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南山團隊首篇新冠病毒論文:一半以上患者早期不發熱
最新新冠病毒的研究,迄今最大規模樣本分析,鐘南山團隊出品。這篇剛剛預印發布的論文中,鐘南山及其研究團隊分析了1099病例後,得出最新感染新冠病毒患者的臨床表現:“只有43.8%在早期表現出了發熱症狀,但住院後出現發熱症狀的佔87.9%。”
原標題:鐘南山團隊首篇新冠病毒論文:一半以上患者早期不發熱,最長潛伏期24天,基於迄今最大規模樣本分析
歡迎關注“創事記”微信訂閱號:sinachuangshiji
文/十三乾明
來源:量子位
他們還在論文中指出,檢測新冠感染患者病例,不能過分側重於是否發燒。
鐘南山團隊還在論文中披露如下研究結論:
- 一些感染患者中卻存在正常的放射學表現,僅靠CT確診新冠病毒感染準確率為76.4%;
- 疾病潛伏期中位數只有3天,最長達到了24天,不能排除“超級傳播者”的存在;
- 通過胃腸道分泌物的傳播可能在病毒的快速傳播中起了作用,這也意味著糞口傳播也是有可能的…
而且,他們也在論文中斷開了新冠病毒與肺炎的聯繫,而是把這一病症稱之為2019-nCoV ARD,新冠病毒急性呼吸道疾病。
因為他們得出結論,肺炎與否,不必納入臨床症狀…
這些結論基本上刷新了當前對新冠病毒的認知,對抗擊新冠病毒帶來了新的參考,也是鍾南山團隊在新冠病毒疫情以來首次以論文形式發表研究成果。
所以這究竟是一篇怎樣的論文?通過哪些樣本案例?如何得出上述結論?
迄今最大規模的臨床樣本分析
2月9日,鐘南山團隊在論文預印本網站“medrxiv”發布最新論文,披露了這些研究成果。
題為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of 2019 novel coronavirus infection in China。
沒有精緻的排版,只有密密麻麻的文字,對2019-nCoV ARD的臨床特徵 (實驗室確診病例)進行了回顧性研究。
實驗數據
在實驗數據方面,是迄今為止最大的樣本。
包括截至1月29日,來自31個省級行政區的552家醫院,共計1099例患者樣本。
對潛伏期定義為:從接觸傳播源到出現症狀的時間。
流行病學特徵(包括近期接觸史)、臨床症狀和體徵,以及實驗室檢查結果,都是從電子病歷中提取。
放射學評估,則包括胸部X光或計算機斷層掃描。
實驗室評估,包括全血細胞計數、血液化學、凝血測試、肝腎功能、電解質、C反應蛋白、降鈣素、乳酸脫氫酶和肌酸激酶。
2019-nCoV ARD的嚴重程度,即是否重症,根據國際社區獲得性肺炎指南來確定。
主要的複合終點是進入重症監護病房(ICU),機械通氣或死亡。次要終點包括死亡率,從症狀發作到復合終點的時間及其每個組成部分。
他們也在論文中指出,由於臨床觀察仍在進行中,因此未將固定時間範圍(即28天內)應用於這些終點。
統計方法
論文中,根據美國胸科協會入院指南,將患者分為嚴重和非嚴重的2019-nCoV ARD。
其中,連續變量以均值和標準差,或中位數和四分位距(IQR)表示。分類變量被總結為每個類別中的計數和百分比。
檢驗方面,連續變量採用Wilcoxon秩和檢驗,分類變量適當採用卡方檢驗和Fisher精確檢驗。
對於住院病例中復合終點的風險和潛在風險因素的分析,採用的是Fine-Gray競爭風險模型,其中恢復是競爭風險。
靈敏度分析,則是採用Cox比例風險模型。
潛在的危險因素包括接觸史、年齡、異常的放射學和實驗室檢查結果,以及並發症的發展。
此外,他們還將具有統計學意義的危險因素,例如性別和吸煙狀況納入了最終模型。
重新審視新冠病毒感染患者
人口及臨床特徵
在論文分析樣本的截止時間1月29日,所有1324名患者中,222人(16.8%)有疑似診斷,因此被排除在外。
由於原報告的不完整性,缺少3例患者的核心數據集(包括臨床結果和症狀),因此報告從31個省(市)的552家醫院中篩選出了1099例2019-nCoV ARD患者,如下圖所示。
人口統計學和臨床特徵如下表所示。
2.09%是醫療工作者;1.18%的患者有接觸野生動物史;31.30%有近期到過武漢;71.80%有接觸過武漢人。
武漢市本地居民483例(43.95%)。武漢以外地區26.0%的患者最近沒有去過武漢或與武漢人接觸。
中位潛伏期為3.0天(範圍為0至24.0)——要比此前研究發現的更短。
在本次研究中,聯合全國多中心確診1099例例患者數據來看,潛伏期最短為0天,最長可達到24天,中位數據為3天。
其中,值得注意的是,這個最長“24天”的潛伏期,也引發一定爭議。
2019-nCoV ARD的診斷跨越整個年齡譜。中位年齡47.0歲(IQR, 35.0 ~ 58.0歲),女性佔比41.9%,年齡在15歲以下的患者佔0.9%。
發燒(87.9%)和咳嗽(67.7%)是最常見的症狀,而腹瀉(3.7%)和嘔吐(5.0%)很少見。25.2%的患者至少有一種潛在的疾病(即高血壓、慢性阻塞性肺病)。
但他們發現,在患者感染新冠病毒的早期,只有43.8%表現出了發熱症狀,因此也得出結論:檢測新冠感染患者病例,不能過分側重於是否發燒。
入院時分別將926例和173例患者分為非嚴重組和嚴重亞組。兩組之間的年齡差異很大。
此外,與非嚴重病例相比,重症病例中任何潛在的疾病明顯更為常見(38.2% vs. 22.5%, P<0.001)。
兩組患者的暴露史無明顯差異(P>0.05)。
入院時放射學和實驗室檢查結果
下表展示了患者入院時的放射學和實驗室檢查結果。840名病人在入院時接受了胸部計算機斷層掃描,其中76.4%表現為肺炎,這也意味著,僅靠CT確診新冠病毒感染準確率為76.4%。
926例重症患者中的221例(23.87%),和173例非嚴重患者中的9例(5.20%),並沒有放射學異常表現,而是通過症狀和RT-PCR陽性結果確診(P<0.001 ),所以在診斷方面,需要多管齊下。
嚴重病例在胸部X光及電腦斷層攝影上的影像異常較非嚴重病例更為明顯(P<0.05)。
入院時,82.1%的患者淋巴細胞減少,36.2%的患者血小板減少。總體來說,33.7%的患者出現白細胞減少。
大多數患者表現出C反應蛋白水平升高,但丙氨酸氨基轉移酶、天冬氨酸氨基轉移酶、肌酸激酶和D-二聚體水平升高的情況較少見。
與非嚴重病例相比,嚴重病例具有更顯著的數據異常,即白細胞減少,淋巴細胞減少,血小板減少,C反應蛋白水平升高(所有P值均小於0.05)。
治療和並發症
總體而言,分別有38.0%、6.1%、57.5%和35.8%的患者開始接受氧療、機械通氣、靜脈注射抗生素和奧司他韋治療。
18.6%的患者使用了全身性皮質類固醇,重症組比非重症組更多(44.5% vs 13.7%, p<0.001)。
5例重症患者採用體外膜氧合,非重症患者未採用體外膜氧合(P<0.001)。
住院期間最常見的並發症是肺炎(79.1%),其次是ARDS(3.37%)和休克(1.00%)。嚴重病例的並發症發生率明顯高於非嚴重病例(94.8% vs. 72.2%,P<0.001),如下表所示。
臨床結果
進入ICU、需要有創通氣和死亡的患者比例分別為5.00%、2.18%和1.36%。這相當於67例(6.10%)患者達到復合終點,如上表所示。
單變量競爭風險模型的結果表明, 嚴重肺炎病例白細胞計數大於4000 /mm3,胸部X光檢查間質異常與復合終點相關。
最後,他們也在論文中總結稱,嚴格及時的流行病學措施,對於遏制疾病的迅速蔓延至關重要。
所以大家還是要戴好口罩,勤洗手呀~
鐘南山團隊也表示,他們也在繼續努力尋找一種有效的治療方法(例如,蛋白酶抑製劑,瑞德西韋,干擾素)來治療這種新出現的急性呼吸道感染。
最後,送上論文傳送門: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of 2019 novel coronavirus infection in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