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對各產業帶來的影響究竟有多大?
虎嗅Pro注:受疫情的影響,直到今天很多公司才終於開工,不管是以在線在家辦公、分批到公司的方式,人們迫切地期待一切都能重回軌道,然而現實的嚴峻考驗仍在繼續。丘吉爾曾說,不要浪費一場危機(Never waste a good crisis),巨大的壓力下,企業家們開始重新審視戰略、組織、團隊,省時度勢,期待能給出當前境況下的最優解。
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虎嗅Pro攢了個局,邀請了數位分享嘉賓以及500名億級企業CEO一同,在2月8日-2月12日5天時間,以宏觀篇、組織篇、業務與戰略、實戰篇四大模塊,在線探討“人錢事,如何快速回血?”(我們的分享仍在繼續,詳情參見文末海報,感興趣的話,速來報名吧)
以下是第一講的文字內容整理,是由智本社創始人、社長清和帶來的分享,主要詳細講解了疫情對於宏觀經濟、各產業的影響,希望能對諸位有所幫助。
大家好!我是智本社的清和,今天我分享的主題是:本次新冠肺炎對宏觀經濟及各主要產業的影響。
到目前為止,疫情還處於爆發期,還沒得到實質性控制,現在談疫情對經濟的具體影響是有難度的。所以,在分享之前,我需要做四點說明:
第一是以非典的控制週期為參考,即疫情在半年內獲得控制並結束戰鬥。這個假設沒有任何科學依據,只是為了找到一個基礎來分析疫情對經濟的影響,事實上現在沒有人能夠準確判斷疫情走勢。
第二是我主要通過經濟學的理論與思維,分析疫情對宏觀經濟及各主要產業的影響,側重於影響路徑、經濟規律及產業趨勢的分析;不提供具體的結論,實際上現在下結論還為時過早,更不作為投資指導及策略。
第三是我的分析重點是疫情對經濟循環的衝擊,是否造成市場斷裂、企業倒閉、工人失業,而不僅僅只是眼前的直接經濟損失。接下來的分享中,我側重分析疫情對各產業、產業鏈條上的不同企業的影響,包括負債率、現金流以及抗風險能力。注意,這是我今天分享的重點。
第四是我會使用一些研究團隊的調查報告,他們分別是興業銀行首席策略師喬永遠團隊對50家企業一手調查,朱武祥、劉軍、魏煒三位教授的對995家中小企業的調查分析,新財富對上市公司的獨家調查,還有經濟學家任澤平團隊、廣發證券的研究分析。感謝這些團隊的付出。
我主要從三個方面進行分析:
- 此次疫情對宏觀經濟的影響,佔25%篇幅;
- 此次疫情對各主要產業的衝擊,佔60%篇幅;
- 此次疫情可能催生哪些產業與機會,佔15%篇幅。
此次疫情對宏觀經濟的影響
疫情原本是一隻“灰犀牛”,在去年年底從遠處,也就是武漢向我們奔跑過來,但由於疫情信息未充分流動,這只奔跑的灰犀牛並未引起重視,也沒有觸發市場機制,形成供給與價格調節。
直到今年1月20日疫情信息公開後,這只“灰犀牛”突然演變為“黑天鵝”,全國高度警戒、甚至恐慌,口罩一搶而空,武漢多地封城,春節假期延長,返程復工推遲。
所以,本次疫情對宏觀經濟的影響,具有“黑天鵝”的突發性和“灰犀牛”的衝擊慣性兩大特點。
我認為,本次疫情對宏觀經濟的影響主要有以下兩個方面:
造成財富的淨損失,加大經濟增速下行的壓力
需要明確的第一點是,疫情肯定是造成財富的淨損失。有些人認為,市場具有調節作用,疫情過後,經濟恢復,可以填補財富損失,燙平經濟波動。還有一些人認為,疫情如戰爭,可以倒逼技術進步,反而促進了經濟發展。
這兩種觀點邏輯上沒有問題,但是忽略了一點,那就是疫情、戰爭創造的需求是被動的,而不是主動的。這種被動的需求只會造成財富淨損失,否則就會得出荒唐的結論:災難促進財富增加。
需要明確的第二點是,非典對經濟的影響沒有太多參考價值。因為這兩次的宏觀經濟背景是完全不同的:
國內方面,非典時期,中國經濟處於景氣週期,90年代改革的紅利爆發,經濟高速增長,人口紅利巨大,製造業火熱,房地產蓄勢待發,市場爆發力強。2003年第二季度GDP因非典損失了2個點左右,當年GDP增速實現了10%的高增長。此後8年,GDP增速都在9%以上。
如今,中國處於經濟下行週期,大概在2010年經濟增速進入拐點,從10%左右的增速下降到去年“6”的台階,今年“保6”的難度很大。
國際方面,非典時期,全球經濟增長強勢,國際貿易火熱,中國剛剛加入WTO,國際市場紅利大爆發,外貿出口一日千里。
如今中國所面臨的國際環境發生了逆轉,全球經濟低迷,國際市場紅利衰退,中國與美國貿易摩擦進入縱深階段,國際產業鏈轉移,出口製造業的競爭力衰退。
前不久世界衛生組織將這次疫情定性為“國際關注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雖然世界衛生組織不建議他國針對中國採取旅遊、貿易等限制,但依然有些國家採取了類似措施。
從內外部情況來看,如今中國經濟的修復程度、自愈能力不如2003年。全球技術紅利、國際市場紅利、國內人口紅利逐漸消失,經濟下行壓力大。
另外,過去十年,我們大量使用貨幣、財政手段刺激經濟增長。如今,國內房價居高不下,企業、家庭的負債率都大幅度攀升,基建拉動及房地產投資對經濟增長的負效應已經凸顯。隨著中國與美國貿易摩擦深入、金融市場逐步開放以及經濟負債率高企,貨幣及財政刺激的空間越來越小、效果越來越差、風險越來越大。
綜合以上,這次疫情對經濟的負面影響要大於非典。今年第一季度經濟增速可能因此下降2個點以上。我這裡引用經濟學家任澤平團隊的一個研究數據:僅春節七天,電影票房損失70億,餐飲零售損失5000億,旅遊市場損失5000億,僅這三個行業的直接經濟損失就超過一萬億。這一萬億,占到了2019年第一季度GDP的4.6%。
接下來,不論疫情控制得怎樣,我想今年整年的GDP增速大概率低於6%,今年經濟增速下行的壓力比去年更大。當然,這個結論只是一個簡單推測。
衝擊經濟循環,打擊供給端
此次疫情對宏觀經濟造成的第二大影響是,衝擊經濟循環,打擊供給端,可能加劇企業及家庭債務危機,加劇物價上漲及失業,滯漲壓力增大。滯漲,說的是經濟下行、衰退的同時,物價上漲,失業率上升。這是我關注的重點。
正常情況下,經濟遭遇疫情、股災等衝擊,市場的自愈能力會促進經濟復甦。如非典過後,經濟強勁復甦,很快燙平了波動。又比如,剛才講到春節七天,旅遊市場損失5000億,主要是需求被強行抑制。疫情之後,旅遊需求增加,市場逐漸復蘇,財富損失會得到彌補。
但是,有些損失是難以彌補、無法挽回的,比如因為疫情,冬季和春節的服裝存貨積壓,田地裡的蔬果腐爛。又比如,生命的消失,企業的消失,工人下崗,經濟循環斷裂。
一些門店、一些工廠及公司被房租和工資壓垮,因無法償還債務、貸款而倒閉。一些工人被裁員,被降薪,家庭收入下降。一些家庭收入減少,無法按時償還貸款導致斷貸、違約。
這說明經濟循環遭受打擊,市場的自愈能力遭遇挑戰,甚至出現通脹螺旋或債務螺旋。
概括起來,這次疫情對經濟的影響,我們真正需要關注的,不是眼前,第一季度、這半年的經濟損失,而是這次疫情是否會打擊正常的經濟循環。
由於這次疫情比非典傳染程度更高,政府封鎖力度更強,疫情期間返程復工、企業復產、經濟復甦的難度更大、週期更長,市場循環可能斷裂。我們需要著重關注兩點:
一是企業,尤其是中小企業的債務危機。企業收入下降、現金流枯竭、債務危機爆發,會引發連鎖效應,經濟衰退,產值下降,債務增加,工人失業。疫情期間企業的壓力包括:租金、工人工資壓力大,物流受阻,違約風險大,客戶流失,負債率上升,資金周轉困難,復工招工難,業績受損波及資本市場,預期不確定性,運營管理難度增加,等等。
一份朱武祥教授的對995家中小企業的調查報告數據顯示:34%的受訪企業只能維持1個月,33.1%的企業可以維持2個月,17.91%的企業可以維持3個月。就是說,67.1%的企業可以維持2個月,85.01%的企業最多維持3個月,只有9.96%的企業能維持6個月以上。
我們需要重點關注的第二點是,企業裁員、降薪,工人失業,家庭收入減少,負債率上升,一些家庭可能面臨債務違約。
疫情對彈性薪酬的工人收入影響大,對農民工的收入影響大。企業的成本壓力,也會轉移到工人身上,通過降薪、裁員來緩解。
朱武祥教授的調查顯示,29.58%的受訪企業估計疫情導致今年營業收入下降幅度超過50%,22.43%的企業計劃減員降薪來度過難關,21.23%的企業準備貸款,16.20%的企業選擇停產歇業。可見,中小企業首選裁員,值得注意的是,是中小企業承擔了大量的就業人口。
此次疫情對各主要產業的衝擊
每個行業的抗風險能力不同,每個行業、每個企業的負債率、現金流狀況不同,每個企業所處的產業位置,所遭遇疫情的打擊程度也不同,因而有必要區分對待。這次疫情跟非典類似,對產業的影響,存在一個規律路徑:衝擊波從下游逐漸向中上游傳遞。首當其衝的是第三產業,尤其是零售及服務業。接下來,我按照這一路徑,重點分析疫情對電影、餐飲、旅遊文娛、服裝零售、交通運輸、教育培訓、金融服務、房地產、製造業的影響。
電影產業
電影產業鏈從上游到下游分別是創作策劃、拍攝製作、電影發行、電影院線,其中下游的院線受到的打擊很大。按照2019年的數據,春節檔佔全年票房收入的9%左右。今年原本有《唐人街探案3》、《囧媽》、《奪冠》、《姜子牙》、《緊急救援》、《熊出沒7》、《急先鋒》七部春節檔影片,如今票房銷量基本可以忽略不計。
從全年來看,院線丟失了這9%的收入,甚至更多,是否會遭遇資金鍊斷裂的風險?
院線是高負債、高流水的行業,前些年的電影紅利期,很多連鎖院線大量舉債,通過流水周轉或院線抵押,實現滾雪球式擴張。如今,突然流水枯竭,若疫情持續,資金鍊斷裂、債務違約的風險還是很大的。尤其是這次疫情的突然性,打亂了院線春節檔的收入預期。
值得注意的是,很多大型院線的母公司是房地產公司,如萬達、泰禾。大型院線依託於大型房地產公司,抗風險能力會更大一些。所以,注意兩點:一是小型院線可能會被洗牌;二是大型院線要關注房地產母公司的負債狀況。
除了院線外,電影拍攝製作環節也有影響。首先是正在拍攝的電影被迫中斷,橫店等影視城關閉,電影工作者歇業。有些電影的檔期不得不推後。
正常情況下,影視公司、經紀人公司以及電影工作者能夠承擔幾個月甚至半年的空檔,但是問題在於,中國電影本在寒冬期。去年下半年,電影拍攝、投資、產能都攔腰斬半,資本紛紛逃離,部分電影工作者失業、轉業。如今疫情來襲,可謂雪上加霜。疫情過後影視會復蘇,但我認為電影產業依然蕭條。
餐飲業
大量餐廳停業,餐飲業損失難以估計。開市四天,酒店及餐飲跌幅-11.0%,其中西安飲食-14.57%。
這個損失大多數是淨損失,無法在疫情后進行回填。朱武祥團隊針對995家中小企業進行調查,其中,零售服務、餐飲住宿、娛樂及文化旅遊佔32%。調查報告顯示,疫情期間這些中小企業面臨的主要成本壓力來自工資和租金,員工工資和五險一金、租金合計達76.46%,償還貸款佔13.98%。
餐飲店的毛利率還是比較高,負債率偏低,但極度依賴於流水。這行業的特點是,餐飲店依賴高流水,現金儲備有限,甚至基本不儲備現金,日常運營依託於單店的流水滾動。
同時,信用資產不夠,很難獲得銀行貸款,如今門店突然關閉,或流水枯竭,發工資、繳房租都困難。再加上這些年房租大幅度上漲,不少個體戶餐廳、過度擴張的連鎖餐廳可能倒閉。若疫情持續,多數餐廳熬不過三個月,還會陷入開張與關張的兩難。
我們再看大型餐飲公司。這些年經營狀況不太好的全聚德,其股價在開市四天跌幅為-14.44%。還有,前不久,西貝董事長賈國龍呼救:賬上現金流抗不過3個月。西貝在全國60多個城市有400多家門店基本都已暫停,預計春節前後的一個月時間將損失營收7-8億元。
西貝主要的壓力在人工成本和房租,大概佔30%,房租佔10%。2萬多員工,一個月工資1.56億,三個月大概4、5個億。西貝董事長說,哪個企業會儲備那麼多現金,如今只能貸款給員工發工資。
所以,餐飲遭遇的打擊會很大,短時間內會有一批企業倒閉,一批服務工人失業,不過餐飲具有剛需性質,疫情過後,這個行業又會逐漸恢復。
疫情過後,餐飲業會有什麼改變?首先,不會有大改變,餐飲是剛需,需求穩定,而且飲食習慣很難改變。其次,酒店類餐廳恢復速度更慢,快餐類更快。這次疫情,多數傳染案例來自聚集、聚餐。這給中國人喜歡的聚餐共食習慣以警醒,段時間內聚餐會減少。最後,人們會更注重餐飲衛生,培養分餐習慣,網上訂餐、生鮮外賣有機會。
旅遊及文娛業
旅遊依賴於黃金周,受疫情影響,今年春節假期、五一兩大黃金周,旅遊、文娛都將遭遇重創。今年開市四天,景點及旅遊板塊跌幅-9.56%,嶺南控股-14.99%。
春節假期,全國旅遊收入損失超過五千億。這五千億很難在疫情后彌補,因為黃金周有限,今年暑假時間可能減少。
具體到景區和旅遊服務。旅行社,輕資產運營,負債小,但旅行社逐步進入衰退期,這次疫情會加速旅行社淘汰和轉型。疫情期間,全國近4萬旅行社130萬導遊面臨生存問題。
景區不少歸屬國有企業、大型企業,雖然虧損嚴重,但依然具有一定的抗風險能力。這些年,房地產企業快速擴張的各類小鎮、娛樂城,負債率會更高,風險會更大。這次疫情可能加速這類資源甩賣、重組。比如海航陷入債務困境,開市四天海航創新跌幅-16.34%。
疫情后,旅遊業會有什麼變化?
疫情后,景區尤其是大型觀光景區的經濟恢復會比較慢。大型景區,人流密集,短期內游客會選擇迴避,同時大型景區依賴黃金周。相反,短程自駕游、家庭遊以及體驗性旅遊會成為趨勢。
交通運輸
疫情期間,國人蝸居在家,部分道路封閉,民航、鐵路的出行人次減少七成。今年開市四天,公交、港口航運板塊跌幅超過10%,其中長航鳳凰和渤海輪渡跌幅都超過16%。
具體來看,民航、鐵路、海運、港口基本都是國營的,抗風險能力強。網絡租車公司壓力會大一些,他們屬於重資產運輸,購車或自身租車、車輛維護及網店運營的成本很高。
最需要關注的群體是大規模的運輸個體戶,如出租車司機、網約車司機、大貨車司機。他們中,不少有貸款買車的情況,大規模停運、長時間歇業,會降低他們的收入,增加負債率和貸款違約率。
汽車產業
去年,中國汽車產業遭遇滑鐵盧,全年汽車銷量下滑8.2%,汽油車銷量大滑坡的同時,電動車銷售在財政補貼退坡後也快速下滑。這次疫情,對汽車產業來說無疑是雪上加霜。
汽車產業鏈,包括汽車零配件、汽車製造組裝、汽車銷售、汽車服務。汽車服務的困難屬於短期,畢竟汽車存量還在。但汽車零配件、汽車製造組裝、汽車銷售的形勢不容樂觀。
預計,疫情后,今年汽車銷售依然會延續頹勢,由於庫存大,汽車價格可能還會下降。
尤其要關注汽車廠商及零配件供應商。汽車製造是一個重資產、高負債的行業,車市萎縮、庫存高企、行業寒冬加上這次疫情的衝擊,今年部分汽車廠商可能會違約、倒閉、甩賣、重組,汽車零配件供應商也面臨洗牌。
在汽車廠商中,這些年殺入進來的新能源造車新勢力很危險。他們的負債率極高,現金流危機重重,再加上今年國產特斯拉大幅度降價的毀滅性打擊,我擔心這次疫情會成為壓垮他們的最後一根稻草。
預計,疫情過後,政府會出台車市刺激方案,比如大城市增加搖號名額,放鬆甚至取消限購限行,繼續維持新能源汽車的補貼,等等。
服裝零售
實體服裝零售受到的打擊非常大,網絡服裝零售因物流的問題也損失不小。服裝零售的損失是淨損失,因為服裝庫存的貶值率很高。服裝零售最怕高庫存、低周轉,尤其是時裝。
受疫情衝擊,去年冬裝和春裝都面臨大量的庫存積壓,疫情過後,也就過季了,只能低價甩賣,虧損巨大。店租、人工工資將拖垮一批服裝門店。大型服裝品牌的日子也會很艱難,接下來,他們的主要任務是,去兩個季度的庫存,必然會關閉一些租金高、銷售低的門店。
服裝零售的壓力會逐漸往上游傳遞到服裝生產及原料供應。按照中國工廠的結款週期,年底工廠無法收回全部貨款,會產生一部分應收賬款。今年,工廠收款的壓力會更大。
預計,今年,一些服裝工廠會面臨結構性矛盾,一方面去年的貨款收不回來,另一方面新款沒有資金、工人安排生產,難招到工人生產今年夏裝、秋裝。這些問題還會進一步波及原料供應商。
概括起來,這次疫情是服裝零售及工廠的一次突發的庫存“事故”,生死全在去庫存回籠資金上。
教育培訓
這次疫情對教育培訓的打擊很明顯。預計,對教育培訓的“封鎖”時間要比酒店、旅遊等更長,畢竟孩子的健康安全是第一位的。
所以,教育培訓行業面臨的租金壓力、人工成本壓力更大,復工復產更加緩慢。教育培訓屬輕資產運行,很難獲得銀行貸款,多數靠股東注資和私人借貸度日。不過,這一行業,小機構眾多,門檻不高,經營靈活,關張和再開的難度相對較小,相對容易應對沖擊。
這次疫情是否推動線上教育、知識付費的發展?這個問題我們在最後部分講。
金融服務
金融服務是一個很大的概念,與宏觀經濟基本面息息相關。如果疫情沒有造成系統性風險,金融業不會有太大的問題,畢竟金融業的國有比重大,易受政府管制。
但是,即使不發生系統性風險,疫情對金融業的衝擊依然不能小覷。先來看看股市。疫情期間,延期開市,風險不斷堆積。開市當天,全線補跌,上證大盤跌幅超過7個點。其中金融資產損失慘重。開市四天,保險及其他板塊跌幅-9.29%,其中華鐵應急-19.24%,安信信託-18.21%。
為了防止股票下跌再次引發股權質押風險,證監會在開市前就發通知暫停了融券賣出業務。同時要求,在疫情解除前,對湖北地區的融資融券客戶,以及因疫情實施隔離或接受救治的其他地區融資融券客戶,證券公司不主動實施強制平倉。
目前,全市場的融資融券餘額約1萬億元,大概佔A股流通市值的2.13%。由於擔心股權質押風險,政府凍結流動性,A股很難繼續下跌,但也很難上漲,更不支持很多券商認為的牛市。今年的疫情加劇了經濟下行的壓力,社會資金還可能分流到其它地方。
銀行的風險也會因為疫情而增加。上面我們講到了很多行業的債務壓力都會增加,企業及家庭的違約率可能上升,將對銀行收回貸款造成壓力。當然,大型商業銀行資金充足、國有背景,風險不大。
但地方性銀行的風險會加劇,去年個別地方性銀行出現了風險,在房地產貸款及地方城投融資業務上過度擴張的地方性銀行會更加困難。
私募基金、網絡貸款的扛風險能力更脆弱得多,這兩年,這些領域集中暴雷,現在危機依然未解除。受疫情的衝擊,企業及家庭的資產負債表惡化,更可能將風險傳遞給這三個領域。
房地產
疫情信息公開後,房地產銷售、建設、投資及土地拍賣全面停止,房地產的韌性備受考驗。房地產銷售屬輕資產、低負債,壓力在人工與店租,但經營靈活,容易關張和再開業。
但是,房地產商則完全不同。房地產是典型的高負債行業,開發商追求極至高周轉。很多地產商都在效仿碧桂園,從拿地、融資、設計、建設到開盤,六個月週期,甚至更少時間。高周轉的目的是,最大限度地降低庫存和利息壓力。
如今疫情來襲,房地產投資與銷售的周期會大幅度延長,這絕對考驗房地產商的現金流和融資能力。更要命的是,房地產商與所有企業一樣對這次疫情毫無準備。
去年,房地產市場分化明顯,碧桂園、万科、恆大的銷售超過6千億,另一邊房地產企業破產數量快速增加。事實上,過去兩年,銀行信貸收緊,地產商融資成本增加,一些中小房企資金鍊斷裂。如今,這次疫情打斷了房企的高周轉,勢必進一步增加融資成本,甚至加劇房企倒閉。預計,疫情后,地方政府放鬆房地產調控的可能性大,會出台政策刺激地產保增長。
製造業
製造業,範圍很廣,企業類型很多,不太好講。我主要說幾點:
一是疫情防控時間越長,返程復工越緩慢,工業復產越艱難,對製造業的打擊越大。疫情先沖擊第三產業,尤其是零售業,然後波及製造業。隨著時間推移,工廠的壓力主要來自廠房租金、員工工資、銀行貸款、無法按時交貨以及壞賬增加。一旦工廠資產負債表惡化,會出現較多的“三角債”。
二是勞動密集型工廠,如服裝、電子,在復工復產過程中,很可能面臨招工困難。這個跟失業率增加並不矛盾,屬於結構性、短期性問題。
第三點外貿出口型企業,可能面臨交貨困難、違約風險。如果復工復產的時間拖得越久,國際訂單丟失、國際客戶丟失的越多。國際客戶丟失可能加速國際產業轉移。
我們需要了解一個背景,過去幾年,尤其是中國與美國貿易摩擦之後,中國內地成本上升,部分企業如三星電子,轉移到越南等地。如今兩三個月無法交貨,國際客戶很可能就跑到越南去了。承接這一訂單的,很可能也是從中國內地轉移過去的工廠。另外,疫情是否會導致國際客戶降低對中國商品的採購,目前我們還難以估計。
此次疫情可能催生哪些產業與機會
這次疫情包括非典,對產業經濟的影響,存在另外一個規律路徑:線下實體遭受打擊,線上虛擬市場則興旺。所以,不少催生的產業及機會都與網絡有關係。
首先我們看生物醫藥及醫療服務行業。今年開市四天,漲幅靠前的板塊有醫藥商業、醫療器械服務、生物製品、化學製藥,上漲幅度都超過10%。其中,人民同泰46.36%,海王生物46.27%,普門科技54.85%,恆康醫療46.70%,四環生物46.27%,哈藥股份46.67%。
這次疫情很可能加大政府及資本對生物醫藥及醫療服務產業投資,尤其是醫療技術方面。可以多關注以下幾類企業:病原檢測型技術企業、醫療物資供應鏈企業、醫療自動化和智能化設備生產商、隔離病房服務機器人和消毒機器人技術企業。
不過,生物醫藥方面的企業,要注意政策門檻。
這幾年,深圳有不少海歸團隊在生物醫藥方面創業,有些技術不錯,也有不少政府補貼,但遇到政策上的門檻。所以,關注這個行業的人,要多關注政府政策。若政策改革,這個行業會有更大的機會。
另外一點是,網上診療被媒體熱炒。我個人對網上診療服務比較謹慎。網絡醫療及智能醫療確實是一個趨勢,但是中國的醫療體制掌握了絕大數醫療資源及數據。這個行業值得關注,但更要關注醫療體制改革。
在線教育
在線教育這次受到了熱捧,包括在線教育培訓機構以及系統提供商。比如,培訓機構學而思提供了免費課程,供孩子在網上學習。騰訊作為系統提供商,提供了雲教學服務,為在線教育提供技術支持。今年開市第一天,中文在線、全通教育等近30在線教育股漲停。
這次疫情對這個行業的影響,我想有幾個方面:
一是更多資本進入在線教育和知識付費。
二是強化了人們在線學習及付費的習慣。
三是倒逼更多專業人士加入線上培訓,在線教育及培訓的內容規模會擴大,質量會提升。
少兒的在線教育規模會持續擴大,如學而思的教學課程培訓、VIPKID的外教培訓、凱叔講故事以及眾多興趣培訓。但是,從長期來看,少兒的培訓,尤其是輔導培訓、興趣培訓,也不會因線上教育受到衝擊。更可能是,線上和線下會有更好的結合。
成人在線培訓這塊,主要指知識付費,會有一些專業人士,如大學教授加入。注意知識付費不等於信息付費,信息在網絡時代是免費的,採用廣告模式。人們只會給專業的、系統的知識付費。
預計,繼得到大學、混沌大學、樊登讀書會之後,知識付費將進入2.0時代,更多的人才和資本進入,知識付費會更加專業、精深和豐富。
在線生鮮
在線生鮮,是這幾年興起的行業,有點不溫不火。但這些疫情,激發了這個行業,很多人在手機上在叮咚、盒馬生鮮上買菜、買生鮮。
這個行業最大的難度:
一是後端的供應鏈,生鮮供應鏈難度是很大的,這點絕對不容小覷;
二是前端用戶習慣的培養。這個行業客戶教育成本很高。很多大媽不習慣使用手機買菜,這次疫情有助於習慣的培養。
但是,疫情過後,大多數人會回到實體菜市場、超市買菜。一是考慮價格因素,二是生活習慣,買菜是大媽鍛煉身體、朋友交流的一種生活方式。不過,這個行業依然會被資本看好,只是它的成長需要一個過程,從一二線城市再到三四線。
在線遊戲和影視
疫情期間,遊戲火爆。手游《王者榮耀》在大年三十當天的流水為20億元左右。之前,《王者榮耀》的單日流水紀錄為2019年大年三十的13億元。疫情對這個行業的影響是暫時的,不會改變這個行業的正常趨勢。預計,遊戲分級可能會出現。
疫情期間,徐崢的《囧媽》在網絡上免費直播,引發電影界的抗議。不過,此舉不會改變電影業的規則。在當前的審查機制下,不管是網絡劇還是電影發展空間都有限。
當然,網絡上不定期會出現類似於奇葩說這樣的火爆綜藝,李子柒這類的節目以及李佳琦等網紅。這類機會值得關注。
疫情催生的機會,還包括在線辦公系統、人工智能等,比如金山辦公、會暢通訊等,我在這裡就不一一分析。我的分享就到此結束了。由於涉及行業眾多,有些分析難免不夠深入或客觀,還請諒解和指正。最後,感謝虎嗅提供這樣的平台與各位交流與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