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些諾貝爾獎獲獎者在國內走穴早就成了一種心照不宣
作為科學界公認的一個大獎,諾貝爾獎在國內幾乎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小學的課文裡就告訴我們,這個搞黃色炸藥的朋友,去世之前留了一大筆錢,獎勵給願意為科學做出傑出貢獻的、具有冒險精神的科學家們。

沒成想,百年之後,這個獎項依舊是最具有權威性、最具有含金量的科學獎項,沒有之一。
不必說,咱們中國人對這個獎項更是有著深厚的感情,從楊振寧李政道到莫言屠呦呦,諾貝爾獎見證了中國從積弱走向富強的科學道路,成為了每個人心中最宏偉的科學圖騰。

有榜樣在前,獲獎的這股勁兒自然就發酵了起來。有那麼一陣兒,全國的家長都覺得自己的子女長大了有機會去獲得諾貝爾獎,就像和考取清華北大一樣這麼簡單。
然後味兒就開始不對了。。。
商人和利益集團牢牢抓住了人們對於諾獎的嚮往與崇拜,利用諾獎獲得者的名人效應,斥巨資請來諾獎得主為自己的商業活動站台,諾獎的獲得者成群結隊的跑來中國參加活動的情況越來越多。
當然,國內的讚助商邀請諾獎獲得者來華參加活動的價碼也尤為豐厚,還分了幾檔不同的價格,任君挑選。

或許還會在微博上放出消息,只要是有時間,就能直接賣給你,比如像是2011 年的經濟學獎獲得者托馬斯· 薩金特。

2016 年的經濟學獎得主奧利佛· 哈特。

還有直接打包賣的,其中不乏有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

甚至還有些搞量子力學實踐應用領域的專家,企業管理結合量子,聽起來就非常躍遷。

只要你願意,法國前總統都可以直接請過來,牌面拉滿。

這像極了之前微商組隊找奧巴馬輪流拍照的操作,不管你是誰,只要沒有什麼負面新聞,就能和這位美利堅的前總統來上一張合影。

聽起來是不是很魔幻?在國內一家名為“全球中小企業峰會”的穿針引線下,不光是奧巴馬,只要是你叫得上來名字的前總統或總理,花個六七千塊錢就能拍張照片。
藍星前任領導人任君挑選。

花個六七萬塊錢,甚至可以親赴美國,以“訪學團”的身份參觀白宮、國會大廈,直接與前總統小布什面對面交流。

秀是真的秀,由此也可見,這裡面的商業運作早已爐火純青。
扯遠了。。。
諾獎得主中有位叫愛德華· 莫索爾的,也開闢了這條財路。托尼仔細扒了扒他的事兒,還挺有意思的。
挪威神經科學家愛德華· 莫索爾( Edvard Moser )在2014 年因發現了構成大腦定位系統的細胞,獲得了當年的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自拿了獎之後,莫索爾就開始來中國參加各種活動了,不管是大學演講還是商業峰會都安排的滿滿噹噹,從他今年的行程就能看得出來。
2 月26 日,會見浙江嘉興市領導。
4 月7 日,參加河南鄭州諾貝爾獎獲得者科技創新中心的揭幕儀式。
5 月5 日,訪問山東大學。
6 月15 日,在陝西中醫藥大學作學術報告。
9 月10 日,參加第十七屆中國西部海外高新科技人才洽談會。
9 月13 日,參加歐美同學會第六屆年會暨海歸創新創業鄭州峰會。
9 月16 日,接受某母嬰類社區綜合平台的採訪。
9 月18 日,走進電子科技大學。
看得出,整個九月他幾乎都在中國。見領導、開峰會、對話企業家、接受采訪,和我們印像中天天待在實驗室搞科研的科學家形象確實不太一樣。
即使如此,他還有空餘的時間掛在微博上售賣。

除此之外,莫索爾還十分的接地氣,接地氣到什麼程度呢?下駕屈尊去中學裡聘任導師也沒啥問題。

還有件有意思的事,莫索爾是與妻子梅· 布萊特· 莫索爾( May-Britt Moser )一起獲的獎,是諾獎歷史上獲獎的第五對伉儷夫妻。

不過在16 年有媒體爆出消息說他們已經辦理了離婚手續,但仍然希望在一起做研究,從戀人退回到友人的位置。

轉眼在今年的10 月的國內媒體報導中,他們又以夫妻的身份接受了採訪。。。

這波操作讓托尼不免有些迷惑,或許是他們复婚了,但看照片中梅·布萊特的表情,若有所思的樣子感覺和托尼一樣迷惑。
但要真是這樣,其中的緣由多多少少也可以猜到。

有差友就會問了,諾貝爾獲獎者不是還有獎金嗎?為什麼需要這麼頻繁的參加商業活動?
其實隨著西方經濟持續的不景氣,這些年諾獎的獎金逐年縮水,比如15年的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屠呦呦只獲得了400萬瑞典克朗等值300萬人民幣的獎金,屠呦呦女士自己都打趣地說:“這還不夠在北京買半個客廳。”
儘管每個國家的院校都有足夠的科研經費和報酬提供給科研人員,但參加如此輕鬆的活動就能來錢,誰都願意。
這樣看來,諾獎得主出來“走穴”這件事兒也確實有理有據。人家靠自己的本事獲得諾獎,依靠名氣來賺錢,並沒什麼錯。恰飯總要讓人恰嘛,就像差友們體諒差評恰飯一樣。
可是在恰飯之前,本能的聞聞這碗飯餿不餿,適不適合在大庭廣眾下吃,告訴大家是誰請我吃的,就是一種義務了。
因為你不說明白,不明真相的吃瓜群眾就會覺得“這種級別的嘉賓,怎麼可能用錢請的過來?一定是他們心懷天下,關注全世界人民的科技發展,百忙之中抽空過來的。”
當然事實是殘酷的,誰也沒那麼高尚,人非聖賢,此又非不義之財,君子何不賺乎?
從另一面來說,國內真的有必要花這麼多錢、如此頻繁的去請人家來嗎?
諾獎設立的初衷是為了紀念某項在科學研究中的新發現,獎勵為某項開創性技術做出傑出貢獻的人。而到了國人們眼中,這件事兒扭曲成了“能拿到諾獎就能攀上人生巔峰,贏得生前身後名”,大家都要以此為榜樣。
就很怪。。。
想必一個拿了諾獎的科學家事先絕沒有本事未卜先知自己能拿獎,唯有心無旁騖的去專心學術,才有機會去拓寬一點點人類的認知邊界,名利,無疑是潘多拉的盒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