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99例新冠肺炎確診患者回溯研究:CT診斷準確率76.4%
鐘南山團隊2月9日在專業學術網站Medrxiv上發表了對新型冠狀病毒的最新研究論文。論文由鍾南山攜手來自全國抗疫一線的37位作者共同完成。作者單位包括廣州市呼吸衛生研究所、武漢市金銀潭醫院、黃岡市中心醫院等。
該論文對來自國內31個省市地區552家醫院的1099例新冠肺炎確診患者的臨床特徵進行了回顧性研究,是迄今為止患者規模最大的分析,提供了患者臨床表現、潛伏期、診斷準確率、預後相關因素等許多方面的內容。
01潛伏期最長達24天不排除“超級傳播者”
按地域來看,這次研究的病例主要來自疫情中心的武漢,其中武漢金銀潭醫院占到了132例,武漢協和醫院有55例,病例中有2%屬於醫護人員感染。重症患者共有173例,佔比達到15.7%,和此前世衛組織公佈的數據基本一致。目前有55名患者已經治愈出院,15名死亡,患者病死率為1.4%,大多數患者仍住院治療。此外,治療過程中收入ICU的有55例,佔患者整體的5%。
(數據前三列分別為總體數據、非重症患者數據和重症患者數據,下同)
患者中位年齡為47歲。各年齡段人群均有分佈,15歲以下者佔0.9%;女性為41.9%。其中,25.2%患者至少合併一種基礎疾病(如高血壓、慢性阻塞性肺病等)。
從流行病學史上看,43.95%(483人)為武漢當地居民,26.0%的患者未在近期前往武漢或者未與來自武漢的人有過接觸史。在武漢以外地區,有31.3%的患者去過武漢,71.8%的患者接觸過來自武漢的人。1099名患者中,僅1.18%有野生動物接觸史。這為新冠肺炎人傳人提供了進一步證據,也印證了家族聚集性發病、無症狀感染者傳播等相關報導,因此,不排除“超級傳播者”的存在。
至於病毒潛伏期方面,研究認為新型冠狀病毒的中位潛伏期天數為3天,要比此前研究發現的更短。不過從此次多地確診的1099例患者樣本來看,潛伏期最長可達24天,最短為0天。
02 發熱咳嗽依然是主要症狀CT診斷準確率76.4%
論文發現發熱和咳嗽是最常見的症狀,1099例患者中分別有87.9%出現發熱症狀,有67.7%出現咳嗽症狀。另外,腹瀉和嘔吐等消化道症狀也存在,但較少見,分別佔3.7%和5%。值得注意的是,這些感染者在就診時發燒的僅佔43.1%,住院後總的發熱比例才達到87.9%,而同屬冠狀病毒致病的SARS和中東呼吸綜合徵(MERS),患者確診時幾乎全部存在發熱症狀,不發熱的只有1-2%,這說明新型冠狀病毒感染早期診斷不能過分側重於是否發燒。
住院期間,患者最常見的並發症為肺炎(79.1%),其次是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徵(3.4%)和休克(1%)。
關於如何提高新型冠狀病毒檢測準確率方面,研究也給出了一定參考。研究指出,在入院接受CT檢查時,76.4%的患者呈現了肺炎表現,主要為毛玻璃樣陰影(50%)和雙肺斑片狀陰影(46.4%),絕大多數重症患者都能以此確診。一些感染者出現正常的放射學表現,僅靠肺部CT確診新型冠狀病毒感染準確率只有76.4%,如果把CT檢查、核酸試劑盒和臨床症狀結合在一起,確診的準確率能達到97%。
03 吸氧是目前主要療法及時採取措施很重要
吸氧依然是目前主要的治療方法,分別有38.0%、6.1%、57.5%、35.8%的患者接受吸氧、機械通氣、靜脈用抗生素、奧司他韋治療。並且在研究中,只有重症患者接受機械通氣治療。
和之前發表的兩項研究相比,此次研究基於更大的樣本量和在全國各地招募的病例,最新研究得出的新冠肺炎病死率明顯變低,為1.4%。當計入廣東省的試點數據時,病死率降低到0.88%。這是因為廣東採取了有效的預防措施,早隔離、早診斷和早治療可能共同促進了廣東省新冠肺炎病死率的顯著下降。
論文指出,嚴格、及時地採取流行病學措施,對遏制疫情迅速蔓延至關重要。對於疾病的有效治療方法仍需持續不斷努力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