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贊·2019科普中國揭曉:黑洞照片入選十大科學事件
昨日,由中國科學技術協會主辦、新華網承辦的“典贊·2019科普中國”揭曉盛典在京舉行。活動現場揭曉2019年十大科學傳播事件、2019年十大“科學”流言終結榜、2019年十大科普自媒體、2019年十大網絡科普作品以及2019年十大科學傳播人物。
中國科學技術協會黨組書記、常務副主席懷進鵬,中國科協副主席、書記處書記孟慶海,中國科協黨組成員、中國科技館館長殷皓,中國科學院院士林群,中國科學院院士劉嘉麒,中國科學院院士汪景琇,中國工程院院士吳光輝,中國科學院院士周忠和以及科普中國形像大使徐穎等參加活動。
懷進鵬表示,普及科學知識、傳播科學方法、弘揚科學精神,是科普的三層境界。他認為,只有全面彰顯科普的知識價值、生活價值、經濟價值,才能更好地發揮社會價值、文化價值,讓科學精神成為主流價值,全社會的創造智慧和創新熱情才能充分湧流。懷進鵬提到,2019年,中國科協以重大活動和平台為載體,拓展科普服務範圍和能力。未來,中國科協將繼續團結廣大科技工作者,凝聚社會各界力量,鑄強創新發展的科普之翼,奮力書寫建設世界科技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科普篇章。
活動現場,“典贊·2019科普中國”各獎項逐一揭曉。“嫦娥四號登陸月球背面”“人類史上首張黑洞照片問世”等事件入選2019年十大科學傳播事件;“5G基站輻射對人體會產生很大影響”“中國高鐵輻射嚴重,’坐高鐵=照X光’”等流言入選2019年十大“科學”流言終結榜;“二次元的中科院物理所”bilibili賬號、“中國天氣網”微信公眾號等自媒體成為2019年十大科普自媒體;視頻“3分鐘回答你對垃圾分類的所有疑問”、H5“中國旱澇五百年”等入選2019年十大網絡科普作品;中科院計算所研究員王元卓、生態活動家岡特·鮑利(Gunter Pauli )等獲得2019年十大科學傳播人物。
據了解,“典贊·2019科普中國”活動採取單位推薦和自主報名相結合的方式推選入選作品。截至11月24日,共徵集到科學傳播人物、網絡科普作品、科普自媒體三類參評材料共計519份。經大數據篩選及分析,產生年度科學傳播事件109件、“科學”流言110條。此外,中國科協還組織了來自科學研究、科技傳播、科普媒體等領域的45位專家,對各獎項進行初評,並對入圍內容進行公示以及網絡集贊。最終,通過終評環節,專家評委會評審出各類獎項。
除揭曉以上各類獎項,活動現場節目精彩紛呈。“中華拓荒人”海水稻推廣大使薇婭與北京市西城區志成小學的學生們聯合演繹由袁隆平院士作詞的歌曲《我有一個夢》,帶領觀眾一起感受袁隆平院士“禾下乘涼夢”的家國情懷;此外,說唱歌曲《讓流言止於智者》、少兒京劇《梨園春蕾》、中國鼓《鼓動未來》等節目點燃全場氣氛。整場活動氣氛熱烈、高潮迭起,令現場觀眾讚歎不已。
據悉,“典贊·科普中國”是中國科協主辦的一項盤點年度科學傳播典型的活動盛事,旨在創新科普理念和服務模式,融匯科學傳播業界智慧,彰顯科普中國品牌文化,促進全民科學素質提升。活動自2015年起已連續舉辦五年,受到社會各界的普遍關注和認可。
附:(一)十大科學傳播人物終評評選結果簡介
1。王元卓
1978年9月生,中科院計算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大數據研究院院長。因手繪《流浪地球》電影講解圖被公眾廣泛關注,被稱為“硬核科學家奶爸”。多年來,他在繁忙的科研工作之餘,堅持做“好玩的”科普,他創作的手繪科普讀物深受孩子和家長的歡迎。2019年,他發佈網絡科普文章、視頻共100餘個,吸引了2000餘萬人次閱讀和4000餘人次討論,被新浪微博評為“2019十大新銳科普大V”。他參加的科普活動和科普講座以網絡視頻形式發布後,觀看量超百萬人次。其個人科學傳播事蹟被央視、北京衛視等十餘家電視台報導。
2。岡特·鮑利(Gunter Pauli)
1956年生於比利時,是世界知名經濟學家、生態活動家、國際智庫羅馬俱樂部成員、“藍色經濟”模式創始人和零排放研究創新基金會(ZERI)發起人。他創作的《岡特生態童書》(1—360冊)以科學知識和技術應用為藍本,深入淺出地講述地球生態面臨的問題和解決方案,該書榮獲科技部頒發的“2014年全國優秀科普作品獎”,並在阿里巴巴公益基金會主辦的首屆“中國自然好書獎”中獲“十大中國自然好書自然教育獎”。他連續六年參加由生態環境部宣傳教育中心主辦的生態環保科普講座,走進北京、上海、廣東、廣西等20多個省區市的200多所學校,向10萬餘名師生介紹生態科技與科普知識,對普及和深化生態環境教育發揮了積極推動作用,被中央及地方媒體廣泛報導。
3。牛望
1983年2月生,安徽省地震局應急救援處副處長。他紮根基層,積極開展防震減災科普工作,通過作講座、寫著作、演戲劇、創教具、震區宣講等形式,利用網絡、電視、廣播、報紙等平台,傳播“有用、有趣、有料”的防震減災知識、技能和理念。他走基層、進軍隊、入機關、去學校開展講座近200場,部分課件被安徽省教育廳推廣,聽眾觀眾數百萬人。他參與組建志願者隊伍20餘支,指導演練30餘場,參與編寫演練指南1部、專著3部,在震區開展應急科學傳播十餘次,曾榮獲“全國科學實驗展演一等獎”“全國防震減災科普講解大賽一等獎”,同時被中科院、科技部授予“全國十佳科學實驗展演人員”稱號,被中國災害防禦協會授予“全國防震減災科普宣傳大使”稱號。
4。旭東
1980年2月生,藏族,四川省廣播影視少數民族語言譯製播出中心《雲丹科普苑》製片人、主持人。他長期在藏區用藏漢雙語的形式開展線上線下科學傳播工作。由他製作的《雲丹科普苑》節目深受藏族同胞歡迎,現已錄製400多期,累計時長10000餘分鐘,他為製作該節目內容,每年要在高原上奔走上萬公里。此外,他和團隊還會定期進入川、藏、滇、青、甘五省及周邊地區的牧場、村寨、寺廟等地開展“藏漢雙語”科普宣傳活動,為藏區公眾科學素質的提升做出了突出貢獻,惠及數百萬藏族同胞。
5。劉曉東
1983年8月生,遼寧省大連市氣象局氣象節目主持人、氣象科普使者,曾被科技部授予“全國十佳科普使者”“全國優秀科普講解員”,被中國氣象局授予“全國十大氣象科普創客”。他多次獲國家級獎項和省部級表彰,如“第七屆全國氣象節目主持人評比一等獎”“第二屆全國金牌主播——全國百優主持人”“第三屆全國金牌主播評選——全國十佳城市主播”,是氣象局系統中唯一包攬全國各級別科普講解大賽一等獎的工作人員。同時,他利用自身影響力先後在《我是演說家》《一站到底》《越戰越勇》等著名節目和大型活動現場進行科普講解,成為氣象科普的“使者”。
6。陳征
1981年9月生,北京交通大學國家級物理實驗教學示範中心教師、青年科學家社會責任聯盟副秘書長。曾擔任《加油!向未來》《正大綜藝·腦洞大開》《是真的嗎?》《解碼科技史》《透視新科技》《挑戰吧太空》等科普節目和多部實驗類舞台劇的科學策劃顧問。作為顧問和審讀專家,他還參與編寫了教科版小學《科學》教材以及《當詩詞遇見科學》等兒童科普讀物。
近年來,他積極通過電視、網絡等平台,以科普劇、短視頻、科普出版物、線下講座、科學表演、教育培訓等多種形式傳播科學知識。“陳征博士——科學實驗大玩家”發布的科普短視頻播放量達2.2億。他還曾榮獲“茅以升北京青年科技獎”“北京市科學技術獎三等獎”“全國科學實驗展演匯演一等獎”“科技日報社——科普達人”等稱號。
7。林群
1935年7月生,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數學與系統科學研究院研究員,主要從事泛函分析、計算數學研究。曾榮獲“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一等獎” “捷克科學院數學科學成就榮譽獎章”“何梁何利獎”“第十二屆華羅庚數學獎”。
讓初學者也能理解和運用微積分是林群的心願,為此他投入大量精力在科普教育工作中。他曾說:“教學不能脫離科普,科研也不能脫離科普,因為科學最終是要面向大眾的。”2019年6月15日,他作為演講嘉賓登上“SELF格致論道”講壇,為現場1000多名觀眾帶來了一場關於數學的精彩演講,反響熱烈。此次演講視頻被微信、微博等多家媒體平台廣泛傳播,瀏覽量超800萬人次,轉發量超3萬人次,收藏量超8萬人次,並引發網友對“數學教育和學習”話題的廣泛討論。
8。趙靜
1968年5月生,上海市閔行區中心醫院神經內科主任、復旦大學臨床醫學院神經病學系副主任、中國卒中學會“中風120”行動組組長、上海市女醫師協會醫學科普專委會主任委員,曾榮獲上海市三八紅旗手、上海市仁心醫師、上海市衛生系統先進個人、閔行區領軍人才等稱號。她提出“中風1-2-0”這樣一個迅速識別中風並即刻行動的方法,重點強調中風急救,宣教先行,通過開展前期調研及推廣宣傳,讓公眾進一步認識了腦卒中急救的相關知識。她還帶領全國12個省的1萬多名醫務人員在全國各地開展了數百場中風急救科普活動,創作了系列方言版視頻,科普成果榮獲上海市“醫樹獎”醫學科普創新一等獎、國家衛計委腦防委微電影大賽二等獎。
9。耿華軍
1979年7月生,科普自媒體“星球研究所”創始人。他2002年畢業於北京大學新聞傳播學院,2016年創辦地理科普類微信公眾號“星球研究所”,被讀者親切地稱為“所長”。多年來,他帶領團隊與專業科研機構和相關領域科學家建立廣泛合作,本著嚴謹的創作態度以文字、影像等形式創作科普內容,傳播地理、地質、工程、天文等學科領域知識。歷經3年,“星球研究所”微信公眾號訂閱人數已超200萬,文章平均閱讀量達50萬,最高閱讀量超1000萬。2019年10月,“星球研究所”和中國青藏高原研究會撰寫的《這裡是中國》上市一個月即印發40萬冊。此外,他還多次參與由TED、中信出版社等機構主辦的科普演講。
10。徐海
1978年2月生,中南大學教授,主要從事有機光電材料研究。徐海關注到化學常被公眾“妖魔化”,2010年起,他開始投入大量時間積極創作化學類科普作品,宣傳“化學創造美好生活”的科學理念。2012年,他用動漫、歌曲等形式創作的《名偵探柯南與化學探秘》系列科普課程成為中南大學“最受歡迎的選修課”,被科技日報譽為科普界“時尚教主”。2019年,他創作的“走進流行歌曲中的科學世界”“化學魔法師”等科普內容,在大學生和社會公眾中引發積極反響。同時,他撰寫的《名偵探之化學探秘》榮獲科技部“2018年全國優秀科普作品”、中國化學會“2019年國際化學元素週期表年優秀科普圖書”。
(二)十大網絡科普作品終評評選結果簡介
1。《3分鐘回答你對垃圾分類的所有疑問》視頻
創作單位:中國科學院計算機網絡信息中心、北京閃聯傳媒技術有限公司
內容簡介:2019年7月1日,《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正式施行,如果違反條例,最高可罰款人民幣5萬元。此消息一出便引起熱議。不少人抱怨說:“垃圾而已,有什麼好折騰的?”本視頻基於準確的數據、科學的道理,用動畫的方式告訴公眾,惹人厭的垃圾,其實是放錯地方的資源。如果垃圾不分類,不但對環境和健康的危害很大,而且是對資源的浪費。
2。《中國旱澇五百年》H5
創作單位:華風氣象傳媒集團中國天氣網、國家氣候中心
內容簡介:“旱澇”是影響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以及人民安居樂業的主要氣象災害之一。《中國旱澇五百年》H5首次通過交互可視化的形式深度挖掘和分析從明朝至今(1470—2018年)各省份的旱澇氣候變化,通過大眾耳熟能詳的歷史事件闡釋旱澇災害對社會生活、歷史變遷以及經濟發展的影響,向公眾科普549年間全國旱澇時空規律和分佈格局,解釋我國自古以來旱澇頻發的原因。作品運用融媒體手段融合可個性化體驗的互動地圖、交互可視化圖表、gif動圖、老照片、圖片和文字等視覺元素,支持公眾查看任意一年旱澇狀況,80餘個重點城市五百多年間的旱澇氣候變化及重大歷史事件。該作品主創人員有張永寧、張德二、陳金鑫、任成英、張曉通、於金、李強、余曉芬、張碩、週笛、張寅偉。
3。《中國稀土點亮未來》視頻
創作單位:中國稀土學會、中國科協信息中心
內容簡介:稀土資源作為不可或缺的戰略資源,正在深刻影響著新興產業和傳統產業的發展,甚至關乎國家戰略,牽動全球高科技產品供應鍊格局。《中國稀土點亮未來》由中國稀土學會、中國科協信息中心策劃製作,邀請到稀土領域四位知名院士作為科學顧問,結合專家實拍與後期特效製作,用一部5分鐘科普視頻讓公眾了解到稀土是什麼、稀土有什麼用、中國稀土為何能影響世界等問題的答案。
4。《百年孤獨的阿爾茨海默症》主題演講
創作單位:中國科學院計算機網絡信息中心
內容簡介:根據國際阿爾茨海默病協會報告,每三秒鐘全球就會增加一位阿爾茨海默病患者。阿爾茨海默症是老年人最常見病症,該視頻解讀了“阿爾茨海默症”的詳細發病機理以及預防方法,幫助公眾進一步了解阿爾茲海默症。
5。《百變小加之小加向前衝》系列視頻
創作單位:浙江省科學技術協會
內容簡介:《百變小加》是由浙江省科協策劃的大型原創科普動漫內容,含動畫片、遊戲、微視頻、表情包等。其中系列劇《百變小加之小加向前衝》第一季共52集,每集3分鐘左右。該片通過動漫形象“小加”,與家庭成員對話設定細分傳播人群,由日常生活中的點滴小事引出科普話題。系列劇結合數字經濟、垃圾分類、五水共治等內容,串聯起地球與環境、生活與健康、宇宙的奧秘、神奇動植物、安全與預防等五大主題的科學知識。而《為什麼要垃圾分類》是該系列片的第一集,用有趣的故事和嚴謹的科普知識,講述了垃圾分類的重要性,引發了傳播熱潮。
6。《歐陽自遠院士:我們為什麼非要到月球的背面去》視頻
創作單位:新華網股份有限公司
內容簡介:2019年1月3日,嫦娥四號探測器實現人類探測器首次在月球背面軟著陸。它通過“鵲橋”中繼星傳回了世界上第一張近距離拍攝的月背影像圖,揭開了古老月背的神秘面紗。視頻以專家採訪和三維模擬動畫相結合的形式,為公眾進行科學知識解讀。片中特邀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探月工程首任首席科學家歐陽自遠,深入解讀嫦娥四號與月球背面的秘密,使觀眾更直觀更清晰地了解嫦娥四號和月球背面的相關知識。
7。《科技向未來》主題演講
創作單位: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絡中心
內容簡介: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科技向未來》欄目聚焦群眾關心的前沿科技,邀請相關專家學者,通過主旨演講、互動對話等形式,將深奧的前沿科技用通俗易懂的方式解讀,展現新中國成立70年來科技事業取得的輝煌成就,揭示科技對國家前途命運和人民生活福祉的深刻影響,讓群眾在拓展知識視野中堅定“四個自信”。節目每期邀請一位主講嘉賓,圍繞當期主題進行主題演講。主題演講後,主講嘉賓與特約觀察員通過互動交流等方式回答群眾關心的問題。截至2019年11月11日,欄目已播出5期。
8。《科學榜樣》系列音頻
創作單位: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有限公司
內容簡介: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週年之際,《科學榜樣》系列音頻選取袁隆平、黃旭華、屠呦呦、於敏、孫家棟、程開甲等新中國著名科學家,以他們的科研經歷、人物故事為背景策劃、製作科學家故事,深入了解科學創新成果、科學家成功背後的經歷,弘揚科學家追求真理、勇攀高峰的科學精神,展現科學家勇於創新、嚴謹求實的學術之風,將個人理想融入國家發展偉業的崇高品格。該系列音頻每期時長3至8分鐘,在愛因斯坦FM、蜻蜓FM、喜馬拉雅FM等平台更新,截至2019年11月,節目總播放量超過1200萬。
9。《美麗科學|中國動物:展現中國兩棲和爬行動物之美》視頻
創作單位:安徽新知數媒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內容簡介:中國是世界上生物多樣性最為豐富的國家之一,擁有眾多兩棲爬行動物資源。美麗科學團隊通過高品質的影像,記錄和展現中國的兩棲與爬行動物,向全世界觀眾展示它們獨特的魅力。2019年,美麗科學團隊對中國特有的數種蛙類進行了較為系統的調查,重點拍攝了數十種兩棲與爬行動物,同時記錄了高原沙漠、熱帶雨林、喀斯特平原以及溫帶雨林等數種地貌環境。該作品主創人員為繆靖翎、梁琰,其中科學顧問以及助手為侯勉、王基巍、李輝。
10。《紫禁城·天子的宮殿——地下尋真》視頻
創作單位:故宮博物院
內容簡介:《紫禁城·天子的宮殿——地下尋真》作品聚焦故宮考古,帶觀眾前往故宮的考古遺址,近距離發現紫禁城地下的秘密。作品利用數字化技術採集考古遺址現場,配合三維視覺效果展示和復原故宮宮殿的地下基礎樣貌,向觀眾揭示紫禁城地下基礎的真相、傳播故宮考古科學知識。《紫禁城·天子的宮殿——地下尋真》作為故宮博物院出品的“紫禁城·天子的宮殿”系列的第8部虛擬現實作品,以科普視頻的形式通過互聯網傳播,使考古科學知識走入尋常百姓家。
(三)十大科學傳播事件終評評選結果簡介
1。嫦娥四號登陸月球背面
2019年1月3日,“嫦娥四號”探測器成功著陸在月球背面東經177.6度、南緯45.5度附近的預選著陸區,並通過“鵲橋”中繼星傳回了世界第一張近距離拍攝的月背影像圖。此次任務實現了人類探測器首次月背軟著陸。
2。人類史上首張黑洞照片問世
2019年4月10日,包括中國在內,全球多地天文學家同步公佈了“事件視界望遠鏡”(EHT)項目的第一項重大成果:人類有史以來獲得首張黑洞照片。該黑洞位於室女座一個巨橢圓星系M87的中心,距離地球5500萬光年,質量約為太陽的65億倍。它的核心區域存在一個陰影,周圍環繞一個新月狀光環。
3。我國成功完成首次海上航天發射
2019年6月5日,我國在黃海海域使用長征十一號運載火箭(CZ-11 WEY號)成功完成“一箭七星”海上發射技術試驗。這是我國首次在海上進行航天發射,填補了我國運載火箭海上發射的空白。
4。我國正式發放5G商用牌照
2019年6月6日,工信部正式向中國電信、中國移動、中國聯通、中國廣電發放5G商用牌照。我國正式進入5G商用元年。5G具有高速度、低時延、高可靠等特點,是新一代信息技術的發展方向和數字經濟的重要基礎。
5。屠呦呦團隊在“青蒿素抗藥性”等研究中獲新突破
2019年6月17日,新華社發布採訪屠呦呦團隊稿件《屠呦呦團隊放“大招”:“青蒿素抗藥性”等研究獲新突破》。報導中表示,針對近年來青蒿素在全球部分地區出現的“抗藥性”難題,屠呦呦及其團隊經過多年攻堅,在“抗瘧機理研究”“抗藥性成因”“調整治療手段”等方面取得新突破,於近期提出應對“青蒿素抗藥性”難題的切實可行治療方案,並在“青蒿素治療紅斑狼瘡等適應症”“傳統中醫藥科研論著走出去”等方面取得新進展,獲得世界衛生組織和國內外權威專家的高度認可。
6。我國科學家開發出新型類腦芯片
2019年8月1日,《自然》雜誌刊登封面文章稱,來自清華大學等單位的研究人員開發出全球首款異構融合類腦計算芯片。該芯片結合了類腦計算和基於計算機的機器學習,這種融合技術有望促進人工通用智能的研究和發展。
7。我國自主研製最大直徑盾構機在深圳始發
2019年8月13日,我國自主研製的最大直徑泥水盾構機“春風號”在深圳春風隧道始發,正式投入使用。該設備是迄今為止我國自主設計製造的最大直徑泥水平衡盾構機,其設計製造技術達到了世界先進水平。“春風號”泥水平衡盾構機開挖直徑為15.80米,重4800噸,長135米,裝機總功率超過1.15萬千瓦,掘進總推力高達2.46萬噸。
8。袁隆平等42人被授予國家勳章和國家榮譽稱號
2019年9月17日,根據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三次會議表決通過的全國人大常委會關於授予國家勳章和國家榮譽稱號的決定,授予42人國家勳章、國家榮譽稱號。
根據主席令,授予於敏、申紀蘭(女)、孫家棟、李延年、張富清、袁隆平、黃旭華、屠呦呦(女)“共和國勳章”。授予葉培建、吳文俊、南仁東(滿族)、顧方舟、程開甲“人民科學家”國家榮譽稱號。
9。哈勃望遠鏡拍到星際彗星首張清晰圖像
2019年10月16日,由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和歐洲航天局管理的哈勃太空望遠鏡,為首顆被“驗明正身”的星際彗星“2I/鮑里索夫”拍攝了照片,這是迄今望遠鏡為這顆神秘星際天體拍攝的最清晰照片。這顆彗星被命名為“鮑里索夫”是為了紀念它的發現者、克里米亞業餘天文學家根納季·鮑里索夫。
10。中國火星探測任務首次公開亮相
2019年11月14日,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著陸器懸停避障試驗在河北省懷來縣完成。此次試驗是我國火星探測任務首次公開亮相,試驗模擬了著陸器在火星環境下懸停、避障、緩速下降的過程,對其設計正確性進行了綜合驗證。
(四)十大“科學”流言終結榜終評評選結果簡介
1。5G基站輻射對人體會產生很大影響
流言內容:一位互聯網知名人士宣稱,5G基站密度極其高,因為是毫米波,振動頻率高,可能會對水分子和氧分子的一些震盪頻率產生共振。他根據自己的物理知識判斷,5G基站對人體的危害是很大的。
闢謠內容:首先,輻射是一種能量傳遞方式。地球本身就是一個大磁場,自然界電閃雷鳴、太陽黑子活動等都會產生電磁輻射,並伴隨著生命產生和演化的整個過程。在日常生活中,無線電台、微波爐、電磁爐、電腦、電視機和吹風機等都是電磁波的發射源,可以說電場輻射已經是人們生活密不可分的一部分。其次,手機、基站的電磁輻射能量較小,不能使得DNA鏈斷裂,屬於非電離輻射,與X光、核輻射等電離輻射完全不同,它主要是熱效應。而且,現代無線通信技術都採用了上下行的功率智能控制技術,所以通信基站數量越多,手機通話效果就越好,而手機和基站的電磁輻射反而會越小。最後,按照國家標準要求,通信基站的電磁輻射需要小於40微瓦/平方厘米。在實際執行的時候,運營商考慮到不同製式無線通信信號的疊加,工程施工會控制在8微瓦/平方厘米以內。實際環境中的電磁輻射水平都會比安全限值要低很多。
2。中國高鐵輻射嚴重,“坐高鐵=照X光”
流言內容:國產高鐵從誕生起就存在嚴重的輻射問題,坐高鐵等同於照X光,對人最大的危害就是破壞女性生殖系統。
闢謠內容:我國高速鐵路上運行的列車,使用的電力一般為2.5萬伏特、50赫茲交流電。高鐵的高壓電力設備產生的電磁輻射屬於“極低頻電磁輻射”。能量較小,不會使DNA鏈斷裂,屬於非電離輻射,完全不同於醫院裡X光的電離輻射。所以“坐高鐵=照X光”的說法純屬誤導。有電的地方就有輻射,普通火車、地鐵都有輻射,手機、剃須刀有輻射,太陽光也有輻射。只要輻射在一個安全值內,就不會對人產生影響。國際非電離輻射防護委員會規定,高鐵產生的磁場輻射的安全標準為100微特斯拉(磁感應強度單位)以下,電場輻射的安全標準為5千伏/米以下。北京鐵路局專業人士曾專門對高鐵車廂中的電場輻射進行測量並公開測量數據,不同車型的一等車廂、二等車廂、車廂連接處、駕駛室等位置,電場輻射值分佈在0.011—0.021千伏/米範圍內。比對這些數據不難發現,中國高鐵的電磁輻射量要遠遠低於國際標準,根本不可能對人體造成傷害。
3。長期服用降壓藥致死
流言內容:一半以上高血壓患者死於腎衰竭、心衰竭,這與長期服用降壓西藥關係重大。西藥會讓患者產生強烈的藥物依賴性,藥物“毒性”則會摧殘心、腦、腎,還會帶來頭暈、噁心、心慌、哮喘、水腫等副作用。
闢謠內容:
高血壓是一種常見疾病,如果長期得不到有效治療,會導致身體靶器官的損傷或衰竭,如心衰、腎衰、心梗、腦梗等,最終造成患者死亡。服用降壓藥的目的是為了避免靶器官的損害,所以並不會造成患者的死亡。其次,由於病人的個體差異,目前有少部分降壓藥確實會引起小部分人身體不適,如頭暈、噁心、局部水腫等,但通過對藥物的調整,基本可以解決上述副作用的出現。此外經科學證實,降壓藥基本沒有成癮性,不會讓患者產生強烈的藥物依賴。
4。電子煙無毒無害,是戒菸的利器
流言內容:電子煙可以替代傳統捲菸,其產品“健康無公害”,具有“無二手煙”“杜絕焦油等致癌物”“幫助戒菸”等效果,值得推廣。
闢謠內容:雖然電子煙不含焦油,相對傳統捲菸危害小一些,但電子煙中含有對健康有害的尼古丁。另外,導致煙癮的主要成分是尼古丁,電子煙中的尼古丁也一樣會讓人上癮,有些電子煙的尼古丁含量甚至超過傳統捲菸,所以抽電子煙並不能幫助吸煙者有效戒菸。
5。飢餓能夠“餓死”腫瘤,延緩衰老
流言內容:有流言稱人體細胞在飢餓的時候,能把自己體內的無用或有害物質自行吃掉,以提供自己生存需要的能量,所以吃素或少吃飯可以激活“細胞自噬”,起到延緩衰老、延年益壽等作用。
闢謠內容:通過少吃、吃素降低得癌的機率,這種方法是不可取的。研究發現,營養不良的人腫瘤發生率更高,腫瘤患者發生營養不良的機率也明顯高於其他良性疾病,如果腫瘤患者患有合併營養不良症,會導致免疫力進一步下降,不利於疾病的治療和康復。另外,“細胞飢餓”並不等於我們日常所理解的飢餓,斷食、辟穀也不等於醫學研究中的自噬,現階段的自噬研究離臨床應用還相當遙遠,自噬與抗腫瘤、衰老的關係也尚不明確。輕斷食、生酮飲食、無麩質飲食這些近年來很火的飲食概念,原本在醫學上都是針對特定人群(肥胖、小兒癲癇、明確的麩質過敏等)的治療方式,實施前後都需要醫學專業人士進行評估和監測以保證患者安全。
6。孕婦不可接種流感疫苗
流言內容:孕婦接種流感疫苗,會使孕婦感染流感病毒,加重妊娠反應,還會影響胎兒健康,甚至是導致胎兒的畸形。
闢謠內容:冬春季節流感高發,一些體虛、體弱的人群尤其容易被流感病毒所侵襲,而接種流感疫苗則是抵抗、預防流感的有效途徑。相對於普通人群來說,孕期女性的抵抗力稍弱,較容易被流感病毒攻擊。大量研究表明,在流感大流行期間,孕婦因流感感染而住院、入住ICU和死亡的風險顯著增加。研究還顯示,孕婦患流感可對胎兒和新生兒產生影響,出現死產、嬰兒早產和出生低體重等情況,所以孕婦接種流感疫苗有其必要性,並且孕婦在孕期的任一階段均可接種流感疫苗。
孕婦在接種疫苗時應注意,孕期接種滅活疫苗是可以的,但應禁止接種非滅活疫苗。非滅活疫苗是用人工定向變異方法,或從自然界篩選出毒力減弱或基本無毒的活微生物製成的活疫苗或減毒活疫苗,這類疫苗有潛在的感染胎兒的風險。此外,還要注意的是,對雞蛋或對疫苗中任一成分過敏者不宜接種流感疫苗;患伴有或不伴有發熱症狀的輕中度急性疾病者,建議在症狀消退後再接種;曾經患過格林-巴利綜合徵的孕婦,應先諮詢醫生再決定是否接種。
7。抑鬱症不是病,就是太矯情
流言內容:據媒體報導,一名20歲女孩不堪抑鬱症折磨,發微博表示“我生了一場很久的病,這是最後一次自殺”。很多人都認為抑鬱症就是太矯情,是一時想不開,或是由於意志不夠堅強所導致的。
闢謠內容:抑鬱症是一種當今社會上常見的精神疾病,其典型症狀是持續性的情緒低落,注意力難以集中、記憶力減退以及失眠等,嚴重的可能導致自殺。抑鬱情緒會讓患者在學習、工作、生活及社會交往等方面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患者自己無法通過意志力控制痛苦。
因此,我們不應該指責或者質疑抑鬱症患者,應當加大力度傳播抑鬱症及其治療方法,正確看待抑鬱症,關心抑鬱症患者群體。
8。低鹽飲食不健康
流言內容:胃酸是以鹽作為原料產生的,鹽能促進消化,低鹽會使消化出現問題。同時低鹽飲食可能導致麩質過敏。另外國外有人因為低鹽飲食,在極端高溫天氣里中暑而死。
闢謠內容:胃酸的主要成分是鹽酸,鹽的主要成分是氯化鈉,不僅是重要的調味品,也是維持人體正常代謝不可缺少的物質。它調節人體內水分均衡的分佈,維持機體內酸鹼度的平衡和體液的正常循環,還參與胃酸的形成,促使消化液的分泌。人體內不能沒有鹽,但少量鹽就能滿足機體的需求,而且生活中的“隱形鹽”無處不在,如牛奶、肉、餅乾、麵包、掛麵等鈉含量都不低。因此即便是口味較清淡的人也有鈉攝入超標的可能性,即使不吃鹽但是其他含有氯元素的食物攝入後還是會產生胃酸。一般成人每天攝入3克食鹽就可以維持生理基本需要,過量攝入食鹽會引起許多健康問題,如引發高血壓、骨質疏鬆甚至胃癌等疾病。目前成年人每天鹽的推薦攝入量約為5至6克,而實際研究表明,我國成年人每天鹽的攝入量達到了9至10克,遠超健康標準,因此控鹽、減鹽才是正確做法。
另外,只有在特定情況下,比如因為氣候炎熱或劇烈運動而大量出汗,導致體內鹽分大量流失的時候,才需要大量補充鹽分。如今我國大部分居民日常運動較少,夏天吹空調保持涼爽,導致排汗較少,所以絕大部分人不需要大量補充鹽分。低鹽飲食與麩質過敏並無關係,麩質過敏是穀物蛋白誘發的。
9。近視能治愈
流言內容:只要用對方法,近視在一定期限內是可以治癒的。如針灸治療近視效果就非常好,近視度數在八百度以下、年齡在六十歲以下的近視眼患者,都能被治愈,且治愈率可以達到百分之九十,一至三個月內視力可以恢復到正常視力1.0以上,不復發。它的原理是通過刺激相關神經,使視力自我調節功能得以恢復正常。一般來說治愈率需要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來定,年齡越小、病程越短療效越顯著。
闢謠內容:人眼在調節放鬆狀態下,平行光線經眼球屈光系統後聚焦在視網膜之前,稱為近視。除了因睫狀肌痙攣所致的“假性近視”外,近視是不可逆的,嚴重情況甚至會導致失明。目前還沒有安全有效的辦法能使其恢復。也就是說,近視只能被“矯正”,不可“治愈”。目前,近視治療方法主要有局部藥物、光學眼鏡、角膜塑形鏡、手術治療等,基本原理均為改變光線折射路徑或者延緩眼軸增長,控制近視進展,但不能逆轉已經發生的近視眼結構改變。所以,近視後唯一能做的就是延緩度數加深的速度。2019年3月26日,國家衛生健康委等6部門聯合發文《關於進一步規範兒童青少年近視矯正工作切實加強監管的通知》,明確表示不得在開展近視矯正對外宣傳中使用“康復”“近視治愈”等帶有誤導性的表述。
10。液化氣鋼瓶著火一定要先滅火再關閥門
流言內容:一個關於燃氣著火後是先滅火還是先關閥的消防培訓視頻,在網上“火”了起來。“業內人士”的培訓視頻聲稱,液化氣鋼瓶起火後先滅火再關閥門。
闢謠內容:燃氣瓶起火時先關閥會導致燃氣瓶爆炸,這一說法缺乏消防常識。首先,關閥不可能產生負壓。燃氣瓶裡充裝的一般是液化石油氣,家用液化氣鋼瓶正常使用時,其壓力遠遠高於大氣壓,閥門一關,瓶內的壓力不會降低形成“回火”。其次,液化氣鋼瓶的閥門關後,在某些情況下,火焰會沿軟管向回燃燒,燒到關閉的閥門處,管內可燃物燃燒完畢,燃燒也停止了,回火不可能把火帶到燃氣瓶裡。但需要注意的是,如果液化氣鋼瓶橫向倒地燃燒,鋼瓶容易被火焰加熱,到達一定溫度後,瓶內的液化氣受熱膨脹,瓶體容易發生物理爆炸。因此,燃氣瓶嚴禁臥放。
(五)十大科普自媒體終評評選結果簡介
1。二次元的中科院物理所——bilibili賬號
申報類型:由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推薦
簡介:“二次元的中科院物理所”是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在bilibili開設的官方賬號,主要面向青少年傳播科學內容。賬號運營團隊由物理所一線科研人員組成,除通過科普文章、短視頻等形式傳播科普內容外,他們還堅持每週固定時間在實驗室進行科普直播。
2。中國天氣網——微信公眾號
申報類型:由中國氣象局推薦
簡介:中國氣象局公眾服務門戶網站中國天氣網於2013年創建微信公眾號。截至2019年11月,訂閱粉絲數超115萬,已創作2800篇原創科普內容,其中數據可視化科普視頻《30秒展現中國66年的氣溫變化歷程》在波恩聯合國氣候大會邊會上播放,吸引全球關注目光。賬號熱點推文被人民日報、新華社、央視新聞、共青團中央等媒體轉載引用。賬號創作團隊擅長發掘公眾最關心的天氣話題,形成了重大天氣氣候事件解讀、公眾生活預警科普、社會熱點趣味科普三種科普創作模式。
3。中國國家天文——新浪微博
申報類型:由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台推薦
簡介:“中國國家天文”微博帳號已創辦7年,截至2019年11月,粉絲數超200萬,單條內容平均閱讀量在3萬以上,每天推送內容5條以上,其中原創內容超過三分之二。微博還推送國內外天文學前沿進展、天文攝影類作品及紙刊原創內容。
4。中國科技館——快手號
申報類型:由中國科學技術館推薦
簡介:中國科技館快手號創建於2019年,截至2019年11月,發布原創視頻56部,粉絲數超過49萬,視頻播放量超過6000萬人次,點贊數超過150萬。此外,還策劃推出了多場現象級科普活動,其中圍繞“全國科技工作者日”開展的“科學大表白”短視頻活動,活動內容播放量超過1億人次;圍繞“全國科普日”聯合全國七家科技館策劃推出的“全民愛科學”大型科普活動中,“全民發明大獎賽”線上活動推出僅一個月閱讀量超過1億人次。
5。中國科普博覽
申報類型:由中國科學院科學傳播局推薦
簡介:“中國科普博覽”,自2018年7月開通以來,致力於匯聚和傳播中科院內外高端、前沿、特色科學資源,用短視頻的方式專注科學正能量的傳播。作為國家科普信息化融合創作與傳播微生態系統的媒體矩陣旗艦媒體,“中國科普博覽”以優質原創內容和趣味的短視頻方式,結合重大科技事件、生活熱點等話題,開展科學解讀,傳播科學聲音。目前粉絲量46.9萬,共發布作品68個,原創率100%,所發作品累計點贊量66.9萬,累計瀏覽量4308萬。
6。中國消防——新浪微博
申報類型:由應急管理部推薦
簡介:中國消防微博賬號創建於2013年,以傳遞消防科學知識為理念,主要發布突發事件消防救援、消防業務、消防科普知識、消防員的生活等內容,使公眾在幽默風趣的內容中學習消防科學知識、掌握消防安全技能、增強消防安全意識。
7。把科學帶回家——微信公眾號
申報類型:自薦
簡介:“把科學帶回家”是面向6至14歲青少年開設的科普教育微信公眾號,創建於2015年,用戶數31.3萬。平台主要推送國內外優質科普內容,以圖文、音視頻等形式為孩子們解讀前沿科學。賬號至今發表文章1471篇,其中原創文章1077篇,單篇平均閱讀量1.4萬以上。
8。急診夜鷹——新浪微博
申報類型:由廣東省科學技術協會推薦
簡介:王西富醫生於2012年創建新浪微博@急診夜鷹。他作為長期工作在急診一線的醫生,基於豐富的急救經驗創作了大量簡明、實用、符合循證指南的急救科普文章、視頻,成為國內急救公眾科普領域最具影響力的新媒體平台之一。截至2019年11月底,微博粉絲數95.4萬,微博年閱讀數超過一億人次,全網粉絲數超過140萬。
9。量子學派——微信公眾號
申報類型:自薦
簡介:量子學派公眾號成立於2016年12月,內容圍繞自然科學和數理哲領域,通過電子書、音視頻等方式讓讀者了解科學、自然、邏輯、法學、金融、數學、哲學等九大領域內容。目前賬號粉絲數105萬,發布文章335篇,其中原創268篇,佔總文章數80%,40%原創文章閱讀數超10萬,文章總閱讀數5818萬,總轉發數269萬,文章總點贊數15萬,平均每篇文章點贊數448個。公眾號熱門內容《人人都懂區塊鏈》《量子物理趣話》《人類最美的 54個公式》獲得北京大學出版社、中信出版社、人民郵電出版社等知名出版社採納,《量子物理趣話》曾獲得京東圖書科普書籍排行第一。
10。遊識猷——新浪微博
申報類型:由北京果殼互動科技傳媒有限公司推薦
簡介:“遊識猷”是果殼網主筆顏園園的個人微博,粉絲數365萬,主要創作發布發展心理學、健康醫學、生物學等內容,每月總閱讀數均在千萬以上。其作品既有科學理性,亦不乏人文關懷,作者個人寫作風格明顯,作品辨識度較高,內容淺顯易懂。