31日,所黨委對疫情防控工作進行了專題再研究、再部署、再動員,迅速協調製定了全面的疫情防控和科技攻關方案。
所黨委研究成立的科技攻關突擊隊臨時黨支部,由所長、黨委委員唐宏擔任支部書記。研究所的號召和部署很快得到了黨員們的積極響應,他們從各自專業領域出發,沖向科技攻關的前線。在黨員科研骨幹的帶領下,在較短時間內完成了一系列重要的工作。
不少黨員、研究員迅速形成攻關團隊,在快速靈敏檢測、高效疫苗、中和抗體研製攻關中與時間賽跑,與疾病抗戰。
黨員、研究員崔傑帶領研究組成員綜合分析推測出此次暴發的新型冠狀病毒的早期進化機制,為盡快確認傳染源和傳播途徑、制定高效的防控策略提供了科學理論依據……
與此同時,建立病毒分離及檢測標準盤、抗體分選等工作,也在緊鑼密鼓地開展。相關科研人員在中科院統一部署下,在中科院臨床研究醫院(合肥)全面開展工作。
疫情就是命令。如今,疫情尚未結束,科研工作仍在繼續。“我們的黨員同志們將繼續按照組織要求,發揮先鋒模範作用,沖在前面,為黨為國分憂。”上海巴斯德所黨委書記司勝利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